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從十年前開始,我自己養成了一個習慣。
每週會盡量挑一天中午,約一位同事或朋友一起吃飯。
一方面維繫彼此的感情,二方面可以互動交流,三方面,也是讓自己在工作之餘,保持對其他領域的開放與理解。
今天剛好約了一位擔任公司開發相關的小主管、即將進入第2年的年輕後輩,
我們是去年在公司辦的團體學習活動中認識的,因為近期公司各部門剛完成 KPI 關鍵指標的設定,因此就順勢聊起這件事。
他分享期間,語氣就帶點無奈,說道:
「老實說,我覺得公司現在這套 KPI 績效管理制度,對我來說是個困擾。」
他告訴我,去年年初,他和團隊一起訂下了明確的年度目標;
中期也都有認真追蹤,年底交出來的成果也自認為可圈可點。
但最後的績效結果,卻遠低於他的預期,明明自己都照著公司的方式做。
「主管說認同我們做的事,但給的評價卻很差,我真的不懂...
我已經照著制度走,為什麼還會這樣?」
他說這讓他很挫敗,甚至懷疑整套制度根本沒有意義。
「看起來還是主管喜不喜歡你來決定一切,訂 KPI 還有什麼意義?」
我聽著他的情緒越講越激動,我選擇讓子彈再飛一會,沒急著回應。
我知道,此時此刻,他不只是需要一個回應,更需要一點理解與陪伴。
我先跟他分享了一個公司創辦人曾經講過的看事情角度:
「你有沒有發現,這世界上好人喜歡跟好人做生意,但壞人也喜歡跟好人做生意?換句話說,不管是誰,都希望對方是好人。」所以我們在經營事業時,選擇當一個好人,往往是最佳的策略。
做生意
我笑著問他:「你覺得我分享這段,想說的是什麼?」
他想了一下:「應該是想說,要選擇成為值得合作的人?」
我回答:「這對了一部分,我還想說的是,如果是一個有智慧的明白人,在理解事務的底層邏輯後,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我接著補充說:「如果我們身為主管,眼前也有一套制度,就會像這句話的選擇一樣,
我們可以選擇站在抨擊『制度無效』的那一方,也可以選擇站在『讓制度有效』的這這一頭。」
「當你選擇否定制度,但又無法脫離制度,那就是自我懲罰的開始,這樣的自己終將把自己推向怨天尤人的深淵。」
而真正有智慧的選擇,是試著理解每個制度都有『應該要解決的問題』,我們能否清楚明白後,再來檢視,為什麼制度這個工具在你手上會沒有預期效果。
聽完我的分享,他開始說:
「其實我覺得我自己部門的情況比較特殊,分工比較模糊,有很多專案需要同時展開,顧此失彼,所以這種明確指標的方式,在我的部門很難應用。」
我理解這種感覺。但我也隨即跟他分享了一句經典的管理學用語: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每個部門都會覺得自己的情況最特殊、最特別,當這個念頭產生,就可以找到千千萬萬的支持的理由,但公司設計制度的目的,就是幫助你在模糊之中找到清晰,在動態之中建立穩定,這是一個長大的組織所必經的道路。
我接著說:「你必須先收起『我們部門不一樣』的假設,我們才能繼續探討,否則你將錯失用制度解決問題的機會。」
當我感覺到他的微表情變化,原本緊閉的眉心似乎舒展了一些,我便接著問他:
「你去年訂了 KPI 以後,有沒有定期和你的主管確認進展或方向?有沒有持續與自己帶領的夥伴溝通現況?」
他說沒有。年初訂完,就認真地執行到年底。他自認表現不錯,也相信主管知道。而同事那邊,就是遵循公司說的三個節點做績效互動與打分。
我聽完後大概知道問題可能在哪裡。
我說你的主管與你都有可以改進之處,因為他沒有適時讓你知道,現在的方向不對了,現在做的不一定是公司期待,也無法引導你改變,以至於你越陷越深。他回憶道:「聽你這麼一說,倒有幾個畫面是上司主管跟我溝通目標方向時,因為我相當執著,最後主管有點被迫表示尊重,所以沒有干涉近來。」
另一方面:「你現在的困境,不僅是你懷疑制度,更是執行上『沒用好制度』的結果。」
KPI 這件事的本質,不是『設定一次』就算完成,
而是每個月都要檢視:「上下對齊,檢視自己是否還在對的路上?」
特別像剛剛你說的——部門邊界模糊、任務常變,那就更需要反覆確認方向是否正確。
我也跟其分享我自己的做法如下:
要做到每月1對1對目標這件事很花時間嗎?
其實沒有,每個月15分鐘就夠了。 但這15分鐘,是制度落地與否的關鍵。
「制度不是一紙目標,而是反覆對齊與及時修正的過程。如果你把它當成一次性的作業,那真的只是個形式。」
我進一步補充:
有時候我們覺得「制度失效」,可能是「觀念與能力錯位」。
這種現象,在我看來,不僅是制度問題,中間那一段「執行能力」落空常常是主因。
我跟他說:「你這個案例裡,你和你的主管都該負一點責任。」
我也提醒他:
「方法沒有好與壞之分,都是中性的工具,只有『會不會用』的差別。」
KPI也好、OKR也好、KRA也好,每個制度背後都有其邏輯,
制度選擇
世界各大企業也都曾經成功運用。
關鍵不是制度本身,而是我們有沒有用對方式來實踐。
這正是我對制度課題最大的體會:
不是制度沒有用,而是我們還沒有學會如何使用它、讓它發揮效果。
如果我們真的想在組織中發揮影響力、帶出好成果,
那我們就必須練習「進入制度,理解制度,駕馭制度」。
制度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把尺,
能夠讓我們回頭看清楚自己與團隊的貢獻與盲點。
我想對年輕的主管們說:
「不是你不努力,可能是你還沒學會如何努力在對的位置上。」
而制度,是幫助我們找到那個「對的位置」的具體工具。
如果你也曾經對制度失望、質疑,或有類似經驗,歡迎留言與我分享你的觀察與轉變。
結束今天的午餐後,我不曉得這位後輩小主管可以體會多少,至少今天的午餐時間,如果可以讓他知道自己正在踩坑,可能就有改變契機,如果沒有看見,就只能透過時間,再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