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當事情變得稍微有點困難時,腦袋裡總會響起幾句熟悉的內心獨白?
「我不知道。」(所以我現在最好什麼都別做。)
「我做不到。」(反正試了也不會成功。)
「我不夠好。」(別人肯定比我更適合。)
「我一定會搞砸。」(光是想像失敗的畫面就讓我發抖。)
「這太難了。」(還是等我準備更充分一點再說吧。)
這些話彷彿內建於我們的思考系統,一遇到挑戰就自動播放。有時,它們像個嚴格的教練,提醒我們不要衝動;但更多時候,它們卻像個愛碎念的朋友,讓我們不知不覺停滯不前。
到底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愛上「自我懷疑」?明明它讓人焦慮、無助、逃避,卻還是時不時地跳出來,甚至讓我們忍不住相信它的「好意」?
今天,就讓我們來揭開自我懷疑與無助感的隱藏版好處,看看這些內心戲究竟在保護我們,還是在偷偷害我們。
試想一下,當你在會議上提出一個想法時,內心可能會有兩種反應:
🅰 充滿自信地說:「這個方案真的很棒,大家應該會喜歡!」
🅱 猶豫不決地補上一句:「呃……這只是我的想法啦,可能不太成熟……」
大多數人會選擇B,因為這樣感覺比較安全、比較不容易被挑戰。我們被教育要謙虛,於是,自我懷疑成了「低調」的表現方式。
但這種「保護性謙虛」有個副作用——當我們一直這麼說時,久而久之,我們會真的覺得自己不夠好。這時,自我懷疑就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讓我們持續低估自己的陷阱。
人的大腦天生害怕失敗,因為失敗意味著風險、責難,甚至是羞恥感。於是,大腦發明了一個「完美藉口」:
「如果我不開始,那就不會有失敗!」
這聽起來很荒謬,但其實我們經常這樣做:
不開始,就不會失敗,但同時,也不會成功。
所以,自我懷疑不只是心理狀態,它還是一種「高明的逃避機制」,讓我們理直氣壯地不行動,卻不必承認自己在逃避挑戰。
有沒有發現,當我們說「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時,朋友、同事甚至家人,通常都會立刻關心我們?
這種關心讓我們感覺溫暖、被支持,而自我懷疑與無助感,就像一張社交潤滑劑,讓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更容易獲得安慰和陪伴。
但問題是,如果我們習慣用「無助感」來換取關心,長期下來,我們會開始覺得自己真的很無助,進而養成一種「依賴別人幫忙」的心態,無法真正獨立面對問題。
假設今天你的主管問你:「這個專案你要不要負責?」
🅰 你很自信地說:「沒問題,我來做!」——如果搞砸了,那責任就是你的。
🅱 你遲疑地說:「呃……我覺得我好像還不夠格……」——結果主管找了別人,你成功逃過壓力。
這就是自我懷疑的另一個隱藏版好處——它讓我們可以合理地避開壓力、責任與風險。
但問題是,當你一次次地推開機會,你的能力與影響力也在悄悄縮小,最終,你會發現自己真的不太敢挑戰什麼了。
世界上沒有不曾動搖的人,只有選擇不被動搖的人。當我們開始認真對待自己的可能性,懷疑就會變成微風,而不是枷鎖。
請記住,每一次跨越自我懷疑的瞬間,都是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的證明。選擇相信自己,你才有機會看見更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