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車的上午,客運站工作人員將布告欄上原先存在著的「颱風日車班」撕下來。一邊說著「換成紅色比較顯眼」,一邊重新張貼了一樣內容,但底色不同的發車時刻表。「其實今天的假有點算是撿到的」她一邊說,那時遠方的天空雖然有點陰,但還未開始下雨。
這句話有趣的地方在於,那似乎預設多放一天是「賺」,尤其上午的天氣並不差。甚至讓一些好不容易從平時的工作裡脫身出來的人想要去外頭踏踏青,活動一下。但聽著那句話的我們並不這麼想,我們心裡面的是可惜與掃興:不得不回家了,而且今天都放颱風假了,明天大概也得繼續被困在家。
*
在昨晚收到各縣市陸續傳來停班停課的消息後,進行中的活動決定取消。對於辦活動的我們和來參加的孩子而言都是件遺憾的事,對家長來說或許也是:本來以為暑假中難得可以有幾天從照顧孩子的生活解脫出來,但事與願違,接下來兩天要被風雨困在家中,和孩子大眼瞪小眼。
而在一邊感到可惜一邊討論處理方式和聯絡的空檔中,Messenger裡友人傳來,即使只有文字也看得出歡欣鼓舞語氣的「明天不用上班!」。雖然能夠明白想從工作中喘口氣的那種感覺,但想到不同處境的不同人面對同樣的「停班停課」感受上的差異,不免還是有些感觸。
孩子們的狀況很明顯與正在上班的人有所不同,因為他們本來就在放暑假,所以在這個「政府宣布的日子裡」沒有獲得什麼。這個「假」的宣告,沒有讓孩子們得到一個從固定的工作週期表中解放出來的時間,相反的,他們被從期待已久的活動中拖走,想去的地方不能去了(無論是沒有開門還是交通變得不便),只能回到在家看電視的無聊時光(說不定還會被叮嚀寫作業!)。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意識到雖然從「明後天的工作要取消」這個方面看起來,我們的處境應該被放到上班中的朋友和客運站的人員那邊。但深入往裡頭去看,就會發現「排開時間以便在這幾天之中帶孩子去玩」的這件事,雖然仍有疲累與需要承擔責任的面向,但在「從平時的狀態抽身出去」這一點上面,同樣是很重要的休息與調適。
也就是說,同樣的一場假,讓兩種不同生活型態的人的日常在颱風天裡交叉。
*
颱風假的「本質」是什麼?或者說,什麼是颱風假的起因與理由?不需要借助深刻的氣象知識,我們便已經知道颱風是一種可能帶來大量風雨,因而可能造成損害的天災。而颱風假,則可以粗略被理解為由「有更好氣象觀測能力以及決斷力的政府」統一宣告,讓所有人可以不必上班上課,以避免人民遭遇可能的風險。
而這件事的邏輯中包含了一個未明言的前提:每個人「本來應該」要去上班上課,並且不被允許根據個人的判斷,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應不應該為了避免這一風險而對行程做出調整。所以我們才需要一個來自政府的統一聲音,去告訴大大小小的行號經營者,你應該讓你的員工休息,來避免對國家造成不必要的損耗。
於是那種「撿到半天颱風假」的想法就變得清晰了。因為在一個夠好的天氣裡,人們沒有資格得到那個「不用推石頭」的喘息。就像在許多地方,請病假需要掛號證明,就算你判斷你的不舒服是在家中休息一天就能好轉也沒有用。無論是外部的氣候還是體內的氣候,只要沒有「權威說法」,風雨無阻是上班人口的宿命。
在那些以接案、創作或其他本身就較為彈性的工作上面,他通常不必應付上述狀況。作為交換,他需要自己為自己設定工作時間,並面對所謂的「責任制」(我始終認為,需要打卡上下班的工作和「責任制」應該要是互斥的,「上班時間需要固定待在崗位,下班之後還要繼續做事以便在期限內交付」的要求是非常惡質的,但在台灣卻似乎相當普遍)。所以,他的「假日」是(相對)自由安排的、甚至可以是散落在每一天之中的。
在這樣的意義下,颱風假收束回颱風的具體現象:大風、大雨、危險、不便。安排好的工作不得不取消、能對接的對象停班所以能做的事情被延宕。交通不方便、飲食不方便、不能洗衣服拿到外面晾。這怎麼能被稱作假日?我們怎麼會甘願在這樣的日子裡感到比平常更加放鬆與愉快?
也許有些時候,這些狀態在社會的積習裡面被我們接受其「不得不」。但這不會是我們心目中理想社會的面貌。我們不會希望,沒有颱風的每個日常,竟是比有颱風的日子更加糟糕的「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