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爾認為,讓無大學文憑的勞工階級難受的不只是薪資停滯的窘境,而是功績主義的價值侵蝕了工作的尊嚴(the dignity of work)。它告訴他們是一群不被社會重視、不被需要、沒有價值的一群。研究指出,無大學文憑的白人中年男性比有大學文憑者的自殺率高出三倍之多,主因不是物質的匱乏,而是心靈的折磨。長期處在一個社會地位低落的自我形象,是極其赤裸與難受的事情。
人類最基礎的需求是彼此需要 因此,桑德爾指出,我們必須以「生產者」(producer)而非消費者(consumer)的角度看待工作。我們在國家經濟裡頭的主要任務不是消費越多、創造更多GDP,而是能夠運用己身的能力提供好的物品與服務滿足社會大眾,並贏得社會尊嚴(social esteem)。換言之,我們在工作上所做的貢獻,無法以供需法則為基礎的市場價值(market value)衡量,而是以促進公民社會共善的道德價值(moral value)來評斷。 桑德爾繼續論道,人類最基礎的需求不是滿足消費,而是彼此需要,並建立一個可以共同參與的生活。我們工作的價值,是能夠為這個社會的共善做出一份心力,並贏得身為一個公民的尊嚴。諷刺的是,2020年新冠肺炎的疫情告訴美國人,雜貨店老闆、送貨員、居家照顧者,對社會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人類最基礎的需求不是滿足消費,而是彼此需要,並建立一個可以共同參與的生活。 結語:用感恩、同理、謙遜建立一個有尊嚴的社會 總結本書,我們可以有以下三點啟發。 首先,天賦是一種運氣,人沒有辦法選擇自己擁有什麼天賦,或生在重視這個天賦的社會。因此,我們要懂得感恩,知道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自己沒什麼好誇口的。這也意味著,寬容且謙卑地看待自己與他人。自己有天賦,就多利用它去分享、貢獻給周遭的人;自己沒有天賦,也別責怪自己,沒有人是生來給人糟蹋的。 再者,人生可以不是個賽跑。功績主義告訴我們,讓跑得快的人贏得獎賞就是一個正義的社會。但是,我們也看到,無論你跑得快或慢,心裡仍擺脫不了競爭的焦慮與無力。一個正義的社會,應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安身立命之地,而非以「社會流動」的美名,篩選掉那些「不重要」的人。 最後,工作的價值不是消費多少或賺多少錢,而是為這個社會貢獻多少。人是彼此需要的,也渴望有歸屬感。沒有人希望被丟在後面,被視為「沒讀書的人」或「可丟棄的勞工」。如果我們沒辦法重視彼此的價值,那只會引來更多的自我責怪、傲慢、怨懟,引發更多的階級對立。 要改變深植人心的觀念與從之衍伸的制度非常不簡單,但桑德爾仍勇敢地批判,並喚起民眾進行尋找共善的價值辯證。共善不能交由供需法則、學歷或社會地位來決定,而是要在日常的對話與相處持續追尋。 用功績決定一切,就是不平等的開始。The Tyranny of Merit提供了一個反思的視角,批判功績主義的專橫,以及剖析民粹四起的現象。這本擲地有聲的著作,邀請我們用更多的感恩、同理、謙遜,來建立一個有歸屬感、有尊嚴、有平等的公民社會。 [1] Michael J. Sandel, The Tyranny of Merit: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0), pp.122.
[2] Michael J. Sandel, The Tyranny of Merit: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pp.95. Previous 好書│你須要做更少,不是做更多!
《少,但是更好》讀後心得medium.com 書評│你在信什麼?──從《自我的追尋》談理性與非理性信仰
medi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