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主題跟「翻轉公職的自媒體與職涯」看似是毫無關係,不過對我來講,開始嘗試心理諮商的原因,跟個人的職涯與經營自媒體是非常有關係。而且職涯諮詢可以說也是一種蠻類似的事情,只是焦點不太一樣。
我活到三十幾歲,小時候連學校輔導室都沒有用過,咬牙購買過的一對一私人服務,大概就是健身教練而已,一個小時就花上千塊說話這件事,對我來說實在殊難想像。
從公職辭職後收入銳減,不過生活、工作過得非常開心有意義感,憂鬱指數評測應該超低的,凡事覺得欣欣向榮,有趣的是,反而在這樣的狀態下,我今年決定開始踏進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到現在也快要三個月了,蠻想跟大家分享這個議題的:
今年開始去心理諮商的原因
- 價值觀變化:職涯急轉彎之後,我的價值觀有很大的變化,以前當公務員的時候,一直延續著小時候的價值觀,覺得能省則省,很多事情都沒有必要花錢,畢竟變得更自信、心理狀態更健康,打扮更美,做這些事,都不會幫助我的生活有太大改變,獲得更高的成功或收入,反正我都可以預測我多久可以升遷、一輩子領多少錢、甚至職涯頂端可能在哪;但開始做類似創業的個人品牌之後,就發現沒有比「自我感覺超級良好」更重要的事情,這是有能量做很多事的底氣。
- 對諮商、諮詢、顧問工作的了解及信任:開始心理諮商的當下,我即將開始從事「職涯諮詢師」的工作,我想站在付費者的角度,理解這種一對一的輔導陪伴,到底當事人的期待會是甚麼,做到哪些事情會讓對方「有感」「值得」,到底除了談話之外,在實際的生涯、生活中,會不會造成具體的轉變與影響、又是怎麼發生的。
- 生涯的變化:辭職是一個起點,連帶著生活發生許多轉折,不只是工作、自我追求方面,連帶著推進家庭、感情上也有許多變動,例如因為離開台北的機關,搬回原生家庭居住,引發的各種內心衝突,就是其中一個我想要找心理諮商的原因。
- 欠缺談話對象:這說起來很邊緣好像沒朋友,實際上是,就算身邊有很多親近的朋友、家人,也通常沒有人會真正聽你說話。例如我跟朋友在一起,很常扮演傾聽者角色,會顧慮對方的個性、狀態,選擇要說或不說哪些事情跟內容,畢竟有些事情,就算說了對方也不會理解或不能接受;跟我媽對話,絕對不會跟他講工作的事情;跟已婚有小孩的人見面,也不會跟他們大肆分享約會的奇幻旅程;跟身邊的人的談話,核心在「建立關係」,而不是「抒發自己、解決問題」,總之重心絕對不會在自己身上,我從小就知道,人根本對別人的事不會真心關注聆聽,他們都只聽自己想聽的部分,使用自己的價值觀跟利益去給你意見而已,所以我平常就很少跟他人抱怨或表達煩惱;本身個性使然,溝通模式很不像典型的女性,加上年紀漸長又更偏向理性跟壓抑,當時仔細盤點,發現我的生命中,發生過非常多對自己很重要的事情,但我從來不曾跟別人說,而我開始想試著說說看。
- 想要面對,而非逃避:例如我跟原生家庭的矛盾,過去一直都是用「不住家裡,就不會吵架」,長期在外縣市工作的方式迴避衝突;一直到今年初決定搬回台中家裡,當時心中蠻擔憂與矛盾的,其實就算到現在,我還是會偶爾想要搬出家裡另外租房子住。可愛的是,我每個月花在心理諮商的錢真的夠租房子了,不過我覺得選擇心理諮商、而非租房子是正確的,因為搬出去住只是繼續逃避原本就存在的問題,永遠不會有改善的機會,但讓諮商陪我一點點嘗試跟改善跟溝通,卻真的出現了很多不一樣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