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你身邊是不是總有這樣三種人?
這三種角色各司其職,能讓團隊討論變得更有深度和行動力。但他們的專長也可能成為盲點,甚至引發一些摩擦。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三個角色如何在軟體開發專案中發揮作用,補足彼此的不足。
案例:
某購物APP的「快速搜索」功能使用率暴跌。小歐發現數據:70%的用戶只用首頁推薦,而搜索功能的轉化率低於平均值。這些事實清楚表明問題的嚴重性,但小歐無法說明:為什麼大家不用搜索功能?
案例:
在「快速搜索」的調查中,小雅發現用戶評論中有抱怨:「搜索框好難找,結果還不準,乾脆用首頁推薦就好了。」小雅揭示了用戶的挫敗感,但她的觀察需要更多數據驗證,才能證明這是普遍現象。
案例:
小艾在檢視數據和用戶情感後,建議:「我們可以把搜索欄放在首頁最顯眼的位置,並優化搜索演算法,讓結果更準確。」雖然聽起來完美,但如果沒有技術測試支持,這個計畫可能會遇到實現上的挑戰。
加乘效果:
小歐的數據讓小雅的情感分析更有依據,小雅的洞察則讓數據背後的用戶故事更加生動、立體。
矛盾與互補:
小歐可能覺得小雅太主觀,忽略了科學依據;小雅則可能批評小歐太冷漠,數據雖準確卻缺少溫度。
案例:
小歐提供數據:「70%的用戶不使用搜索功能。」小雅補充:「因為用戶覺得搜索框太隱藏,還不準確。」
結論:兩人合作後,團隊不僅知道問題在哪,還明白用戶的挫敗感是導致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這樣的交融讓問題更具方向性。
加乘效果:
小歐的數據為策略提供了硬核支撐,小艾則根據數據設計出具體的行動方案,將討論轉化為實際的解決計畫。
矛盾與互補:
小歐可能認為小艾的策略過於理想化,缺乏技術驗證;小艾則可能覺得小歐過於拘泥細節,無法放眼全局。
案例:
小歐提供數據:「用戶停留時間集中在首頁推薦,幾乎不使用搜索。」小艾提出:「我們可以在首頁增加搜索框,並用數據自動生成推薦搜索結果。」
結論:這樣的合作讓解決方案不僅具備邏輯性,還能確保技術上的可行性。
加乘效果:
小雅的情感洞察讓策略更貼近用戶需求,而小艾的規劃能力則能把情感轉化為可執行的方案,讓用戶感到既被理解又有實際改進。
矛盾與互補:
小雅可能擔心小艾過於理性,忽略用戶的感性需求;小艾則可能認為小雅的情感觀察缺乏操作性。但兩人合作後,策略不僅有效,還讓用戶感受到關懷。
案例:
小雅說:「用戶覺得這個功能沒考慮到他們的需要,結果讓他們很挫折。」小艾回應:「我們可以加入引導提示,讓用戶知道搜索框在哪,並根據用戶歷史提供個性化推薦。」
結論:這個方案不僅提升了功能可用性,還重新建立了用戶的信任感。
在這款購物APP的搜索功能優化中,小歐(O)提供硬核數據,小雅(R)分析用戶情感,小艾(I)把這些洞察轉化為行動計畫。他們的合作讓問題討論不再停留在「這個功能不好」的層面,而是深入到「為什麼不好」和「如何改進」,最終形成一套完整方案。
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都住著小歐、小雅和小艾。
當你努力找數據支持觀點時,你是小歐;當你共情用戶的感受時,你是小雅;當你嘗試把問題轉化為計畫時,你就是小艾。學會在不同情境中召喚這三個「內在角色」,你就能讓思考更全面,行動更有效。
ORID,不僅是一個團隊工具,更是每個人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型。下次遇到挑戰時,試著問自己:「我的小歐、小雅、小艾會怎麼說?」
延伸閱讀:多元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