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煮生活早已成為習慣的我,用醬油料理食物早就是生活日常,醬油是料理中不可或缺的材料,然而我卻沒好好想過它的由來。
今天有機會參加一場「製醬人的返鄉之路」講座,主講人是雲林西螺御鼎興醬油的製醬第三代謝宜澂老師。
原本我以為大概會分享的就是第二代返鄉的心路歷程,沒想到整個分享除了醬油本身的製作與轉型,還有醬油開外掛。
「從一顆黑豆、一瓶醬油、一桌菜餚、到一個祭典」故事的來龍去脈。
┄┄◍◌◍◌◍◌┄┄
原來醬油的製程必須經過至少16道工法,一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產出一瓶我們看到的醬油。
不只製程費工,過程還要配合天氣、溫度、水分調整醬油的製作,不斷的重複這個過程。
整段製作光是聽就覺得非常辛苦,何況是整個做醬油的產業鏈有多競爭,要從當中找到自己的利基點果然不易,卻也是發展的契機。
在製醬人第三代謝宜澂兄弟倆的努力下,從原料、包裝、製作開展醬油的新路線,開發出各式各樣不同料理作法的醬油:
包含用顏色區分料理方式(如燉煮、沾醬、煮湯⋯等)、或是類葡萄酒概念的精品醬油「濁水琥珀」、壺底油精華的「裸醬」,還是水果風味的「土旺萊黑豆醬油」,都讓御鼎興的醬油之路開始有了不同。
老師一邊說,我忍不住一邊想像這些特殊氣味的醬油,與料理搭配,會迸出什麼火花?非常令人期待。
創新帶來改變,創新創造利潤。有了利潤,才有機會做一些事。
努力在產品本身的昇華之後,謝老師思考的事是「價格以外的事」。
如何昇華「醬油」?慢慢擴展醬油的範疇,邀請大家來認識醬油的製程,了解雲林這個農業大鎮裡在地的美好。
除了辦理相關的產地工作坊、親子的製醬職人活動,逐步累積更多與永續農業、生活美學、環境友善、地方風土有關的事,慢慢的發展到「餐桌」,藉由食物,讓大家對雲林有更多的認識與理解。
此時,醬油不再只是一罐醬油,而有更多關於「吃」這件事的探討。
你吃了什麼?食材從哪裡來?怎麼製作?你所吃的食物,到底跟「你」有什麼關係?一邊聽老師說故事的我,開始對於我所烹煮的一切,想要了解更多。
從2022年開始,這顆黑豆,釀造出醬油,做了一桌菜餚,成為一個祭典。
這個祭典充滿雲林氣味,背後的意義是區域共好,找到一群有共同目標的人,傳遞雲林的人事物,讓在這塊土地生活的人可以感受到自信與美好,也讓外地的人,成為雲林的關係人,用這樣的心情,發展出專屬雲林的100種生活。
┄┄◍◌◍◌◍◌┄┄
當資訊發展極速的同時,我們很容易會想要趕快看見努力的事轉為實質的受益。
但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好事值得等待,運動需要時間累積、投資需要時間複利、閱讀需要時間醞釀、能力需要時間養成,沒有一件好事能夠速成。
你所看到的「成功」,背後都是日常的累積與規律累積而成,只有把基本功紮紮實實紮穩根基,才有機會帶來「未來」的好事。
創新的想法不是天外飛來一筆,而是向上或向下的想法碰撞,找到甜蜜點。
「醬油」,一個看似簡單平凡的民生日用品,卻可以從料理、產地、氣味、擺盤向外連結,甚至能讓醬油與甜點相互融合,這些類別分開我們都知道,結合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樂趣。
這段分享提醒給台下所有聽眾,從生活裡的細節尋找蛛絲馬跡,創新能有更多潛力。
會後有觀眾詢問,自己是做衣服產業的業者,不屬於醬油產業的一環,能有機會跟「餐桌」結合嗎?
老師分享從另不同角度切入餐桌,服飾可以是一種識別,從整體設計的包裝來看,就能帶入整個層面。
我們很常被自己的產業類別框住,好像就只能是這個樣子發展;但如果跳脫現實,把想法往上推一層,或許能找到更多機會點,看見的風景就不會限制在目前的高度,反而有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驚喜。
┄┄◍◌◍◌◍◌┄┄
講座結束了,後座力卻蠻大的,在輸入與輸出之間,思緒反覆在腦中盤旋。
什麼樣的方式能在自己所待的產業發展不同樣貌?縱向思考垂直整合,橫向思考廣泛連結,基本功做好,才有機會形成一個圓,不只能深耕,更能多元。
#2023日更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