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斷捨離【10週年全新增訂版】: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改變65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再進化!
斷捨離重視以空間為主的思考方式——「空間軸」。
也就是說,儘管「太多了所以丟掉」、「不用了所以丟掉」並沒有錯,但更重要的是「為了維持舒適美觀的空間,將物品精簡到最適合的量」的思維。這樣的觀點,是實踐斷捨離時不可或缺的關鍵。
斷捨離是「生活的新陳代謝」。物品維持在妥善的數量,與自己維持活性關係的物品在恰當的時機汰舊換新,這才是理想的狀態,也是原本的自然樣貌。這樣的狀態,也才是具有餘裕的美好空間。
然而,如果全以「物品軸」來思考,就會變成「東西還能用」,完全找不到任何丟棄的正當理由。
這三者的共通之處,就是對時間的意識稀薄。
「捨」有「施捨」之意,也就是將自己無法物盡其用之物,送到別的地方,使其發揮最大功能。
「棄」是「廢棄」的「棄」。亦即維持著物品的樣貌,不受眷顧,遭到棄置的狀態。
圖的橫軸是「重要軸」,縱軸是「時間軸」,中央部分的重要軸是「自我」時間軸是「現在」。也就是說,「對現在的自己重要的物品」就在這裡。但我們總是忍不住像圖解的對話框那樣,重要軸變成了以「他人」的價值觀為準的「他人軸」,或是偏向以「物」為主體的「物品軸」。此外,我們也經常執著於過去,覺得「或許總有一天會需要」,對未來感到期待與不安。
意識到「附著在物品上的沉重『執著』,是現在的我所不需要的」,清除物品,物品和心靈就會更強烈地彼此互動。物品上的感情愈是沉重,丟掉感情所依附的物品時,就能愈深刻地體會到心靈變得輕盈的感覺。
我想起癌症臨終照護醫師的一段話:「以某個意義來說,死於癌症是幸福的。因為癌症不像心臟病發作或腦中風,會突然死去。可以在迎接死亡之前,在體力所及的範圍內去做想做的事。可以在迎接死亡之前,盡全力去活。」
斷捨離有兩種。一種是歸零的斷捨離。另一種則是維護的斷捨離。
對許多人來說,斷捨離就只是「歸零的斷捨離」,是有意識地不斷「清出」。我常提醒正準備開始進行這種斷捨離的人說:「斷捨離就是『不遷居的搬家』。」
瞭解意思嗎?就是雖然身在相同的空間、住在相同的住處,卻彷彿搬家一樣,重點在於讓居住空間和自己出現改頭換面的變化。
「說到底,斷捨離就是在練習接受自己和重要的人的死亡。」
「擁有」說穿了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只不過是人類社會的規則。如果說物品是暫時借來的,擁有物品,只是剪下物質悠久流動過程中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希望我們能夠珍惜這短暫的相遇。然後當這段緣分結束時,可以果斷地放手。
這對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一樣的。
斷捨離就是藉由有意識地「清出」,讓物品、空間、自我變得洗練,活在「當下、此處、我」的「美學」。
這本書對我而言,最有感的是「每一樣擁有的物品,都是一份執念」,求不得與捨不得,是對人事物的執著,如《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提到:「求不得苦,是因為欲望太多,老是覺得不滿足;愛別離苦,是捨不得、不願意自己喜愛的人事物離開,所以痛苦」。
斷捨離是站在俯瞰的、抽離的視野,看似無情卻有情,所有人事物都只是暫時存在,「積集皆消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
斷捨離是維持「不遷居的搬家」心態,能減少物品、減少執著。生命是流動的,空間、物品亦然,整理對留戀過去與望想未來的執念,才能更明白的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