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明義就講到「由外而內,才能真正改變思維方式」,看到並理解這句話,就值回票價。
每個人「思考的方式」都來自於自己「過往的經歷」,也就是說如果所有「外在條件」都不改變的情況下「舊路到不了新地方」,這是滿合理的解釋。
我覺得更鮮的是,這本書的理論剛好幫「換了位置就換個腦袋」做了最好的詮釋,因為換了位置後,所有外在條件都改變了;當你的行為都改變時,思維方式也會跟著一起變化,所以說換個腦袋的說法也沒錯,甚至本來就應該這樣。
要是換位置都無法改變既有的「思維方式」,那反倒要檢視是否「適任」這個位置,思維方式已經僵固了,連外在都無法影響內在。
真的很喜歡這句話「先行動後思考」;去年開課教碩專班時,我下定決心要變更原有的「授課方式」,要用不同的方式呈現內容,誰知道這個決定讓去年的我吃盡苦頭。
面對許多未知的內容,但因為教學上需要,只能強迫自己跟時間賽跑。
想不到,這一逼,反倒逼出了我更有效率的工作方式,課程結束後,就開始思考這四個多月的所帶來的改變,從而也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
我是從中受益的,但過程中,常有惡魔在耳邊碎語:「放棄吧! 別讓自己這麼辛苦,舊的方式應付也是可以的」,還好當時的自己並沒有妥協,而是努力找出更有效率的工作方式,來達成設定的目標。
有時候別對自己太好,舊路到不了新地方;如果「外在條件」不易改變,那就要「主動出擊」,想辦法讓它產生變化,然後再讓自己行動起來,改變「內在思維」。
我在投資的部份也是被逼出來的「先行動後思考」,真的是事情都做完後,才反思自己是怎麼一步一步變成現在這個模式。
人在當下只會先專注解決眼前的問題,如何更有效率或是該採取怎樣的行動是對自己最有利的。
等到事情都完成後,才發現自己的「思維模式」已經跟「行動前」差異非常大,這時反而會覺得以前怎麼畏首畏尾,反應慢半拍。
一個好的投資佈局,反而可以降低風險並提高收益,但試都不敢去試,就更別提能不能有所收穫。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創業」上,當我去唸 MBA 後,邊上課邊跟同學交流的過程中,「內在思維」也慢慢被影響,如同本書所說,轉換新角色或參與新活動時,對既存的想法衝擊是非常大的,而且是無形中被改變,可能連自己都沒發現。
也因為「思維方式」改變了,之後才會有尋求「外部投資」的念頭,接著就是一連串跟上市公司談判的過程,至此才學習到投資實務上該有的完整流程,雖然唸 MBA 時有聽過,但先前並無機會具體操作,這應該也屬於「行動學習」的一環。
現在的我,更能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外在的變化,過程雖然痛苦,但我明白不這樣做只會原地打轉。
本章重點摘要如下:
要先在行為上表現得像一個領導者,而後才會像領導者一樣思考,外在改變引起的內在改變,由外而內。
改變想法的唯一辦法是去做一些沒有做過的事,而這些事正是原本想法不認同的事。
把你帶到目前位置的能力,不能繼續把你帶到另一個位置。
如果「工作性質」與「人際關係」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即使每天花大量時間自省,也無法實現任何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