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原來,我慢了好多步──從男性視角讀《母親記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其實,我寫不出來

為了舉辦五月份的繪本講座,最近我又重讀新生代插畫家林廉恩的《母親記事》,對於書中刻劃不同世代的母職經驗頗有感觸。孕育一個孩子,似乎成為女性的「天職」,儘管社會對母親的期待變得不一樣了,但壓力從未減少。每天都要面對身旁各種「教養專家」的質疑,說孩子怎麼不這樣、怎麼不那樣,彷彿這些人比你更懂你的孩子。然而,他們從不理解你的心情與處境,不懂那些不受控制的無助與焦慮,只想以他們認為「對的標準」,蠻橫地檢視你身為一個母親是否合格。
不過,雖然每年都有無數個談論母職的書籍與繪本,我卻鮮少看見針對父職的文學書寫。其實,在寫這篇文章前,我跟太太說,我寫不出來。其中一個原因是,我覺得還沒為人父母,根本無法體會書中描繪的各種情緒,遑論寫出什麼「大道理」。畢竟,自己都沒有親身經歷,寫下的評論或心得,都只是站在純欣賞或分析的角度,並沒有將繪本讀進我的生命。也或許,我在書中看不見男性的角色,因此很難在繪本中看見自己。
當我反思這種「寫不出來」的情緒到底為何的時候,我覺察到一些事情。儘管我能分析台灣社會的教養環境與歷史脈絡,或是在跟家長聊天時,試著同理他們育兒的焦慮;但我從沒有把這些化作是「我的事情」。我想,這並非是我個人的處境,而是集體男性的困境。

努力成為好隊友,但還是慢了好多步

在育兒的這條道路上,男性雖經歷了諸多反省,努力成為一個「好隊友」,在各樣的家庭事務上盡心盡力付出,但我們總是「退居幕後」,不會被社會要求擔任主要照顧者的角色。我們努力「幫忙」,執行伴侶交待給我們的「任務」,一方面為她們心力交瘁的模樣感到不捨,但另一方面也摸不著頭緒,到底是自己付出得不夠多,還是伴侶對家務勞動與育兒的標準太高。我們想要幫忙,但也怕被說幫得不夠到位、扯後腿。
其實,男性要能覺察到有關育兒的各樣感受,須比女性花更多的心力。這個社會傾向「假設」女性就是擔任關懷的角色,因此從小就被訓練對情緒敏感,要照顧他人的感受與需要,也總是對家庭與婚姻的想像快男性好多步。我剛開始很難理解這是什麼意思,直到我太太跟我說,其實我們關係的進展很多時候是靠她去「推進」的。

女性自然而然的規劃,其實須要男性努力學習

我一開始有點納悶,接著是不悅。反覆思想後,才恍然大悟,接納她所說的事實與自己不知所措的感受。她說,身為一個女性,她總是「超前部屬」。交往時,就想到婚姻,以及敏感於可能成為媳婦的身分,因而努力在家庭社交上面面俱到;準備結婚時,就想到家裡的家具擺設與空間規畫,為要打造一個適合我們工作與生活的地方;結婚後,就想到育兒,開始規劃我們之後的工作分配與工作室聘人的事宜,好讓她有心力自己帶小孩(題外話,我曾準備要談分手時,她提早兩個月就做好心理準備了)。
過去,我不懂她為什麼要「想那麼多」,為什麼要對未來這麼擔憂。我也想要學習跟幫忙啊,一個家庭的建立與運作不是只有女人的事情啊,我也可以成為「好隊友」,一起想像家庭的規劃與分擔各樣的家務事啊。為什麼她不直接引導我,告訴我該做什麼,好讓我不是呈現作壁上觀的姿態?然而,或許我太太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這個在她腦海中「自然而然」的規劃,對我來說須要「學習」?

要媽媽學會「放手」,才能讓爸爸學會「幫忙」?

有一個令人莞爾的研究指出,女性平均每週花整整「三個小時」,重做她們交付給伴侶的家務事[1]。在成立家庭後,為了避免這類悲劇,我們往往會希望女性「邀請」男性來認識、了解並「幫忙」參與家務勞動與情緒勞動。很多書籍都告訴媽媽要學會「放手」,讓爸爸嘗試照顧小孩,且降低自己育兒的完美標準,讓他們也有機會練習。對了,當爸爸願意去做的時候,記得要給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與鼓勵。他願意換尿布、拖地跟洗碗嗎?那他真是太貼心了!
我到後來才發現,這是非常有問題的。
首先,當我們鼓勵媽媽放手時,其實是在假設女性有「責任」提出解決方案,讓男性了解自己的「責任」所在。除非女性表達出來,否則男人是不會知道的。所以,如果女性付出太多而感到沮喪,那也是因為她們「不會求助」、「不會引導」、「不懂得放手」,不能怪男性不夠給力。但是,這反而強化了家務勞動「先天」就是女性的職責,加深了原先的刻板印象。
其次,為什麼不是要求男性主動參與呢?事實上,重點不在於為什麼女性要控制這麼多的家務勞動而學不會放手。真正的問題是,這個社會根本不重視女性的家務勞動,甚至視為理所當然。這讓我們以為,如果將家務勞動重新討論並試著平衡,就會為承擔較少的伴侶造成生活上的負面影響,所以「降低標準」才是解方。針對這點,美國作家潔瑪‧哈特莉(Gemma Hartley)就在《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一書中指出:
「為什麼伴侶必須達到我們的標準?為什麼他們應該在乎那些事情?乍聽之下,這種質疑似乎有道理,但是當你把情緒因素也考慮進來時,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你應該在乎,是因為你愛的人在乎。身為伴侶,你應該要有意願提出讓每個人都滿意的標準。當然,這其中還是有妥協的餘地,但即使一個人覺得浴室發霉也無所謂,那不表示他就沒有打掃浴室的責任……情緒勞動跟掌控慾無關,而是一種關懷。」[2]

「讚美男性」的善意,令我感到悲傷

這讓我想到,每次我看到我的女性友人可以單獨出來與我們聚會,我就覺得她先生真的好厲害,竟願意待在家陪小孩長達兩三小時。但奇怪的是,當我看到她先生每天可以自由進出辦公室時,我完全不覺得她在家照顧小孩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情。察覺到這種雙重標準,我赫然發現自己也難逃性別分工的刻板印象,甚至強化了家務勞動的不平等文化。
另外有幾次,當我很自然地在太太上完課後開始切菜、做午餐,看到我的媽媽們常大力讚賞我是「新好男人」、「好賢慧」。但對我而言,這就是我想為這個家庭付出心力的一種方式。我這時才隱約體會到,原來對她們來說,要她們的先生自主地做家事,似乎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現在聽到這種讚美,我絲毫不覺得喜悅,反而對於這種「讚美男性」的善意感到悲傷。

寫出屬於自己的父親記事

經過上述的沉澱,終於比較理解為什麼找不到施力點來談《母親記事》了。原來我慢了好多步,也誤以為我參與的義務是一種「幫忙」,一定要仰賴伴侶的引導與指令。然而,婚姻與家庭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須要兩人共同分擔彼此的辛勞。每項家務勞動,都在展現彼此關懷的義務與責任。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打破這個文化對於母職的制約。
我們的社會不重視男性投入父職,也不會用嚴格的育兒標準去檢視父親,這種思想又進一步強化對父親育兒的不放心,讓父親失去了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以及成長的機會。雖然我還沒成為父親,但期許自己可以不斷意識到社會的性別不平等,而不是假裝自己已經很進步了,已經夠「新好男人」了。
當我重新翻閱《母親記事》,竟找到了少許出現父親角色的頁面,這讓我備感欣慰。但願我們不再成為畫面中的邊緣人,而是成為名副其實的照顧者。讓我們寫出屬於自己的父親記事吧。
你應該在乎,是因為你愛的人在乎。
[1] 潔瑪‧哈特莉(Gemma Hartley),《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女人停止操心一切,男人開始承擔》(新北:有方,2020),頁93。
[2] 同上,頁111。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突然人間蒸發 日前我在Dcard感情版看到一篇〈在一起後……突然人間蒸發〉[1]的文章,內容大概是這樣:原PO(女性)在交友軟體上認識一位男生,聊了兩個月相談甚歡。他們都有共識不是來約炮,而是來找交往對象的。到了第三個月,他們終於見面了,約會的過程很浪漫,也展開了親密的愛撫。有一次他們吃完甜點時,女
如果要發現色彩,就一定要去尋找 「有時候,他也想知道如果去外面看看的話,會不會發現更多的事物。可是他太害怕了,讓他不敢離開他小小的洞穴。」 亮粉色的吊燈是鼴鼠的唯一朋友,他常常告訴鼴鼠地上的世界是多麼美麗,太陽將盛開的花朵、曬在戶外的衣服與各式各樣的屋子照耀地如此色彩繽紛。「你一定要去尋找,才會發現
愛無能的世代? 在《愛無能的世代:追求獨特完美的自我,卻無能維繫關係的一代》(Generation Beziehungsunfähig)中,作者米夏埃爾‧納斯特(Michael Nast)認為,當今的年輕男女在感情上遇到問題時,常常以「我就是愛無能,所以沒辦法維持情感聯繫」的自我診斷,以一種不傷害他
這次我要介紹一本非常有趣又具顛覆性的書,是由以色列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所著的《為什麼愛讓人受傷?:迷惘、煎熬、躁鬱、厭世……愛情的痛,社會學也懂!》(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愛情在人世間的糾葛,我們傳統都以為是心
「我看著他們付出自由的代價,看著他們拿不到好學歷,看著他們在現實和理想中泅泳。我憤怒地問父親:『你們要給他們自由,他們得到自由了,結果呢?你有沒有問過他們,問過你的孩子說,他們到底想不想自由?他們為你們給的自由付出多少代價,你們有想過嗎?』」[1] 讀到這段話,內心相當激動。 上述的引文是作者劉若凡
我們從來都沒有學習「如何爭執」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時刻:要執行一個專案計畫時,跟同事的意見僵持不下;跟伴侶吵架,卻發現根本就不是在吵同一件事;想說服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卻引來更大的怒火。或是,你相當堅持肉燥飯是「肉燥飯」,不是「滷肉飯」,而且一定要加香菜。 我們對爭執長期以來就抱有負面的看法,而傾向逃避
突然人間蒸發 日前我在Dcard感情版看到一篇〈在一起後……突然人間蒸發〉[1]的文章,內容大概是這樣:原PO(女性)在交友軟體上認識一位男生,聊了兩個月相談甚歡。他們都有共識不是來約炮,而是來找交往對象的。到了第三個月,他們終於見面了,約會的過程很浪漫,也展開了親密的愛撫。有一次他們吃完甜點時,女
如果要發現色彩,就一定要去尋找 「有時候,他也想知道如果去外面看看的話,會不會發現更多的事物。可是他太害怕了,讓他不敢離開他小小的洞穴。」 亮粉色的吊燈是鼴鼠的唯一朋友,他常常告訴鼴鼠地上的世界是多麼美麗,太陽將盛開的花朵、曬在戶外的衣服與各式各樣的屋子照耀地如此色彩繽紛。「你一定要去尋找,才會發現
愛無能的世代? 在《愛無能的世代:追求獨特完美的自我,卻無能維繫關係的一代》(Generation Beziehungsunfähig)中,作者米夏埃爾‧納斯特(Michael Nast)認為,當今的年輕男女在感情上遇到問題時,常常以「我就是愛無能,所以沒辦法維持情感聯繫」的自我診斷,以一種不傷害他
這次我要介紹一本非常有趣又具顛覆性的書,是由以色列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所著的《為什麼愛讓人受傷?:迷惘、煎熬、躁鬱、厭世……愛情的痛,社會學也懂!》(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愛情在人世間的糾葛,我們傳統都以為是心
「我看著他們付出自由的代價,看著他們拿不到好學歷,看著他們在現實和理想中泅泳。我憤怒地問父親:『你們要給他們自由,他們得到自由了,結果呢?你有沒有問過他們,問過你的孩子說,他們到底想不想自由?他們為你們給的自由付出多少代價,你們有想過嗎?』」[1] 讀到這段話,內心相當激動。 上述的引文是作者劉若凡
我們從來都沒有學習「如何爭執」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時刻:要執行一個專案計畫時,跟同事的意見僵持不下;跟伴侶吵架,卻發現根本就不是在吵同一件事;想說服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卻引來更大的怒火。或是,你相當堅持肉燥飯是「肉燥飯」,不是「滷肉飯」,而且一定要加香菜。 我們對爭執長期以來就抱有負面的看法,而傾向逃避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透過《我不是媽媽是家庭CEO》,瞭解如何將角色從「保母」變成「CEO」,讓家庭照顧者學習如何鬆一口氣與善待自己,並為您分享如何在工作、夢想與家庭之間取得平衡。
Thumbnail
稍早與朋友聊天談論到這個社會對於男性還是相對寬容的。 比方說,男性衝刺事業而沒有時間照顧家庭是可以被諒解的,但女性反而被要求要同時兼顧經濟與家庭。 倘若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或踏入麥當勞,會被認為畫面非常溫馨,但如果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則會被指責竟然沒有親自下廚,抑或是帶小孩吃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許多女性面對結婚以後的角色轉變,以及在家庭中忍耐與付出的境況。同時也提醒男性在家庭中應該更多照顧自己的妻子。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說出女性的處境,寫出女人的故事> 50歲以前,過著「一般人」平順的日子,完成了唸書、工作、將孩子養大、老的送終……。然後退休了,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之前的日子說「平順」那是表面上看起來的,因為「大家」都這樣,我的又很平順,常被說:「女人有XX就很好了。」但是我覺得不對勁,時常問周圍的女人們: 「
Thumbnail
這幾天每日持續跟著書中做練習,今日檢視自己的骨盆模式,看看在以下議題上,自己是如何詮釋與定義 對女性角色既定期待:照顧家庭、包辦大小事、犧牲、奉獻、包容 社會上:附屬於能力比較好的男性,女人不重要(自覺現在女性力量逐漸連結合作之力) 養育孩子:女人的職責,失去自由,孩子發展好壞和女人大有關係。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透過《我不是媽媽是家庭CEO》,瞭解如何將角色從「保母」變成「CEO」,讓家庭照顧者學習如何鬆一口氣與善待自己,並為您分享如何在工作、夢想與家庭之間取得平衡。
Thumbnail
稍早與朋友聊天談論到這個社會對於男性還是相對寬容的。 比方說,男性衝刺事業而沒有時間照顧家庭是可以被諒解的,但女性反而被要求要同時兼顧經濟與家庭。 倘若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或踏入麥當勞,會被認為畫面非常溫馨,但如果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則會被指責竟然沒有親自下廚,抑或是帶小孩吃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許多女性面對結婚以後的角色轉變,以及在家庭中忍耐與付出的境況。同時也提醒男性在家庭中應該更多照顧自己的妻子。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說出女性的處境,寫出女人的故事> 50歲以前,過著「一般人」平順的日子,完成了唸書、工作、將孩子養大、老的送終……。然後退休了,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之前的日子說「平順」那是表面上看起來的,因為「大家」都這樣,我的又很平順,常被說:「女人有XX就很好了。」但是我覺得不對勁,時常問周圍的女人們: 「
Thumbnail
這幾天每日持續跟著書中做練習,今日檢視自己的骨盆模式,看看在以下議題上,自己是如何詮釋與定義 對女性角色既定期待:照顧家庭、包辦大小事、犧牲、奉獻、包容 社會上:附屬於能力比較好的男性,女人不重要(自覺現在女性力量逐漸連結合作之力) 養育孩子:女人的職責,失去自由,孩子發展好壞和女人大有關係。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