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剛出社會的第一年,那時候的工作是很輕鬆的行政工作,上班時沒有壓力,下班時可以和同事們一起去吃宵夜、聊聊天,當時過的是沒有什麼煩惱的生活。
然後突然有一天疫情來到,我失業了。
我必須將自己放進求職市場裡,被迫盤點了自己身上到底都有哪些貨色,我才驚訝地發覺除了英文稍好之外,我沒有經驗、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硬技能,軟技能又相對無形,甚至我認為我身上的菜味可能一到會議室,面試官就聞得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我不可能像學生時代一樣,缺乏某個技能就花半年的時間去修課,我需要的是能幫助我快速變強的速效錠。
當時的我沒什麼錢,外面的課程一堂又動輒兩、三千,因此付費課程並不是我的首選,我靠著嫻熟的Google搜尋技巧(大概是今日AI指令的原型),我天真的詢問Google「請問GA怎麼用?」跑出了數不清的搜尋結果,我什麼也看不懂,於是每個連結都點開來看,花了一下午的結果就是懂了一些名詞像「跳出率」、「工作階段」、「UTM」等等的詞彙,但具體怎麼運用還是一頭霧水。
我相信網路上大家都很認真的分享,內容也都很扎實,但這些就像藏在樹下的松露一樣,對於剛入門的人你得花一段時間才能找到真正有用的地方。
初學者就像剛去找松露的獵人,沒有任何系統的尋找,甚至連獵犬都沒帶上,必須得花上許多時間才能有結果。
努力尋找我要的知識過程中,儘管還是有所提升,但這和我想要的速度差太遠了,當時每待業一天,我心理的壓力就增加一分,所以我後來還是決定上知識平台購買一堂有關GA分析的課程。
付費上課的感覺就像是你走進了一家賣場,路口的指示相當清楚,一路帶你走到了牛肉的冷藏櫃,走去結帳台的路上還有專人仔細的和你講解這個牛肉應該怎麼煎更好吃,直到走出賣場的那一刻,你的心都還停留在剛剛那順暢的購買流程。
儘管付出了金錢成本,可是計算後續省下的時間成本,你會發現每一分錢都划算(前提是找到真正有料的課程)。
小時候我家人就給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買書的錢不要省」,而且從小時候我家裡的書櫃永遠都有書,不管是經典文學到漫畫書,這也讓我對於買書這件事不會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就算買到爛書也沒有關係。
人生的過程中本來就會買到好書、買到爛書,上到好課或上到爛課,但只有這些經驗的積累變成你腦中的資料庫,你才能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差以及什麼是普通。
懂得分辨「好」、「差」、「普通」,這就形成了品味,這個套用在各個領域都適用,只有知道了高標、低標、均標後,我們才能判定下一個看到的是好是壞。
當一位知名的影評評判某部電影好看時,我們會下意識信任他,因為他看的電影夠多,也因此形成了他對於電影的品味。
當一位知名的服裝設計師說某件衣服好看也是,他先前看過的所有服裝設計也形成了他自己的品味。
看書或者是購買線上課程也一樣,這些吸收過的知識不會白費,會停留在你的資料庫裡幫助你找出更優質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