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意私房、Fans17看倖存者的悲傷剝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語言移動與觀點轉換

在跟大家聊聊這個議題之前,想先跟大家澄清一些名詞上的移動。過去大多都會稱受到傷害的人稱為「受害者」,但這樣的語言有一部分其實是把人視作面對傷害時「被動接受傷害的人」。因此在本文中,我們皆會使用「倖存者」這個詞彙。這個詞彙會把人視作一個在傷害中,主動長出勇氣和能量,在那樣的創傷與災難中「存活」下來。這樣的詞彙也展現了生命的韌性。透過語言的移動與轉換,我們可以更將人們視做生命的開創者,掌控著自己生命的主導權。


性侵後的創傷經驗

受到侵害,是一個可怕的經歷,這樣的經歷對許多人來說,會造成不可磨滅的陰影與傷害。Monroe等(2005)研究便指出,超過6成的人會有憂鬱和焦慮的症狀,甚至會16%的人不斷處於惡夢當中。Finkelhor和Browne(1985)也發現到兒童時期遭受到性侵之後,容易會有創傷的性徵化經驗(traumatic sexualization);汙名化的個體( stigmatization ); 被 背 叛 的 經 驗 ( betrayal ); 無 助 感 的 自 我(powerlessness)等反應。

  1. 創傷的性徵化經驗:兒童容易性早熟與過早性好奇,後續甚至會對性感到焦慮或罪惡或在性愛過程中重現創傷經驗等。
  2. 污名化的個體:此狀態中的兒童容易感到羞愧與罪惡感,並且容易呈現較低自尊或自我概念薄弱的狀況,更甚之出現自傷或自殺行為。
  3. 被背叛的經驗:如相對人為熟人,容易會有遭到背叛感,感覺自己的信任被濫用,因此未來不再相信人,嚴重影響人際關係及產生不良的社交技巧。
  4. 無力感:受到侵害的兒童會因為自身無法自我決定而感覺失去控制感,因此容易出現退化及退縮行為等



筆者自身的實務經驗中也經常看見,許多童年遭遇性侵的來訪者,即使事件已經過去了30多年,每當想起仍感覺到滿滿的憤怒與不安,唯有真正將這樣的憤怒朝向相對人宣洩而出,內心的憤恨也才有紓解一些,但那些傷口仍持續的侵蝕著這些經歷傷害的人們。在我們的社會當中,這些倖存者為什麼會沒有辦法真正向外的表達憤怒與悲傷呢?

狄卡上的留言1

狄卡上的留言1

狄卡上的留言2

狄卡上的留言2


「要不是你穿得這麼暴露,你怎麼會被侵害呢?」

「你這麼笨,你要怪誰啊?」

「這有什麼難過的?你也有爽到啊!」

「你已經不乾淨了,你還要對外宣揚?丟臉死了」


悲傷剝奪

這些言論即使到了2024年的今天,也仍在各大社群平台充斥著,也是因為這樣的言論使得倖存者的悲傷無法真正被言說。悲傷剝奪(Disenfranchised grief)就是在說這樣的概念。Doka(1999)指出,當某些悲傷無法公開被言表、承認或者得到足夠的社會支持時,這時候當事者悲傷反應就被剝奪。明明倖存者遇到這樣的事情有絕對的權力可以表達各種的失落反應(憤怒、悲傷、無力、被背叛、痛苦、罪惡等等),但卻因為這樣環境中無法理解倖存者痛苦的群體,使得這些悲傷只能停留在倖存者的內心不斷發酵潰瘍。


在兒時發生的性創傷,也可能使得倖存者無法將其悲傷自然地表達出來。李玉嬋(2012)在書中便指出孩童時期,因為較無話語權,使得面臨到性迫害的時候,無法哭訴出來,逐漸在內心形成更嚴重的創傷,一輩子活在這樣的陰影之中。


然而,這些理解與困境,絕對不是一人一時一地造成的,而是許許多多的偏見與誤解層層堆疊所產生,以下將帶領大家從『正義世界觀』的觀點切入,一起來看看這群倖存者們究竟被什麼樣的觀點所困,又被什麼樣的偏誤所捆綁而無法自已。


正義世界觀

正義世界觀或稱公平世界假說,是一種認知上的基本歸因謬誤,是由美國心理學家Melvin Lerner提出。人類在歸因事件時可能根據外在情境或是當事人的內在性格,而秉持正義世界觀的人會認為,世界是公平的,倖存者遇到某種不好的事情,一定是因為他「有錯」才會遇到這些「懲罰」,像是倖存者被侵害是因為他自己穿著不檢點或是深夜出入暗巷,不然怎麼會是他被侵害而不是其他人?這樣的歸因高估了當事人的個人因素,忽略了情境因素。


為什麼人們會選擇檢討倖存者?這種觀點會讓人們覺得「只要我穿著保守、不要喝醉,侵害就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尤其當倖存者與自身條件愈相近時,我們容易會陷入「會不會我也可能受到侵害」的恐懼,因此將事件歸因於對方的個人因素,比起歸因於隨機發生的情境因素,更能保護我們免於擔憂。


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正義世界觀,倖存者難以表達自己的困境,開口的代價可能是他人的不諒解、誤會或是咎責,避而不談的結果卻又是內心的封閉與疏離。


除了正義世界觀之外,我們的社會對於倖存者有著「完美倖存者」的劇本,假定倖存者一定是什麼樣子,像是必須是無辜弱勢的樣子,這把無形的尺度量出每個人的「資格」,也導致不符合完美倖存者印象的當事人,無法揭露自己的性侵經歷、被剝奪自白的權利,甚至陷入懷疑、自責的痛苦之中。


在這樣的困境中,我們能做的,或許不是完全阻止侵害的發生,但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讓更多人理解倖存者所面臨的困境,不只是事件當下生理、心理上的痛楚,還有更多社會文化導致的「禁言」與剝奪,透過這樣的理解,讓更多聲音被聽見,讓倖存者的韌性與努力可以被看見。


參考文獻

李玉嬋(2012)。導引悲傷能量∼悲傷諮商助人者工作手冊。張老師文化。

Doka, K. J. (1999). Disenfranchised grief. Bereavement care, 18(3), 37-39.

Finkelhor, D., & Browne, A. (1985). The traumatic impact of child sexual

abuse: A conceptualiz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ic,

55, 530-541.Lerner, M. J., & Simmons, C. H. (1966). Ob

server's reaction to the "innocent victim": compassion or reje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 203–210. https://doi.org/10.1037/h0023562

Monroe, L. M., Kinney, L. M., Weist, M. D., Dafeamekpor, D. S., Dantzler, J., & Reynolds, M. W. (2005). The experience of sexual assault: Findings from a statewide victim needs assessment.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0(7), 767-776.






我們都以為這世界上有真理,有一個我們應該靠近與變成的樣子 然而,這是真的嗎? 我難道不能有一些自己更喜歡的樣子嗎? 在這裏,我們邀請大家看看每一個自己 在每段故事縫隙中的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價值觀衝擊對心理的影響,透過角色《影后》的切入,分析了角色之間的衝突與個人過去的關聯。文中闡述瞭如何在面對他人行為與自身價值觀的碰撞下,學會理解、接納,並推展自我內在的成長。作者分享了自己與父親的經歷,強調了同理心的重要性,並呼籲人們不要急於判斷他人,而是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彼此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在生活中與他人的互動逐漸增多,從而累積了多重社會角色,如父母、子女、伴侶、學生等。這些角色雖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自我認同,但卻不應該成為束縛我們的束縛。本文探討瞭如何在擁有多重角色的同時,重新定位自我,尋找生命的主體性與存在價值。
存在主義是諮商領域中一種形而上學的取向,強調死亡、孤獨、意義與自由等議題。文章探討了這些概念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中的重要性,並引用海德格、沙特及Frankl等學者的觀點,提出了我們對生命的覺察能力是追求意義的關鍵。透過正視死亡與孤獨,並承擔自由的責任,個體可以在痛苦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從而實現真實的活著
在當前的討論中,AI諮商受到廣泛關注,但根據多項研究,AI無法取代真正的諮商。本文探討了諮商關係的真實性、人際互動的重要性以及諮商的本質,強調心理師的角色不僅是解決問題,而是驅動當事者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正如所言,AI只能擔任詢問的角色,無法替代探索的過程。
這篇文章探討了童年時期受到的責備對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的影響。童年面對父母的責備他們在錯誤發生時的互動變得低容忍,使用責備的方式來克服問題是無效的。文章也強調接納與理解的重要性,指出通過接納個人的感受與錯誤,才能真正成長與改善關係。作者分享了自己在伴侶關係中的經歷,表明了以支持的方式回應錯誤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臺灣社會中理工科與文科之間的對立與優劣評價,分析了背後的文化與歷史脈絡,特別是在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後,數字主義如何影響社會對學科的價值判斷。作者以自身經歷探討人文社會科學在當前社會中的地位,以及對於個人意義與價值的思考,並鼓勵讀者反思自己在這個數字化世界中的存在與價值。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價值觀衝擊對心理的影響,透過角色《影后》的切入,分析了角色之間的衝突與個人過去的關聯。文中闡述瞭如何在面對他人行為與自身價值觀的碰撞下,學會理解、接納,並推展自我內在的成長。作者分享了自己與父親的經歷,強調了同理心的重要性,並呼籲人們不要急於判斷他人,而是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彼此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在生活中與他人的互動逐漸增多,從而累積了多重社會角色,如父母、子女、伴侶、學生等。這些角色雖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自我認同,但卻不應該成為束縛我們的束縛。本文探討瞭如何在擁有多重角色的同時,重新定位自我,尋找生命的主體性與存在價值。
存在主義是諮商領域中一種形而上學的取向,強調死亡、孤獨、意義與自由等議題。文章探討了這些概念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中的重要性,並引用海德格、沙特及Frankl等學者的觀點,提出了我們對生命的覺察能力是追求意義的關鍵。透過正視死亡與孤獨,並承擔自由的責任,個體可以在痛苦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從而實現真實的活著
在當前的討論中,AI諮商受到廣泛關注,但根據多項研究,AI無法取代真正的諮商。本文探討了諮商關係的真實性、人際互動的重要性以及諮商的本質,強調心理師的角色不僅是解決問題,而是驅動當事者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正如所言,AI只能擔任詢問的角色,無法替代探索的過程。
這篇文章探討了童年時期受到的責備對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的影響。童年面對父母的責備他們在錯誤發生時的互動變得低容忍,使用責備的方式來克服問題是無效的。文章也強調接納與理解的重要性,指出通過接納個人的感受與錯誤,才能真正成長與改善關係。作者分享了自己在伴侶關係中的經歷,表明了以支持的方式回應錯誤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臺灣社會中理工科與文科之間的對立與優劣評價,分析了背後的文化與歷史脈絡,特別是在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後,數字主義如何影響社會對學科的價值判斷。作者以自身經歷探討人文社會科學在當前社會中的地位,以及對於個人意義與價值的思考,並鼓勵讀者反思自己在這個數字化世界中的存在與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伸手幫助別人的那一刻,心裡那道無法結痂的陳年傷口就會開始漸漸乾爽。童年受到的傷害,長大後就用各種方式假裝它已經不存在,如果是家暴陰影,便會佯裝堅強,以強勢個性偽裝自己,讓人畏懼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言語霸凌,就會養成不輕易認錯以及得理不饒人的習氣,讓自己不再輕易受到口語上的威脅和傷害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代際創傷是無論男女老少都需要面對的挑戰,透過實踐以及心靈成長的方式來應對過去的創傷,並轉化為力量。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當我們遇到創傷時,命名這個痛苦並瞭解創傷反應的類型、影響以及依附障礙,內心被禁聲、被忽略的部分就得到了支持和認可。在無法命名經驗的情況下,創傷就像無名孤魂一般飄盪潛抑,但一旦給予名字,便能從黑暗中召喚回來。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性侵害案件相關人員可能成為的第二受害人的情況,以及對其產生的情緒和心理衝擊。除了性侵害當事受害人外,也需要關注處遇相關人員的壓力與需求,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與協助。
Thumbnail
性侵害所帶來的傷害是非常長期的,在性侵害創傷與復原中,需要花費比一般受傷樣態更長的時間進行修復。協助者的回饋對被害人是否可以被「接住」有影響,而療癒的過程是一大段長期的進程。本文以多項研究為例,探討性侵害受害者的心路歷程與復原過程。
Thumbnail
2022年盛夏,無意間看到公視討論校園性侵案件,當時聽著受害者顫抖又勇敢的說著過去的我,淚流滿面哭的不能自己。是的,我也是受害者。同樣都是迫於權勢屈服,不同的是,我是發生於應該是充滿安全感的家中。 2年過去,現在的我可以坦然的說出這一切。當中經歷許多折磨、痛苦與掙扎。謝謝心理師潔的專業及努力,讓我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伸手幫助別人的那一刻,心裡那道無法結痂的陳年傷口就會開始漸漸乾爽。童年受到的傷害,長大後就用各種方式假裝它已經不存在,如果是家暴陰影,便會佯裝堅強,以強勢個性偽裝自己,讓人畏懼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言語霸凌,就會養成不輕易認錯以及得理不饒人的習氣,讓自己不再輕易受到口語上的威脅和傷害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代際創傷是無論男女老少都需要面對的挑戰,透過實踐以及心靈成長的方式來應對過去的創傷,並轉化為力量。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當我們遇到創傷時,命名這個痛苦並瞭解創傷反應的類型、影響以及依附障礙,內心被禁聲、被忽略的部分就得到了支持和認可。在無法命名經驗的情況下,創傷就像無名孤魂一般飄盪潛抑,但一旦給予名字,便能從黑暗中召喚回來。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性侵害案件相關人員可能成為的第二受害人的情況,以及對其產生的情緒和心理衝擊。除了性侵害當事受害人外,也需要關注處遇相關人員的壓力與需求,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與協助。
Thumbnail
性侵害所帶來的傷害是非常長期的,在性侵害創傷與復原中,需要花費比一般受傷樣態更長的時間進行修復。協助者的回饋對被害人是否可以被「接住」有影響,而療癒的過程是一大段長期的進程。本文以多項研究為例,探討性侵害受害者的心路歷程與復原過程。
Thumbnail
2022年盛夏,無意間看到公視討論校園性侵案件,當時聽著受害者顫抖又勇敢的說著過去的我,淚流滿面哭的不能自己。是的,我也是受害者。同樣都是迫於權勢屈服,不同的是,我是發生於應該是充滿安全感的家中。 2年過去,現在的我可以坦然的說出這一切。當中經歷許多折磨、痛苦與掙扎。謝謝心理師潔的專業及努力,讓我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