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冷靜』一書所談到的『雙重覺察』,在於覺察『外部環境』與『內在狀態』,透過『覺察-暫停-重構』三個步驟,去感受當下自身與外部狀況,暫停下來讓內心平靜後,轉換為更正面的心態。
書名:『刻意冷靜:從承擔風險到穩操勝算,麥肯錫高階團隊都在用的抗壓思考策略』
英文書名:『Deliberate Calm: How to Learn and Lead in a Volatile World』
作者:『Jacqueline Brassey, Aaron De Smet, Michiel Kruyt』
上圖是會讓我們進入保護機制的各項因素邏輯樹,簡單講一下各個分支:
本文將分別談各個分支詳細的內容,以及雙重覺察在於處理個分支所扮演的角色。
熟悉區:已知且熟悉的外部環境,在這個區域面臨的挑戰與任務,都是我們所熟悉且有所準備的。
適應區:一個新領域或『未知水域』的外部環境,對我們而言是陌生,不確定或無法預期的,在適應區中我們還不知道怎樣做才能成功。
雙重覺察在此處的作用:覺察外部狀況,辨別出目前的狀況是在『熟悉區』或『適應區』,並採取正確的對應措施。
將熟悉區與適應區加上風險因素,可區分如上圖四個象限,以下分區說明:
不論是否這個威脅是否真的存在,感到受威脅時(有可能只是大腦或身體對當下環境的反應)我們的自我保護狀態就會開始運作。人類傾向將不熟悉或未知的狀況視為一種威脅,這讓我們做出保護的反應。另外,我們常常會用他人行為評價他人,但評價自己行為時,卻認為是環境造成的,這種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態度,是社會心理學中所謂的『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即使處於熟悉區,可能還是會因為個人因素觸發自我保護狀態,這種可能是主觀意識中認為有威脅性的事物存在,造成這個原因大部分來自於我們的隱藏冰山。在這種狀況下,需要面對的是恐懼本身。
在學習狀態時,我們擁有好奇的初學者心態,願意與他人建立聯繫並參考他們的觀點,探索新的可能性與方法,雖然察覺到不確定性,但不會將這種感覺視為威脅,而是將其視為成長的機會,知道自己需要學習新的事物,或是採用不同的思考模式。這使我們能做出有效的回應,並獲取成功必備的技能。
雙重覺察在此的作用:去覺察自己是否已經進入了『自我保護狀態』,並『刻意』進入『學習狀態』。讓自己做出最適合當下所需要的思考與行為模式。
上圖可以用來類比人的行為模式,相對於冰山樣貌,人的外顯行為就如水面上的冰山一角一樣一目瞭然,但是外顯行為卻是由隱藏在『水面下』的一大部分所支撐著,就像上圖從最下層的模式根源層層影響到最上層:
既有的冰山模式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效率,簡化了做決定的過程,在處理駕輕就熟的事物上很有幫助,但在面對壓力,緊張焦慮,不確定性與複雜的狀況時,會感受到威脅,為了保護自己,與深植於冰山底部的認同做出保護反應,造成適應性的悖論:最需要發打破常態發揮創新精神迎擊不確定性時,卻同樣也是不確定性讓我們卻步。
雙重覺察在此處的作用:若我們能意識到那座讓我們受限於既有模式的隱藏冰山,使其融化,讓冰山變成流動的水,才可以改變形狀延展成不同的嶄新面貌,設想新的解決方法,學習新的事物。
心態是我們用來觀看個人觀點的濾鏡,也是形塑個人觀點的核心,是由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與體驗事物的假設和邏輯思緒所構成。
人類每秒可從周遭環境接收一千萬左右位元的資訊,但是大腦每秒只能處理大約五十位元,所以大腦必須忽略掉一些訊息。那決定要忽略跟保留訊息的規則是什麼呢?隱藏在冰山第三層的『心態』扮演了關鍵角色,我們均透過『心態』這個濾鏡來看世界。
心態幫助我們在複雜世界中,簡化做決策所需的時間和精力,但也因為過濾排除掉許多資訊,所以有不少盲點,無法看到全局進而影響判斷。所以必須有意識地去覺察目前的心態,是否適合所遭遇到的狀況。
雙重覺察在此處的作用:練習換掉心態濾鏡,就會擁有全然不同觀察事物的角度,看到以前無從察覺的盲點。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以新的心態思考覺才後,大腦的神經連結會從新嫁接,新的心態就會融入自我的冰山,變得更具流動性與適應力。
切換心態不是容易的事,還記得反覆思索所造成的問題嗎?感受與心態會互相支援強化,例如負面的心態造成悲傷的感受,悲傷的感受又導致其他更負面的心態。要停止這樣的惡性循環,若能切換心態會有奇效。
不同狀況適合不同心態,書上列出以下心態供大家比較參考:
以上,可以想想最近面臨到的挑戰,反思一下當時使用哪種心態是比較合適的,這樣下次遇到類似狀況時,或許就會想起要更換另一個心態濾鏡來應對。
與『原子習慣』一書相呼應,要養成好習慣,改變自我認同很重要,當然外顯行為,內在心態也一樣反映自我認同,推動著一切,所以自我認同也是冰山底層。可以試著以人生意義作為自我認同,書上提到:認為自己在工作中『實現人生意義』的人的幸福感,比未能在工作中實現的人高出五倍。
『活出意義來』的作者法蘭克,證明了意義感可以帶領他渡過二戰納粹集中營這種人間煉獄的慘況後,還能堅強地生存下去。建立意義感,讓意義感產生穩固的根基,在進行艱難的任務時,就可以讓自己錨定在正面的心態上,從而產生內在的安全感與自信心。一想到『一切艱辛與困難都是達成我們人生目標的必要代價』,就更容易從保護心態轉為學習心態。像這樣重複『餵養』正面訊息的方式,是一種避免讓我們被情緒淹沒的調節策略。
人生意義就像是定心錨,不管遇到任何狀況,都可以用人生目標來省視,重新得到方位。反過來說,沒有人生目標的話,第三層的心態便更容易被情緒與感受所影響,更容易傾向保護心態。況且若是沒有更大的目標,可能也就失去學習的動力,那樣的話,待在熟悉區還比較舒適。但若一直安於現狀待在舒適圈,遇到環境變化時也將缺乏應對能力。
那麼要怎麼取得人生意義?追尋可能是人生意義是持續一生志業。書中將意義定義為『熱情所在與世界所需的交集』,不過我個人認為,假如能再加上自己的天賦條件,就更錦上添花了,而且這樣就又回到我在其他文章常常提到的『大人學』教育單位的slogan:『尋找天賦與熱情』。這部分細節我會留到有深入探討這個主題的書籍再詳談,本書則是建議可以從以下問題起頭:『我熱愛的是什麼?如何將這份熱愛與工作連結在一起?』
健康因素也會影響我們是否能維持冷靜,而身心健康需要依靠特定的生活模式並長時間維持下去,一些健康生活的常識我們就不細談了,『刻意冷靜』一書中提供了以下幾點建議作為每日的生活參考:
積極正向的心態,是每天一點一滴到改變累積起來的,養成良好習慣,一次一小步的改變,並建立定期的回饋循環,相信長久的複利效果累積下來,將會讓自己換然一新。
『刻意冷靜』書中還有其他有益處的內容,我沒有在這篇文中談到,例如『雙重覺察』用於人際交流與團隊合作,以及四周刻意冷靜練習計畫,有興趣的話再去找書來看看吧。這邊總結本書中我個人消化後,對我而言比較重要的感想:
希望以上的介紹能引起大家對本書的興趣,書中還有許多豐富內容有待讀者發掘,那就下一篇文章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