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你不應該在這裡,外面的走廊比較適合你,你就搬一張椅子到外面去吧。」
小李覺得錯愕,不知道老師為何突然這麼說,他用一張驚訝又害怕的表情看著老師。
「反正你也不是來上課的,教室裡少你一個剛剛好。」
小李搬了一張椅子到走廊上去,坐在椅子上回想事情的經過.......
事情發生在五天前,小李和同學一起去打掃學校的一座花園,他們掃的非常認真,幾個人也懂得互相合作,一下子就把花園打掃乾淨了,效率十足。
任務完成後,幾個人在一旁休息,有一個好動的孩子打了小李的臉,讓小李感到錯愕無比,那個好動的孩子覺得有趣,又想打小李的臉。
小李很生氣,警告同學不要再鬧了,但那個好動的孩子卻依然故我,接著又打了小李一下。小李憤怒的朝好動的孩子揮了一拳,把他打倒在地,這一幕正好被老師看到了。
「小李過來!」
「你怎麼又在打人呢?怎麼講不聽?」
「老師,是他先打我的!」
「我明明就看到你打他,還要頂嘴是嗎?」
老師一把捏起小李的右耳,小李感到疼痛不已,出手抵抗。老師見狀後開始對小李怒吼,重重打了他一巴掌,接著把小李拖到操場去,讓他在太陽底下罰站一個下午。
「老師我好害怕,小李常常這樣欺負我!」
站在操場上的小李生氣極了,認為同學又想仗著老師來欺負他,他急忙開口解釋,但盛怒之下的老師完全沒有想聽的意思,還叫他立刻閉嘴。
同樣的事情幾乎天天上演,老師也從來不給任何解釋的機會,只要看到小李就對他酸言酸語,不斷奚落他。
「離開教室去,上什麼課!」
「你有腦袋嗎?考這什麼分數?」
「你來學校之後,就直接到操場去罰站好了,不想看到你。」
看著小李嚴肅又悲傷的眼神,我發自內心為他感到難過。
他說自己很常去偷老師的講義來自習,後來甚至把老師的所有講義搜集起來,通通放火燒掉。
「我真的很愛書本,但老師的書除外。」
小李在上了國中之後就開始逃學,時常一個人跑去網咖打電動,或是一個人去騎單車散散心。其實小李也很愛讀書,他時常和一些用功的同學借筆記研究,還去圖書館借了不少書。他和學校孩子的唯一差別就是:他時常逃離校園,一個人在外面用自己的方式學習。
「結果還是被抓回學校去。」小李苦笑著對我說。
「我就是不喜歡老師命令我要做什麼,我不信任他們,他們不覺得我能受教,連父母都覺得我壞透了。」
小李常在學校和老師發生爭執,只要老師一對他大聲說話,小李就開始摔椅子,然後跑到學校後門跳出去,逃離校園。
「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怎麼了,只要老師對我大聲說話我就會情緒失控。」
我在閱讀這本《情緒寄生》的時候,想到了不少自己目睹的案例,也讓我想起我朋友小李的故事。我很愛作者許皓宜老師的書,她在書中提到了不少故事,寫的淺顯易懂,把原本複雜的心理學研究融入生活中,讓人容易明白與理解。
心理學的研究中,時常會提到「童年創傷」這個詞彙。在孩子還不懂事的時候,需要有人來引導他,用正確的方式帶領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但幸運的孩子是少的,因為懂得如何愛孩子的大人也是少的。所以多數的孩子必需要在創傷裡成長,踏著苦痛的泥淖往前邁步,之後還得自己想辦法避免再踩進下一個泥淖之中。
「情緒寄生」的意思是,當一個人十分在意一個人的想法時,那個人給的情緒就會附著在他身上,我舉一個例子:
我朋友覺得我開始關心他,是為了要從他身上獲得一些東西,所以很生氣的要我滾蛋。我被這莫名其妙的想法給激怒了,所以我也跟著生起氣來,只要想起這件事情,就會讓我惱怒不已。
但要是我不在意這個想法的話,對我來說就沒有什麼影響,也就不會生氣了。
「只有當你也在意我時,你才會被我的情緒寄生。」
小李就是時常想起當初對他發脾氣的那個老師,所以在和其他老師的互動中也常被惹得情緒失控。在其他關係之中,到處都有能看見那個老師的影子。
直到小李上了高中後,才遇到一個愛他如自己親生兒子的老師,小李才開始改變。
他開始會仔細聽老師說話,也樂於向老師分享自己心中的感受,兩人甚至還會交換自己在讀的書本,有空的時候還會一起討論。
當老師脾氣不好,開始大聲說話的時候,小李也會靜靜的聽她說完,待到情緒平穩下來後,再去找老師好好聊聊。
聽完小李的分享,讓我感到很驚訝,一個人的變化竟然是如此之大。
「多虧能遇到願意懂我、愛我的好老師,我才能重新振作,考上好大學。」
看見一個孩子在學校裡成為「壞孩子」,之後又在學校裡成為「好孩子」,我不禁想著:
「要改變一個人看起來很困難,但其實也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