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我在收尾!」
深夜的辦公室裡,琳達把筆重重甩在桌上,電腦螢幕上滿是未完成的報表。她嘆了口氣,望向對面已經空無一人的座位,心裡滿是委屈:「憑什麼總是我在加班?」她打開手機,氣沖沖地傳訊息給好友小雅:「真的受不了這種不公平待遇!為什麼每次都是我收拾殘局?」訊息發出去後,琳達愣了一下。她突然想起,自己前幾天才自豪地說過「我是個負責任又能幹的人」,怎麼現在卻在抱怨?
其實,每一次抱怨,都是內心某個需求沒有被滿足。
第二天早上,琳達頂著黑眼圈走進茶水間,小賀笑著迎面走來:「欸,昨天辛苦妳了,我的部分真的不好意思!」
琳達翻了個白眼,沒好氣地說:「沒事啦,反正我已經習慣了。」
嘴上說著無所謂,心裡卻想:「你到底知不知道,這根本不只是『不好意思』能解決的?」
其實,她真正想表達的是:「你能不能在下班前把自己的工作處理好,不要讓我獨自收尾?」
抱怨,往往是需求沒有被滿足的一種訊號。
如果只是發洩情緒,抱怨不會改變任何事情。關鍵是,能不能把抱怨轉化為行動?
下午,琳達瞄到小美的業績報表,又是第一名,電郵裡還有主管的誇讚:「這個月表現優秀,繼續保持!」
她心裡一陣酸:「不就剛好談成幾個大單,運氣好而已。」嘴上不屑,手卻忍不住翻看自己的業績報表,平平無奇的數字讓她說不出的失落。
這就是比較(Compare)的微妙之處——我們一邊嫉妒別人,一邊又希望自己能擁有同樣的成就。
其實,琳達真正的不滿,是因為她也希望被主管認可,也想成為被看見的人。
如果她只是一味地比較,最後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焦慮,甚至對工作失去動力。但如果她能換個角度,把比較當作「學習的機會」,她或許會開始主動向小美請教銷售技巧,讓自己變得更強。
比較,並不是壞事。 關鍵在於,你是讓它成為阻礙,還是成為前進的動力?
下班前,主管臨時召集會議,先是稱讚了小美,接著語重心長地對琳達說:「這個月你的數字有點落後,可以再多努力一點。」
琳達心裡頓時不爽:「他只會誇業績好的,完全不看努力過程,真是現實!」
但仔細想想,她真正不滿的,並不是主管的話,而是她心中對「公平評價」的理想標準——她希望主管不只是看業績結果,而是能在努力過程中就給予鼓勵與指導。
批評,往往來自於我們對某種價值的堅持。
當現實與理想不符,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憤怒與指責。但如果我們能換個方式,把這種標準當成溝通與改善的方向,我們就能真正推動改變。
回家後,琳達坐在沙發上回想這一天,突然意識到——她的每一次抱怨、比較、批評,其實都是她內心渴望的訊號。
當這些渴望沒有被滿足,她選擇用負面情緒發洩。但如果她能更清楚地表達需求、調整心態、找出改變的方法,或許就能把這些不滿,轉化為行動的力量。
回家後,琳達坐在沙發上,開始思考這一天的情緒起伏。她不想一直陷在抱怨和不滿裡,她想改變,於是她決定用 I-CARE 來引導自己行動。
「與其忍耐,不如改變。」
琳達意識到,如果她不主動表達需求,事情不會自己變好。於是她決定,不再等著小賀主動發現,而是直接與他溝通:「我們可以在下班前先對一下進度嗎?這樣我就不會一個人加班。」
「與其比較,不如學習。」
與其羨慕小美的業績,她決定找機會和她聊聊:「你是怎麼談下這些大單的?有沒有什麼技巧可以分享?」透過學習,她縮短了自己與理想目標的距離。
「與其批評,不如提出建議。」
與主管溝通時,她不再只是悶不吭聲地接受,而是在績效檢討時提出建議:「如果我們能在過程中就獲得一些反饋,會更有動力去調整方向。」
這些行動並沒有馬上改變整個環境,但她發現,當她開始表達自己的需求、主動學習、提出建設性意見時,她的壓力減輕了,與他人的關係也改善了。
幾週後,她回頭檢視這些改變,發現事情真的有所不同——小賀開始更主動確認進度,自己也學到更多談單技巧,主管也變得更願意在過程中給回饋。這讓她更有信心繼續這樣的正向行動,而不是陷在負面情緒裡。
如果你不在意,你根本不會抱怨、比較或批評。
正因為你在乎,才會有情緒,才會希望事情變得更好。
I-CARE,不只是改變的方法,更是一種態度——「因為我在乎,所以我行動。」
下一次,當你忍不住想抱怨、比較或批評時,試著停下來問自己: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我可以怎麼改變?」
你的不滿,是你內心渴望的訊號。
而你的行動,才是讓這些渴望實現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