2023-08-28|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突破薪水天花板(二)|我們唯一要決定的,就只有如何安排時間

在上一篇文章中 突破薪水天花板(一)|你的職涯,應該把自己放在優先順位,我們了解到《衝吧!突破薪水天花板》這本書裡提到的「自我教練」的概念,那實際運用在我們的工作中,又該怎麼做呢?

如果有人問你:「最近工作如何?」,你會有的回答可能是:「很忙啊!」

忙碌好像成為了大家公認的工作狀態,但你有意識到自己的忙碌是真的在忙,還是在瞎忙呢?接下來會用書中提到的方法來協助你擺脫瞎忙,進而提升工作品質,讓你能夠以屬於你自己的方式,搭配工作與生活。

忙碌不等於善用時間

在現今的社會中,工作與生活其他領域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雖然科技的發展幫我們省下時間,卻也偷走時間,我們利用科技的方便來自主決定什麼時候工作,花多少時間工作,結果卻感覺隨時都在工作。

時間的匱乏感未必是由於擁有的時間太少、需要的時間太多所致,而通常和我們怎麼看待時間、對時間的珍惜程度有關。-《從容心態》

你知道嗎?我們現在的空閒時間比五十年前的人還要多,但是時間碎片(time confetti)的現象,卻讓我們總是被智慧手錶、手機、電腦的通知給打斷,也就是因為同時處理好幾件事情,而浪費掉的幾秒鐘、幾分鐘,這些時間累積起來會發現情況比你想中的還要糟糕。

你可以試想看看在你工作中某一小時的時間,例如早上 9 點到 10 點,你必須完成一個企劃案好在中午前交付給主管,你知道時間剩下不多了,必須全神貫注處理它,但是過程中你還是會被其他事情干擾,像是收到兩封客戶寄來的電子郵件,你打開來看並回覆其中一封,又收到社群媒體的通知,有人按讚你發布的內容,或者是你看到同事傳送訊息給你,需要你協助完成某件事。

每個事件本身都很尋常,就是你我都會遇到的事情,也許你可以在幾秒鐘或幾分鐘就解決,但是這些看似無害的干擾,其實讓你這一小時的時間被切割的亂七八糟,我們的專注力也需要時間重新恢復。關注眼前不要緊的事,只會降低工作品質。

時間管理的迷思:扛太多事情在自己身上

時間管理感覺起來就好像是提高產出,如果用產出來衡量時間管理,你永遠不會有滿意的一天。每天去上班有很多工作要忙,如果還把別人的事情攬到自己身上,再加上自己本身的工作,時間管理就更難了。

時間管理和工作管理有一個根本的差異:工作是無限的;時間是有限的。你應該問自己「我要做什麼?」而非「我要怎麼安排時間?」-Jim Collins

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會落入這樣的迷思,當你有更多的工作要完成,但是時間不夠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只有兩種選擇:

  1. 投入更多時間完成全部的工作
  2. 不加班工作,任憑進度落後

但其實我們還有第三種選擇,那就是學會投入更多精力和專注力在你的工作上,這樣一來,你就能事半功倍,你可以試著使用這些方法:為工作設定一個假的截止日期,這會讓你在被限制的工時裡,投入更多專注力,或是提高這項工作的緊迫性,例如:告訴同事或是主管,你能在中午前把工作完成。

三大時間管理術

在《衝吧!突破薪水天花板》這本書中,提到許多時間管理的方法,在這之中也許能找到對你來說適合且有用的技巧,你都可以試試看!

(1) 待思清單

待思清單跟代辦清單很類似,我們都會把未來需要完成的事情記錄下來,記錄的內容就會成為待辦清單,同理待思清單是要提醒你,有哪個層面是值得你反思,有哪些問題和難題還沒有解決。這些事情可能都需要耗費腦力與時間,但你又不得不去思考與面對,除了寫待辦清單外,也別忘了寫下你的待思清單,騰出一段時間思考,幫助你釐清自我努力的方向與思考事件的核心價值。

(2) 兩分鐘法則

David Allen 以「Getting Things Done」這個時間管理系統聞名,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凡事能在兩分鐘做完的事情,就要盡快完成,避免拖延。兩分鐘的小事不值得你列入待辦清單,你也可以在一天中安排時間,一口氣把這些兩分鐘完成的事情,一次完成!

(3) 善用模板

工作中總是有一些事情重複性較高,例如:發送信件、製作簡報等,在這些事情上,不妨製作固定的模板,加速應變的時間,像是使用固定格式的簡報,或是編輯幾版有關鍵訊息的電子郵件,在你寄出前只要添加專屬的內容即可。

下一個章節我們將擴大探討職涯發展,會分享如何壯大你的職涯社群與如何探索各種發展前景,有興趣的人,別忘了追蹤Tings 聽思獲取即時更新的消息。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也可以按下下方的贊助按鈕,給我一點支持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理想自我實驗室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