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討厭自己呢?為什麼只盯著缺點就是不肯去喜歡自己呢?那是因為你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
這讀起來是不是很有道理?
這是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的關鍵看法。
我們的大腦已經習慣了“不放棄”,這種對“堅持”的依賴限制了我們的視野,使我們在看待很多重要的事情時目光狹隘。
這是兩位心理學家共同撰寫的《放棄的藝術》,提綱挈領的棒喝。
岸見一郎還寫有《被拒絕的勇氣》和《老去的勇氣》等,跟勇氣這個主題有關的書籍。
他被稱為是「阿德勒心理學派」的重要推手,而阿德勒這位跟佛洛依德和榮格所處時代接近的心理學家,主要的立論基礎在於:人會自卑會討厭自己,此為真。人要超越而且可以超越,此不假。
《放棄的藝術》則是提醒我們,「當已經實現的目標不再讓我們感到快樂時,我們的思維習慣和放棄帶來的壓力又會阻礙我們設定新的目標。」
亦即,拒絕放棄就是阻止我們找到活路,繼續浪費我們的能量。
一句話,放棄,可以讓我們超越。放棄,可以讓我們重新開始。
要往「理想的自己」目標邁進
《被討厭的勇氣》用哲學家跟年輕人的對話,一問一答的推理出,我們可以如何的改變現在的我們。
哲學家說,人之所以停滯不前,往往是因為不清楚現在要這麼做的「目的」,究竟為何。他引用阿德勒說法談到:「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人可以選擇自己要的生活,這建立在我們要有清楚的目的,而不應該找原因來阻止自己。人很多時候,都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了。但是,恕我直言,除了你自己之外,根本沒有那個什麼「別人」在乎你。
別人目光所營造出來的地獄,如果實在痛苦難耐。你就應該離開,而不是鍛鍊自己來迎接刀山油鍋的惡整。
木村拓哉在他主演的經典日劇《長假》裏,陪伴逃婚的女主角一起在躺平的生活裏,找到重新站起來的力量:只要你願意承認自己的懦弱跟脆弱,人可以討厭自己也可以喊停這個討厭。
所以,阿德勒說,改變的第一步是理解。這個理解,得你自己去找出一定得改變的目的。
岸見一郎透過書中哲人的口中說出: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為什麼人會缺乏勇氣呢?因為,人會有自卑情結。覺得自己不好,再怎麼努力都沒用。
怎麼辦?方法會不會很難?
幸好答案很簡單:你應該往「理想的自己」這個目標邁進。
不要再看別人臉色了,只要你自己知道你在成為理想的自己的路上。
不要再折磨你自己了,只要你自己知道你一直向前,每天都在進步。
我是在為更深刻的意義而努力
《課長島耕作》系列的作者,漫畫家弘間憲史有本隨筆集叫做《別人是別人,我是我》。
書名就很可以看出他的人生態度:「我能泰然接受眼前的現實,面對棘手問題時正色以對,不隨別人起舞,採取符合自己身分的生活方式。」
我要躺平,跟你沒有關係。我要站起來,這也跟你沒有關係。
人生是一連串的刹那,躺平,站起來,再躺平,再站起來,通通都是人生這條線上面的點點刹那。
躺平就跟放棄一樣,是一門藝術。要不要開始,要不要結束,都應該由你真正的去做出決定。
《放棄的藝術》裏面談到人的放棄有很多種,其中有好幾種都是假裝放棄:逃避式,對決式的,無故失蹤式的,威脅式的,自欺式的假裝放棄。
要怎麼避免假裝放棄呢?要設定目標。你是為了這樣做或那樣做不能達成目標,而決定放棄。設定目標,也是一門藝術。
作者說,人很容易就會做出沒有意識的目標。也就是說,這個目標會隨著心情而浮動。我們能做的是去界定,這是生活目標,工作目標,人際關係目標,還是學習目標?
有的目標是外在可以看出成敗的結果,有的則是只有你心知肚明的內在目標。
所有的目標,最後其實都指向我們想要創造的生活意義。所有的小目標,都在為大目標服務。我的放棄,在為小目標,更為大目標而決定。為了捉大,自然可以放小。
當我在對自己說,加油,的時候,我知道我是在為更深刻的意義而努力。
理直氣壯躺平,理直氣壯站起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
不能等著別人變化,等著狀況改變,而是要自己去勇敢邁出第一步。
中文裏的「放棄」跟「拋棄」是兩個概念:前者是一次性行為,後者則是決定性行為。
我們可以放棄現在的工作,而不會拋棄工作。工作包括賺錢的工作,也包括能夠創造出意義的工作。
你可以放棄成為別人眼中的乖乖牌,但你不能拋棄自己不去成為對自己有用的人。
找到人生的座標,才能找到人生的指南針,才能創造對自己對別人都有價值的幸福。
電影《教會》裏的牧師跟騎士,前者嘗試佈道傳福音,後者到處殺戮來為領主立功。後來,他們都明確了人生的大目標,那就是為更大的力量去服務。
牧師跟騎士,一個用心跟人溝通,一個用行動寫下成績。我們的腦袋跟身體需要協調,不怕被討厭也不怕放棄。
可以理直氣壯躺平,也可以理直氣壯站起來。
我就是我,這是我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