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解答(4)因為我對我的能力和報酬有誤判--參考點

記得在教會的時候聽過一個比喻,這個比喻是這樣說的,有一個葡萄園的主人去外面找日薪的臨時工,他從早上七點開始找,九點找一次,中午找一次,下午三點找一次,甚至在最後下班前的五點再找了一次臨時工,等到六點下班時,園主從最後一個人開始發薪水,以台灣目前的薪水來看,大概就是2000元,也就是一般的基本工資,其他人就開始想說:「哇,最後一批人都發這麼多,那我們是不是賺爆了。」沒想到第一批人也拿一樣的薪資,就開始抱怨園主不公平

當然這個故事本來的重點是在討論別的事情,不過這個不公平的感受,我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稱之為不同工同酬,或是同工不同酬等等的現象,這個現象也讓我們深感對不公平的對待。我們對於自己的能力和報酬有所期待,這很正常也是應該的,因為我們畢竟有所付出,但有時我們沒有獲得應有的報酬,原因可能不是源自於我們對自己的能力有所誤判,但對我們能力應該獲得的薪資有所誤判。

參考點

我們對許多事情的程度或是價值會產生誤判和參考點有關。什麼是參考點呢?參考點是一個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上的專有名詞,這是一個日常生活滿常使用的方法,比方說你今天要去買衣服,我們通常會做的事情就是貨比三家,也就是所謂的比價,當你去逛街的時候,你看到一件喜歡的衣服標價八百塊,你可能覺得有點貴,等到你看到下一家也有類似的款,要價只要四百塊,你可能就覺得怎麼這麼便宜,趕快買下去。這個對八百塊四百塊的感受,就是源自對衣服價值的參考點,有時候並不一定符合這件衣服本身的CP值。

參考點會導致我們對能力和薪水的認知有所偏誤,有的時候可能進到業界的第一份工作所擁有的薪水和工作型態,就會變成後面工作的基準點,或是我們從別人的經驗中聽說了一些數字,不論這個基準點是對是錯,能否反映真實的情況,都會影響我們後面的判斷。有的時候,一些人的所說的數字不一定是準確的,可能是源自於入行的時間不同,可能有些條件是連當事人都不一定知道,或是我們不清楚說的人本身的能力如何,因此我們對這個薪水就會形成錯誤的認知。怎麼克服缺乏參考點的問題呢?

半公開資訊幫忙校正

有的時候無法確認資訊的準確與否,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職業類別做一個劃分之後,到1111 人力銀行,104人力銀行上或是其他求職網上,尋找該類別的薪資資料。這些求職網上它們有一些匿名的統計資料,可以從這個數字的分佈和平均值,大致上推估可能在同一類型職業薪水範圍。比方說小編,可能三萬就算不錯了。除此之外,商業週刊,或是一些未來產業的報導都會有這方面的經濟分析。

避免與時代不同的人比較

有些行業具有時代的特殊性,他們可能入行的時候,剛好在行業剛起步的時候,因此薪水的算法以及獎金等等的制度,沒有那麼完善,可能會產生我們對薪水高低的評估落差,除此之外,年資的算法在許多行業都會有所變化,因此就算他們記得起來當年的薪資水準,數字可能是對的,也沒有辦法去當作合理的參考點。有些產業的特性可能導致這個產業的世代比一般想像的短,比如說一些新創產業可能三年內的變化,就比起其他行業的十年還來的多。

誤判是難免的

需要對現況有更多的認識,避免以偏概全,甚至我目前也沒有想到更有效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困難的問題,我們或許可以多問問自己前幾屆或後幾屆的前後輩,可能會稍微有多一點數據,幫助我們去知道更多薪資和能力之間的關係,否則我們只有少少的四五個資料點,很難去評估整體大環境的情況。更多需要的是我們真的耐著性子進到行業內,從行業中所看到聽到的訊息,慢慢累積能力和經驗,或許才有辦法更貼近實際的情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崔斯坦的異想時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