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三十對於接下來的生涯規畫,比起二十幾歲的魯莽多了些穩重感,奇妙的是參雜了點迷惘的成份。不停地在心裡質問自己:難道就是這樣了嗎?
我想找回那種篤定與確認我的質疑是否存在,想盡辦法找解方,於是找到了這本書──「踏實感的練習:走出過度努力的耗損,打造持久的成功」
本書出版於2022/12/27,作者是一位協助五百大公司的主管,創造卓越成果的職場教練--布萊德.史托伯格(Brad Stulberg),他一生志願是:致力於協助人們邁向卓越、幸福以及持久的成功。
作者描述他發表完前兩本書(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後,他的強迫症變得更嚴重了,他形容當時「焦慮就像電流一樣,從頭到腳貫穿全身,即使拚了命的想擺脫,它們卻潛伏在暗處,入侵你的生活。」
於是作者開始想尋求解方,直到找到靈感,努力實踐後寫下這本書。
在作者病症尚未痊癒之前,深陷於「個人英雄主義」,不停地奮進、不停向前衝刺著、永遠不會滿足、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不停責怪自己。
作者形容這種「個人英雄主義」最容易發生在【成功人士】身上,因為追求生產力而忽視了心理健康,明明已經獲得真正渴望的成功,卻又在成功時感到迷惘。
書中提到深陷個人英雄主義的10個跡象,看看你中了幾個?
(1)常感到焦慮,長期處於匆忙、缺乏耐性的狀態。
(2)感覺生活被一股狂亂的力量推著團團轉,拉著你從一件事趕到另一件事。
(3)有一種反覆出現的直覺,總覺得有什麼事不太對勁,卻又不知道是什麼事。
(4)不想一直處在開機狀態,卻又無法讓自己關機。一旦真的關機,心情反而會不好。
(5)感覺自己忙到受不了,但有了空閒的時間與空間,卻又感到莫名躁動。
(6)容易分心,無法專注,靜靜坐著就會忍不住去拿手機。
(7)想做得更好、變得更好、感覺更好,但不知道該從何著手。
(8)被「如何幸福、如何提升自我、如何成功」的相關資訊與產品,以及各種矛盾的說法淹沒,而感到不知所措。
(9)感覺內心寂寞或空虛,總是感覺不滿足。
(10)以傳統標準來說堪稱「成功」,但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直到作者與好友出遊那天,他看見一片巨大的紅衫林,那天涼爽有風,在紅杉頂部的樹枝被風吹的劇烈搖晃,但十公尺以下的部位動也不動。樹幹堅若磐石,樹根堅韌地四處蔓延,盤根交錯牢牢地抓住地面。
我不該再花那麼多時間擔心最頂部的樹枝,而是將心思用在滋養我們內部的樹根。真正的根基,是那些一心一意追求外在成就的生活中,一直被我們忽略遺忘的原則和習慣。
所謂的「踏實」,是一種堅定的內部力量與信心,能幫助你度過人生的高低起伏。
作者提到:踏實是全世界每一個人真正渴望的東西,如果能獲得踏實感,就會擁有更深層、更令人滿足的成功。如果將「踏實感擺在第一位,便不會忽略熱情、表現或生產力。」
如果用科學的角度來看,在行為科學裡面提到「享樂主義」,當我們獲得新的成就,快樂、幸福和滿足感會提升,但上升幾個月後,又會回到原先的水準。此刻若原本英雄主義的症狀沒有減退,我們容易深陷在自我懷疑當中,這就是所謂【個人英雄主義的陷阱】。
接下來我會整理這本書提到的【踏實成功的六大原則】,也就是所謂紅衫林的樹根、踏實感的根基,可以嘗試將以下練習帶到自己的生活中,相信能體會到作者口中擁有快樂、成就感、幸福感與恆久的成功是什麼感覺。
接納現在的妳,才能邁向真心想要的目標。
在接納章節中提到了「ACT三部曲」
A.接受(Accept):接納指的是要認清、接納現在你的樣子,當作努力的起點。先不要去想你想成為的人,也不要去想自己或其他人認為你「該有的樣子」,你就是你,此刻的你,就是現在的你,無論自己喜不喜歡都要認清事實。
C.選擇(Chooose):接下來去尋找內心深處的價值觀,並找到內心深處符合價值觀的那條路。
T.採取行動(Take action):即使覺得害怕或不自在,也要去「行動」,只有行動才是真的行動。
接著,要善用「語言的力量」,用善待自己取代批判自己,比如說,將「我做不到」換成「我還做不到」;將「我該換個方式做這件事情」換成「我想換個方式做這件事情」。
專注當下,才能重新掌握的注意力與精力。
現代人因為受到生活的刺激,我們正活在一個重視速度、量化、一刻也不得閒的數位時代,這樣的環境使我們必須無時無刻關注在社群媒體上,擔心一不小心漏掉了最新資訊會跟不上時代,短影音盛行,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作者指出:注意力分散不但會影響我們的表現,也會連帶讓情緒受到影響,特別不能忽視心理健康。
全心經營當下的生活,勝過滿腦子思考過去和未來。
這章節作者運用了一些方法來提高專注力,像是「做事前,先把手機放在較遠處」、「使用蕃茄鐘完成時給予獎勵」、「寫日記,專注人生有意義的是獲得更大的滿足」、「培養正念,專注當下」。
值得一提的是「不辦事項清單」,作者表示比起待辦清單,我們更需要的是大膽刪除清單上無用的項目,如果要做的事情太多,就會影響到臨在的能力,專注一兩項即可。
保持耐心,才能讓你更快達到目標。
在這個篇章最令我深刻的是「電擊實驗」,在維吉尼亞大學裡,有位心理學教授為了驗證「現在的人比以前更不喜歡等待」的假說,他邀請了幾百名大學生和社區居民,參與一項【思考時間】的實驗。
實驗的過程中,會先將研究對象安排在空房間15分鐘,而研究對象的手機、筆電、筆記本等物品一律沒收。教授給研究對象2個選擇,分別是【什麼都不做,靜靜等待15分鐘過去】、【給你一台電擊器,可以對自己施予電擊】。
研究結果最後有67%的男性和25%的女性按下電擊鍵,原因是不想靜靜坐著等待。因為人們不喜歡無聊,討厭等待,寧可選痛苦來度過。
我想起【先別急著吃棉花糖】裡提到,想成功就要延遲享樂,唯有自我控制、忍耐力和自律的心是成功的關鍵,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需要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發展,不需要刻意即快的速度行動。不要期待會馬上有成果,也不要還沒看見成果就輕易放棄,眼光要放長遠,不輕易變換方向
。
在還沒看到這本書以前,我以為只要更努力拼命,得到成功後,就能獲得永久的滿足與幸福(好想要財富自由啊!)。但在書中提到真正的成功,不是無止盡的追逐,而是來自內心的踏實感。
如同書中所說「深陷個人英雄主義」會讓我們不斷向前衝,卻忽略了自己的心理狀態,甚至在達成目標後仍然感到空虛。作者透過自身經驗和行為科學等研究,告訴我們踏實感才是長久成功的關鍵。
透過這篇文章「接納、臨在、耐心」這三大原則,願我們都能夠開始調整步伐,從執著於結果,轉向培養內在的穩定。成功不該是焦慮與自我懷疑的產物,而是一種與自己和諧共處的狀態。
下一篇,我會分享這本書提到的 「脆弱、連結、運動」三大原則
,一起來探索如何打造真正持久的成功!💡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陷入過「個人英雄主義」的陷阱?可以告訴我你是如何解決的,我們明天見!
✍️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eriene.chen/
🍁加國の日記限動 → https://reurl.cc/5D9j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