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長想給孩子的禮物/你能給另一個人的禮物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師長想給孩子的禮物/你能給另一個人的禮物〉2023-09-14


  《不速之禮》(Schöne Sch#!?e: Stroke of Luck)是一款2017年發行的桌遊。在這款遊戲裡面,玩家不想收到那些禮物卡。每當輪到你的回合,你必須付一塊錢來跳過回合,否則就必須收下你不想要的禮物。每張禮物上的數字,就是你的扣分,遊戲結束時,扣分最少的玩家獲勝。在遊戲之外,我們則通常沒有付一塊來跳過的這個選項。



  近期網路上流傳某國中的「新生禮包」,包裝裡面有包括紙片、米粒、迴紋針等十幾個小物件,以及一段「給新鮮人的話」。對po文者而言,這是一些會想要整包丟掉的垃圾;但在網路上,也有部分的聲音覺得,雖然那些「禮物」並不實用,但至少這些人是用心想過,且用心包裝了的。


  這份禮包的設計,顯然啟發自作家簡媜所著的《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但這所國中所送的禮物和書中的「美國原版」略有差異,對比這兩者,或許可以讓我們稍稍窺見典型台灣校方對學生的那種「期許」如何與作家描繪的那位用心的美國老師有所不同。


  兩份禮物中,「台灣新版」照搬了其中三項禮物:一是牙籤(提醒你挑出別人的長處)、二是橡皮筋(提醒你保持彈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三是金線(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這三項禮物,是這所國中的師長認同的禮物,他們顯然也認同書中的闡釋,因此他們才在文案裡直接照抄。


  但在牙籤的描述裡,他們加了一句「學習他的優點」。學習他人的優點自然是好事,但當它放在這份文案的脈絡裡面的時候,某種意義上便抹平了原先「每個人有各自的獨特性與特長」這一觀點,而走向一種更加同質化的「人家做得比較好,你也要去做」。如果光從多了這句話去分析,上述的說法可能是過度解讀,但加上其他幾項物品與寄語的差異,或許我們能看得更清楚。



  我們先看看美國版本裡有哪些東西是被拿掉的:其中「OK繃、棉花球、巧克力、面紙、救生圈(圓形糖果)」可以先被看作一組,這五項物品提醒孩子去為自己與他人療傷、提供柔軟與舒適、替別人拭淚並且可以在需要時向老師尋求幫助。


  「鉛筆與銅板」可以看作一組,這兩項物品提醒孩子去寫下自己的願望(也連結到上述談及的獨特性)與相信自己有價值。另外兩個分別是橡皮擦,提醒孩子每個人都會犯錯,而這是沒關係的;以及口香糖,提醒孩子堅持下去,並且知道嘗試時可以得到樂趣。



  我們並不確定「台灣版本」的師長是因為不認同這些理念,還是一部分是出於成本考量,他們捨棄掉了上述物品。換成了棉花棒、白紙(片)、咖啡豆、白米、彩色標籤、迴紋針、紙杯、吸管、垃圾袋、以及象徵該校的「寶石」。


  這些物品的寓意裡面,有些是明確可以和「原版」相對照的。譬如說原版中告訴你「犯錯沒關係」的橡皮擦,在台灣版本裡換成了棉花棒,它的寓意是「當頭棒喝!知錯必改便是好人」。與寫下自己願望的鉛筆對照的則是白紙,寓意是「人生不要留白,紀錄你璀璨的人生」。從這兩項對比,我們會看到,這個版本的師長並不重視你想做什麼、不會告訴你犯錯沒關係,而是關注你做出什麼成果,並且強調你該改正你的問題。



  對比於那些溫柔的物品,這個版本的物品是咖啡豆、垃圾袋與迴紋針。他們並不打算讓孩子互相給予彼此力量、也沒有「需要時可以找我談談」,而是「只要肯努力,苦盡甘來」、「把所有的苦惱,全部裝進垃圾袋丟掉」以及「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峰迴路轉,危機就是轉機」。


  在這個版本裡面,孩子遭遇的困難都是他需要自己去排解、自己去轉念、自己去努力克服的。往好的說,這意味著他們期望孩子有更好的自立自強能力。但另一方面,也就是他們並不認為,原來版本裡的那些互相幫助與互相照顧是他們想要鼓勵孩子擁有的特質。


  剩下的幾項,基本上是由一些老生常談的著名說教用語所組成,白米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出自《朱子治家格言》。不幸的是,我小時候也背過這段);紙杯是「半瓶水響叮噹、滿招損謙受益」;吸管是「吸取別人的經驗」(但不知道為什麼,還加了一句語意不通順的「創新自己的未來」)。


  而第一項與最後一項,則是彩色標籤和該校的「寶石」(照片裡沒有看到,大概是印有校徽的徽章之類的物品),彩色標籤意味著獨一無二且特殊,這一點和原版的硬幣類似,但經過前面的梳理,會覺得它流於口號的機會可能更大一些。最後一項,則是希望孩子思考(在這間學校待了)三年之後的自己會變成怎麼樣。



  我們討論這些差異,並不是為了要去攻擊特定學校的價值觀,也不是要批判這些師長們的善意。而是,在這樣一個「寓言故事」裡面,我們實際地看到了一些在台灣普遍存在的現象。一方面這些禮物展示了台灣的「師長輩」重視的價值與作家描繪的關心孩子的老師的差異,另一方面,也向我們表明了這種單方面的、有些過於自我感覺良好的「勉勵」在孩子與年輕人的眼中,其實往往是過時、無用,也有些令人尷尬的。


  那些老生常談確實蘊含了一些前人的經驗,也在一些時候會令人感到受用。但孩子們從小已經聽過、甚至被要求被過太多這些俗諺與成語、座右銘與大道理。每個人都是從孩子一路成為成年人,每個人其實都知道,讓我們成長的從來就不是「說教」,而是周遭人的行為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具體經驗,那才是一個人真正能在學校與社會裡面獲得的禮物。


  至於什麼具象徵意義的新生禮包,不管是美國原版還是台灣新版,大概都有些過份煽情了。從實用考量,或許裡面可以放一枝筆和一本筆記本。畢竟離開學校之後,要用筆寫字的機會就沒那麼多了,且寫且珍惜。




延伸閱讀:

〈作文:專為被批改而生的文字〉

〈從借課不還到根本不教:關於學校只上「主科」的陋習〉

〈寫出課本教的計算過程:從標準答案到「標準答案式的思考」〉

〈對「去中國化」的擔憂:一段來自天朝時代的激昂演說〉

〈無定見的實踐式學習〉

〈「去說出你自己錯在哪裡」:一種抽象的「非教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9會員
977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2024/12/31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2024/12/30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2024/12/30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2024/12/29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2024/12/29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過度讚美只會發生在上下關係中,而不是平等的關係。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夥伴,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並肯定他們的價值。
Thumbnail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過度讚美只會發生在上下關係中,而不是平等的關係。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夥伴,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並肯定他們的價值。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父母默默的和孩子在同一空間忙自己的事,孩子是無法感受到這份寧靜的愛。期待照顧者能與孩子互動,一起創造美好的童年時光。孩子每個時期的遊戲方式、自我探索,都是有趣且有意義的。
Thumbnail
父母默默的和孩子在同一空間忙自己的事,孩子是無法感受到這份寧靜的愛。期待照顧者能與孩子互動,一起創造美好的童年時光。孩子每個時期的遊戲方式、自我探索,都是有趣且有意義的。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讓孩子知道在這裡可以玩,嘗到玩玩具後的甜頭,漸漸地治療師要協助轉換成看得到但暫且先拿不到的方式,這樣才能夠挪出治療師存在的空檔,挪出孩子注意力在我身上的空檔,挪出耳朵、眼睛的空檔去聽去學去促成仿說的發生…
Thumbnail
讓孩子知道在這裡可以玩,嘗到玩玩具後的甜頭,漸漸地治療師要協助轉換成看得到但暫且先拿不到的方式,這樣才能夠挪出治療師存在的空檔,挪出孩子注意力在我身上的空檔,挪出耳朵、眼睛的空檔去聽去學去促成仿說的發生…
Thumbnail
身為父母一定會對孩子有所期望,覺察到自己的期望時,我們可以再多問問自己,期望背後我們在渴望什麼?
Thumbnail
身為父母一定會對孩子有所期望,覺察到自己的期望時,我們可以再多問問自己,期望背後我們在渴望什麼?
Thumbnail
前幾天妞的幼兒園是最後一天上課 學校辦了期末成果發表會,並且有個「抽獎」的環節 但是…您們知道的…因為獎項有大有小 孩子有時抽到獎了…反而不開心XDD 喜的是孩子的好友J送了妞另一個禮物 憂的是沒多久…J又反悔了想要回去GG 面對孩子間的人際議題,該怎麼解呢?
Thumbnail
前幾天妞的幼兒園是最後一天上課 學校辦了期末成果發表會,並且有個「抽獎」的環節 但是…您們知道的…因為獎項有大有小 孩子有時抽到獎了…反而不開心XDD 喜的是孩子的好友J送了妞另一個禮物 憂的是沒多久…J又反悔了想要回去GG 面對孩子間的人際議題,該怎麼解呢?
Thumbnail
吃苦與歴練有何不同? 送給兒子退伍禮物的考量因素 當孩子即將畢業,我們總是迫不及待地考慮如何送給他們一份特別且難以忘懷的畢業禮物🎁。然而,我們始終秉持一項重要原則,不是「給予」孩子過多物質,而是「陪伴」他們走過成長的每一步,希望在他們的回憶中留下深刻、感動和快樂的時光。 在這些年裡,
Thumbnail
吃苦與歴練有何不同? 送給兒子退伍禮物的考量因素 當孩子即將畢業,我們總是迫不及待地考慮如何送給他們一份特別且難以忘懷的畢業禮物🎁。然而,我們始終秉持一項重要原則,不是「給予」孩子過多物質,而是「陪伴」他們走過成長的每一步,希望在他們的回憶中留下深刻、感動和快樂的時光。 在這些年裡,
Thumbnail
親愛的家長們,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擾? 孩子總是只想玩,不想學習。 孩子總是怕失敗,不敢嘗試新事物。 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自信。 如果您有這些困擾,那麼[內在成就感]一定是你的下一步。 這一集節目, 子玲老師訪談[內在成就]作者愛瑞克, 來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養成喔!
Thumbnail
親愛的家長們,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擾? 孩子總是只想玩,不想學習。 孩子總是怕失敗,不敢嘗試新事物。 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自信。 如果您有這些困擾,那麼[內在成就感]一定是你的下一步。 這一集節目, 子玲老師訪談[內在成就]作者愛瑞克, 來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養成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