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是忘東忘西怎麼辦?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就算如此,痛苦與難過,還是給予了我們很多。」——《一隅有花 Withering Calendar》


我從Q、J寶幼兒園開始,就訓練他們要自己整理書包。因此他們要是不想收拾、或忘記帶東西,他們就得自己去學校想辦法,不管是跟老師說明、或是借碗。而這樣做的好處是,從小就讓他們明白,有些事情是他們自己該負責的。


當然一開始的協助會比較多,畢竟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但只要把「整理書包」排進日常行程表中,像刷牙一樣固定時間,孩子久了自然會記得。拿我家來說,前一個晚上,就會讓他們整理好明天上課的物品,除非是像餐碗還需要清潔和烘乾的,才會留到隔天早上收拾。


但就算是這樣,孩子還是會偶爾忘記收東西,我自己的習慣是,讓他們體驗自然的行為後果,事後再陪他們討論怎麼修正自己。比如Q寶最常忘記帶水壺,我發現後也不會幫他送去學校。而是等他回家後,我會問他今天一整天怎麼喝水的?下次該怎麼提醒自己,要記得帶水壺?讓他有機會去思考,沒帶水壺對他造成的不便與影響,以及下次可以怎麼調整。


成人也是從每個失敗的經驗中,嘗試調整與改善,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一點一滴移動到今天的,當然孩子也是一樣。如果我們總是幫他解決問題(送水壺或作業),那麼他們就沒有機會當自己生命的主人,自己想辦法處理並修正。前陣子Q寶的導師跟我反應,他每天的回家作業都有寫完,但隔天老師要收作業時,他老是落下一、兩件忘了交,需要同學提醒,請我再多留意一下。等他放學回家,我依舊站在陪伴者的角度,請他想辦法提醒自己。他想了想,貼了一張便利貼在聯絡本上,提醒自己交作業前,先看一下聯絡簿內的作業再行動,以防有漏網之魚。就這樣兩週過後,我再度詢問老師,老師表示狀況已經好轉了,也謝謝我的協助與幫忙。


學習敘事以後,鬆綁很多我的教養觀念。當我可以相信孩子是他自己生命的專家,我自然把自己放在陪伴者的位置,陪伴他去經驗並修正他的行為,而由孩子自己想的辦法,也一定是最適合他,且他也願意執行的。當媽媽可以離開碎碎念的角色,家庭氛圍自然往幸福多靠近一些。


<歡迎到以下地方找我互動聊天喔!>

臉書PM


也想陪伴孩子當自己人生的主人,並活出幸福嗎? 有心理學者研究指出,決定一個人幸福感的原因有50%跟家族基因有關、10%跟環境有關、剩下的40%則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可以透過練習來提升幸福感的。如果你也想活得更幸福,歡迎報名<幸福魔法團體>,透過團體來練習一起活出幸福~


我喜歡把學習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幸福對我而言不再是名詞,而是動詞,是去活出來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抱與不抱?從來就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重要的是行為底下,我們真正在意的是什麼?想要教會孩子的又是什麼?
如果只是看了很多書,但沒有實際體驗過「接納自己」是怎麼發生的,人永遠只會停留在大腦上知識的理解,而沒辦法給出他人這樣溫柔的接納,畢竟人很難給出自己沒有的東西。
當媽後的每一天都不容易,也是放手的練習。但所有的關係皆是跟自己的關係,我深信只要我持續練習,不管將來面對哪段關係的分離,我都能好好的,因為就算失去關係,我都還有我自己。
可以用欣賞的角度看自己,我更有信心,並知道這一切都只是過程。每天只要練習進步一點點,就有機會再往幸福多靠近一點點。
升小三的Q寶,在下課時間外送餅乾去給正在適應新環境的弟弟,他是如何學習到這些照顧人的方法呢?
前陣子那篇爭議文,後來引發網友關於「教養」的諸多討論,很奇妙,同一篇文章,有些人認為我已經教會小孩了,而有些人則緊咬著我沒教、甚至亂教,我兒子放出來後會危害社會。相同的文字,大家各自解讀,究竟「教養」的本質是什麼?
抱與不抱?從來就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重要的是行為底下,我們真正在意的是什麼?想要教會孩子的又是什麼?
如果只是看了很多書,但沒有實際體驗過「接納自己」是怎麼發生的,人永遠只會停留在大腦上知識的理解,而沒辦法給出他人這樣溫柔的接納,畢竟人很難給出自己沒有的東西。
當媽後的每一天都不容易,也是放手的練習。但所有的關係皆是跟自己的關係,我深信只要我持續練習,不管將來面對哪段關係的分離,我都能好好的,因為就算失去關係,我都還有我自己。
可以用欣賞的角度看自己,我更有信心,並知道這一切都只是過程。每天只要練習進步一點點,就有機會再往幸福多靠近一點點。
升小三的Q寶,在下課時間外送餅乾去給正在適應新環境的弟弟,他是如何學習到這些照顧人的方法呢?
前陣子那篇爭議文,後來引發網友關於「教養」的諸多討論,很奇妙,同一篇文章,有些人認為我已經教會小孩了,而有些人則緊咬著我沒教、甚至亂教,我兒子放出來後會危害社會。相同的文字,大家各自解讀,究竟「教養」的本質是什麼?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兒子把他要給我吃的東西倒掉, 因為他說我只記得我沒給他吃的, 不記得他給我吃的, 是因為我想起來好幾年前的事情, 我現在記起來那個老師刪掉的東西是什麼, 他污衊我兒子用滾燙的紅糖水撥同學, 有哪一個白痴會把手伸進去煮滾的紅糖水, 然後潑向同學的臉? 難道我兒子不怕燙嗎? 誣
Thumbnail
之所以重拾《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這本書,原因這本書早在兩年前就買回家,而我的老大都已經五歲了、幾乎不算是學齡前了,若不再趕緊看完,深怕書中有用的資訊來不及用上。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在建立孩子自信與情緒穩定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僅可以促進精細動作、粗大動作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還能培養社會適應和情緒穩定等能力。父母在孩子的生活自理中可以運用拆解步驟、做好事前準備、瞭解孩子發展、保持正向態度和堅持原則等方法來幫助孩子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我跟家裡大女兒在時間管理上的習慣比較相同,在學生時期,我總是總是習慣先做完功課再玩,女兒在還沒自學前大概也是這樣 這種總是覺得要先把「正事」做完才能休息的習慣當然沒有不好,問題是:什麼時候「正事」才會做完?因為沒有明確的界限,事情會不斷出現,所以「閒下來」時,心裡還是有一種「事情未完成」的焦慮感
Thumbnail
學生問我這題目,我告訴他們這非常困難?應該反問您有習慣靜心冥想嗎?在什麼情況下驅使您靜心冥想?若您也不能養成習慣,將靜心冥想成為每日像洗澡刷牙般的習慣而得到好處,那您如何驅動孩子呢? 太多家長將他們無法做到的加諸在孩子身上,大多都形成反效果。 所以,如果真的要與孩子靜心冥想,第一個入門就是自己要
Thumbnail
兒子把他要給我吃的東西倒掉, 因為他說我只記得我沒給他吃的, 不記得他給我吃的, 是因為我想起來好幾年前的事情, 我現在記起來那個老師刪掉的東西是什麼, 他污衊我兒子用滾燙的紅糖水撥同學, 有哪一個白痴會把手伸進去煮滾的紅糖水, 然後潑向同學的臉? 難道我兒子不怕燙嗎? 誣
Thumbnail
之所以重拾《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這本書,原因這本書早在兩年前就買回家,而我的老大都已經五歲了、幾乎不算是學齡前了,若不再趕緊看完,深怕書中有用的資訊來不及用上。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在建立孩子自信與情緒穩定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僅可以促進精細動作、粗大動作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還能培養社會適應和情緒穩定等能力。父母在孩子的生活自理中可以運用拆解步驟、做好事前準備、瞭解孩子發展、保持正向態度和堅持原則等方法來幫助孩子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我跟家裡大女兒在時間管理上的習慣比較相同,在學生時期,我總是總是習慣先做完功課再玩,女兒在還沒自學前大概也是這樣 這種總是覺得要先把「正事」做完才能休息的習慣當然沒有不好,問題是:什麼時候「正事」才會做完?因為沒有明確的界限,事情會不斷出現,所以「閒下來」時,心裡還是有一種「事情未完成」的焦慮感
Thumbnail
學生問我這題目,我告訴他們這非常困難?應該反問您有習慣靜心冥想嗎?在什麼情況下驅使您靜心冥想?若您也不能養成習慣,將靜心冥想成為每日像洗澡刷牙般的習慣而得到好處,那您如何驅動孩子呢? 太多家長將他們無法做到的加諸在孩子身上,大多都形成反效果。 所以,如果真的要與孩子靜心冥想,第一個入門就是自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