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下午,朋友找我聊聊,說起她小四的兒子,想要有自己的iPad,但她覺得孩子還太小,等長大點再說。她耐心地跟孩子溝通,孩子有點情緒的說,那他要自己慢慢存錢買。
「我擔心我的表達是不是不夠好,讓他有這種想法…」朋友面有難色地說。
「孩子可以失落嗎?」我有點好奇。
「嗯~可以,但是我有擔心……」她停頓了一下。
「孩子如果失落對你會有影響嗎?」
朋友想了一下,停頓幾秒,漸漸地眼眶泛紅,語帶哽咽。
「孩子如果失落了,我會覺得我是不夠好的媽媽…」豆大的眼淚滑落臉龐。
「我聽你描述過程,你已經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了,不是嗎?」她含著淚,點點頭。
「小時候的你曾經失落過嗎?」我輕輕問道。
「有,有很多的失落……」談到這裡,朋友情緒湧上來,難過不已。
因為嘗過失落的滋味,所以不忍心讓孩子失落。但如果孩子不曾失落,就很難學習從失落中長出力量。
父母是孩子學習如何應對失落最好的陪伴者。
讓孩子經驗失落,並且知道失落了沒關係,家人會陪我,我有一份支持讓我可以再次為我的期待做些努力。若盡力不讓孩子失望,反而會形成一種隱約的規條:失望是不好的。
孩子在家裡,有失敗、挫折、失落的情緒,若可以有穩定的大人,好好地陪伴他,接住他。就能讓他知道,即便做不好,即便得不到想要的,還是會有人無條件的愛他,陪伴他,他就可以從中長出力量與勇氣,足以面對未來外面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