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願系列》- 篇章五
身為世代忙碌的一份子,你曾經也有事情多到焦頭爛額,或是因為手上事情太多,而做到充滿無力感嗎?如果有這個狀況,你得注意,這可能是踩到毒藥的前奏。
最近比較多狀況,這兩天終於能好好文了,這次來跟大家聊聊關於無力感這件事
▊內文摘要
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學,使我們如同教科書一樣生活,那一點都不有趣
我們不能拿台北人的生活步調去要求南部人一定能做到,也不能拿百米選手的訓練方式去要求長跑者
不適合,也不代表"弱"或是"沒用",而是有更適合自己的方式,正等我們去嘗試、去挖掘、去發現它
別人眼中的你,必須是你自己,這才是一方名角。而不是透過你,望見其他人的身影
這個社會的業務超人們
這個社會有需多業務超人。但這並非指業務職,而是身上承攬一堆待辦事項(業務)、把自己弄得很忙碌的人們。
這背後的目的很多,無外乎追求功成名就,為了財富、名譽、甚至是安全感。例如滿足他人認同,拔高自己在朋友圈的社經地位。又或者,是為了填補自我認同感。這種塞滿事項的作法,也容易使人產生「我也正在變強」、「這可以讓我賺到更多錢」的想法,似乎也代表更加充實的生活。
當然也有人是生活中真的很多事需要忙碌,例如家庭主婦(夫),或是正在上班的又要帶小孩的雙薪家庭,兩頭燒到不可開交。如果是這樣,建議可以直接跳到第四點看。
也有許多人崇尚「為了達到某個目標,必須嚴苛地看待自己。當能跨過某個臨界點,或是在高壓生活下也能活下來時,我一定能變得更強」的觀念。覺得別人這麼做都成功了,我一定也可以。
但,我們真的知道這條方法是適合自己的嗎?
除非我們完全理解這些觀念是從何處誕生的、如何使用、怎麼調配節奏,也了解自己的生命經驗是怎麼度過,適合什麼樣的藥方 (生活方式)。甚至有80%的把握,知道這就是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是過往的生命經驗的凝縮。自己的體質也非常適合過這種過活方式,有自己的休息方法,不會危害身心靈健康,那才可行。
否則,這些價值觀既不算鞭策,也談不上鍛鍊,單純是在虐待自己。
模仿他人的同時,卻不知自己為何模仿,那更要小心。這可能是一種心靈匱乏的展現。
這種匱乏感源自想獲得他人眼光的讚賞、在同儕間有面子、靠賺到錢讓大家認可自己的存在....等等。這是一種向外求的表現,由外而內補足,填補心靈的空虛。
一、「恐懼」與「焦慮」
有一種驅動力,是以「恐懼」及「焦慮」是作為強大食糧。就像被殺人魔追著跑一樣,這會使腎上腺素飆升,處在高度專一且神經緊繃的狀態。這確實可以大大激發我們的動能,使我們爆發驚人的執行力,在短期內達成目標。
但這種食糧,長時間下來會變成毒藥,使我們進入身心俱疲的狀態,並產生精神耗竭的無力感及虛弱感。
有些人會靠著這股力量去推進目標,讓自己達成成就,然後告訴大家這是熱情所致。實際上這股力量並不是熱情,而是毒藥。
同樣道理,當我們身上承攬事情太多,逐漸感到心力耗竭,最終使自己產生無力感時。可能也正在吞食這塊毒藥,而不自知。
二、「痛」並「快樂」著
我不否認人的確需要有壓力才會成長,但這僅適用於「壓力強度正好適合自己的臨界值」的狀況。
舉個例:
假設Leo只能承受強度60的壓力,那最適合他的壓力強度就是65~70。就是那種加一點點OK,不會讓他死掉,也能打磨他成長的壓力強度;但Jay只能承受強度40的壓力,今天卻給他強度80的壓力,那完了,直接巴比Q。
Jay可能感到恐懼、或者產生焦慮,如同殺人魔拿刀後面追,他會拚命爆發強力的腎上腺素維持一段時間。短期可以,長期會爆。
上面的例子,把壓力換成事情(項),其實也是一樣概念。甚至事項本身就是壓力源。
三、「確認」,而非「盲從」
周品均(東京著衣創辦人,又稱葳老闆)曾經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分享關於自己的CEO高效時間管理法。其中一部分談到,她自己非常會利用零碎時間去做事情。例如:去按摩時沒事做,就去聽Podcast;走路前往下一個地點的時候就利用時間開完一場會。
將一切瑣碎可用的時間都拿來利用,讓自己學習,把能解決的代辦事項都塞在零碎時間裡面,讓自己有更多時間處理其他事。
這個方是很合理,也是它自己行之有年的方法,我身邊也有朋友追求高效能工作法,與葳老闆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很正常,卻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每個人的特質各不相同,名人是名人,我是我,大家都是芸芸眾生的一員。名人都有一套成功心法與崛起方式,我們要確認的是:「這些方法適不適合自己」
名人效應,就是當一個有影響力的名人或知名KOL,正在做某件事或宣揚某個理念的時候,許多人就會爭相響應、模仿。因為名人擁有話語權與影響力,作為成功者,對一般人來說,偶像就是自己成功的典範。也因此,許多人會將其話語奉為圭臬,試著跟隨、效仿、執行。
像葳老闆的例子,她的時間管理方式確實可以效仿,因為她自己就是成功案例。問題是,她能做到是因為她是葳老闆,這是她自己生活中的實踐心得。不代表每個人都做得到,也不代表我們必須要做到。
例如有些人就是性子慢,充電時間長,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適應事情的節奏步調。這種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利用起來、把生活每一吋都填滿事務的生活節奏,就不一定適合這些人。我們不能拿台北人的生活步調去要求南部人一定能做到,也不能拿百米選手的訓練方式去要求長跑者。
像我也很明確地知道,自己不適合每分每秒都利用起來的時間管理方式。因為我需要身心靈上的放鬆,加上我仍帶有一點完美主義 + 逼迫自己做到好的性格,因此一件事情我會不斷花精神去確認。一旦事情過多,我就會產生「是不是還有哪些事情沒做好」、「這個來不及調整但我好累好想休息」的想法,開始感到精神疲累與心力耗竭。因此我需要的是衝餘的時間和彈性空間。
不適合,也不代表"弱"或是"沒用",而是有更適合自己的方式,正等我們去嘗試、去挖掘、去發現它
🔍那麼我們該怎麼找到適合的方式呢?
我的建議是,每當學到新的觀念與方法,就拿來借鑒、嘗試一段時間(自己訂)。
嘗試的過程,都是養料。觀察自己的適應狀態,不適合的捨棄掉,適合的收起來,最後熔煉出自己的方法。如果未來真的有野望,想成為一方名角,那我們要做的,就是熔煉出自己的方法。
別人眼中的你,必須是你自己,這才是一方名角。而不是透過你,望見其他人的身影。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學,使我們如同教科書一樣生活,那一點都不有趣
四、遵從「喜好」,順應「熱情」,利用它們指引方向
我以前還是學習教練的時候,會幫學生做進度關懷,每天都要追蹤學生的進度,並關心他們學習狀況。曾經有幾次,我的代辦通話足足超過20個人,整天下來嘴巴都在講話。甚至有時候會為了學生,延後一個多小時才下班。
幾乎坐了整天、講了4~5小時的話,不斷挑戰我的精神力。 說累嗎?耗神又耗腦,確實蠻累;快樂嗎?老實說,蠻快樂的。
即便我很累,下班回來後還是會做點紀錄、有諮詢就安排,或是聽朋友訴苦。 看下來我事事情不算少,也會疲乏。但我並不沒有產生無力感,反而感到充實快樂,因為我知道自己也在成長。
我最適合的方式,就是順應心流狀態與熱情,帶上這種感覺去做事、去學習。
有熱情與野望的時候就出力,文思泉湧的時候就寫文章。當下沒有心力,疲勞交瘁的時候,我就去做各種讓自己放鬆的事。例如看影片、運動、洗澡、煮飯、聊天。這才是適合我的呼吸節奏。
這才是真正的「痛,並快樂著」的模樣,才是相對正確的突破極限、繼續成長的方式。
但,即便我們靠著熱情前進,也要照顧身心狀態。
我再怎麼有熱情,也不可能起床到睡前都不斷講話、不斷諮詢,那太超綱。
因此,假設發現最近事情多到、做到開始產生無力感,那就代表已經超綱。
可能是身體疲累、可能是精力不足、可能是外部成本消磨、可能是情緒耗損過高...這些都可以是原因。換個角度說,這也是身體與心靈,給我們的提醒、是警訊。告訴我們「你現在已經負荷過多了,需要休息」
如果這情況下,還非要塞代辦事項給自己,先問問這幾個問題:
1. 為什麼非得把事情排這麼滿?都是不可抗因素嗎?
2. 我的先後順序與分擔量,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時間掌控是正確的嗎?
3. 如果優先順序與分擔量可以調整,我可以怎麼調整?可以找誰做討論?
4. 這些事情只有我能做嗎?身邊有沒有人可以分擔?不行的話是為什麼?
5. 如果並非不可抗因素,那為什麼是由我來做?驅動我的是什麼?
6. 如果驅動我的是熱情,為什麼會磨滅?是外部成本?還是它其實不是熱情?
7. 若驅動的是責任感,那它是怎麼來的?強加賦予,還是別人期待?健康嗎?
8. 我一定要把這件事情塞進來嗎?為什麼?對我人生有什麼好處?
9. 這件事我非做不可嗎?不做的話會帶給我什麼影響?
10. 如果會帶來影響,那是什麼畫面?一定會發生嗎?發生後的好處與壞處是?
試著好好停下來,用這些問題自己幫自己做個健檢,與自己對話,想想為什麼要讓自己喘不過氣。如果這些問題帶出的答案,象徵的是心靈匱乏,需要透過填滿事項補足。
都是杞人憂天,甚至根本沒有100%非做不可的理由,那就使用減法吧。
減法原則:減少負荷、減少虛耗、減少煩惱,減去不適合的事務
結語
- 確認自己的驅動力,是恐懼、焦慮,還是熱情。如果是前者,盡量避開吞食毒藥
- 正確的壓力成長法,是承擔超出一點點臨界值的壓力,而不是扛著龐然大物前進
-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在借鑑中嘗試,最後熔煉出自己的方法,那才是一方名角
- 遵從喜好,找到熱情,找回自己生活的呼吸感。如果非做不可,就檢測自己的源頭,確認那些事情是真正對自己有益的。如果源頭是不健康的,那就用減法減去
這個世界沒有那麼多事情,是我們非去做不可。我們要做的,是辨別方向,確認哪些事,才是當下的我們,會真正需要去做的。給內心洗個澡,好好篩選、確認出真正喜愛的生活節奏。
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理想生活,做個健康的業務人。
想與我聊聊的話,可以追蹤我的 IG 私訊小盒子: @life_vv_light
如果對這篇文章內容有其他想法的,也歡迎在下面留言給我
如果你/妳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下愛心和追蹤,讓我更有動力寫下去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