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遊戲玩家為主要受眾的遊戲大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以非遊戲玩家為主要受眾的遊戲大作〉2025-03-22

 

  幾年前,一個平常不怎麼玩遊戲的同學,看到我們在玩PS4遊戲,所以也想試一試。但遊戲才開始沒多久,甚至還沒有遇到敵人,他就已經被「左手移動角色、右手移動視角」的控制弄得手忙腳亂,認為「操作太複雜」了。

 

  雖然仔細一想就能夠理解,這對平常沒玩遊戲的人而言是一個全新的技能。但在實際出現在眼前之前,我沒有想過這些在玩家間再基礎不過的操作,它曾經對人而言是困難的。

 

  而且,就算是從遊戲設計者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技術也才不過是三十年內的東西而已,在那之前,他們也沒想過之後的「玩家基本常識」會變成這樣。

 

 

  從這個角度出發,才稍微可以理解為什麼現在的3A大作都會必須做得那麼缺乏挑戰性。需要那麼「手把手帶你玩」、播一堆劇情,然後才讓玩家操控一下。

 

  因為當這些遊戲公司高管的目標擺在百萬、千萬銷量時,他的受眾就不可能是多有遊戲經驗的玩家,而是--我一開始提到的--那些幾乎不怎麼玩遊戲、連把雙手拇指放在蘑菇頭上的習慣都沒有的人。

 

  從遊戲機制的新穎性、挑戰性或基本的互動樂趣來說,這些遊戲經常令我感到厭倦、無趣,然而,從平時就喜歡看娛樂電影和影集的受眾來說,「偶爾可以做些基本的操作」完全可以是一個加分項。

 

  試想,如果你今天花了幾十美金,可以看到一部六十小時長的影集。而且,還可以在這個影集的世界裡探索,與不同角色對話。難道不會覺得,這樣的產品相當物超所值嗎?

 

  就像廣受好評的《霍格華茲的傳承》,對許多哈利波特迷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大的禮物。什麼遊戲性、戰鬥深度?我可以用那些咒語,在環繞霍格華茲的整個魔法世界中騎掃把飛行、到處看看,就已經值好幾個滿分了。我玩不下去,不過因為我不是它的受眾而已。

 

 

  以商業電影為例,《黑暗騎士》之所以被認為偉大,很大程度在於,它既是一部具娛樂性的超級英雄電影,對於人性的思考和對角色設計的把握也足夠深刻,所以可以叫好又叫座。

 

  然而在遊戲上,這件事情更加困難。因為作為遊戲最核心的「互動設計」一方面是營造遊戲性最重要的環節,另一方面,卻又成為了可能阻礙大眾玩家上手的門檻。

 

  如果加入某項遊戲功能能讓一款遊戲在操作上面變得更有遊玩深度,但可能會使得幾十萬個潛在用戶放棄嘗試,那這項調整將非常可能會被這些擁有最多資源的遊戲公司放棄。

 

  相反地,如果手把手帶著你看劇情的遊戲吸引得到最多玩家,那哪怕是如《魔物獵人》這樣曾經很硬核的系列,也要往這個方向靠攏。(好在,它們只是做做表面功夫,底子裡還是具一定操作深度的動作遊戲)

 

 

  一定程度來說,雖然我不喜歡,但這樣的產業現象也不完全是壞事。這些挑戰性和創新性較低,但畫面出色、宣傳充足的遊戲,是「遊戲產業」這塊餅,如今愈做愈大的功臣。如果沒有它們,很多人根本是不玩遊戲的。

 

  而當這些非核心玩家受到吸引,玩了這些敘事主導的開放世界冒險遊戲之後,他們便可能會因為體驗不錯,而開始一步步嘗試其他連核心玩家也覺得優秀的遊戲。

 

  即便他們真的完全不玩那些玩家心目中的好遊戲,這些「看板作品」的成功,也會帶動整體遊戲市場的投資和關注,順勢讓其他作品得到更多發展的空間與機會。




延伸閱讀:

〈電影、電影化敘事和被動娛樂〉

〈汽車城的遺產:電影化敘事的反遊戲性〉

〈遊戲的有機性〉

〈你能爬上那座山:好遊戲裡的自由感〉

〈「數值模糊」與「目的地」:如何實現獨一無二的冒險〉

〈「請溫柔地對待初學者!」:櫻井政博在格鬥遊戲上的「苦澀回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5會員
901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當然,他們並不是真正「理解」你。他們不是透過「正常的相處」來和你自然地變熟,不是透過深入談話,知道你的價值觀與興趣愛好。它們像是一些性格扭曲的跟蹤狂,一直躲在你身邊,蒐集你身上掉落的毛屑,將之拼湊成你的「替身」,讓這個替身暗地裡替你做選擇。
2025/04/30
  當然,他們並不是真正「理解」你。他們不是透過「正常的相處」來和你自然地變熟,不是透過深入談話,知道你的價值觀與興趣愛好。它們像是一些性格扭曲的跟蹤狂,一直躲在你身邊,蒐集你身上掉落的毛屑,將之拼湊成你的「替身」,讓這個替身暗地裡替你做選擇。
2025/04/29
  「把AI整併進工作流」聽起來好像很高深,但以個人工作者來說,最核心的那步僅僅是再簡單不過的「把隻言片語打進ChatGPT的對話框」。無論你說得清楚或模糊、AI會給出怎麼的回應,這個行為都已經充滿價值。因為,它首先是一種特別出色的「內在語言外部化」方法。
2025/04/29
  「把AI整併進工作流」聽起來好像很高深,但以個人工作者來說,最核心的那步僅僅是再簡單不過的「把隻言片語打進ChatGPT的對話框」。無論你說得清楚或模糊、AI會給出怎麼的回應,這個行為都已經充滿價值。因為,它首先是一種特別出色的「內在語言外部化」方法。
2025/04/28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Thumbnail
2025/04/28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沙龍一直是創作與交流的重要空間,這次 vocus 全面改版了沙龍介面,就是為了讓好內容被好好看見! 你可以自由編排你的沙龍首頁版位,新版手機介面也讓每位訪客都能更快找到感興趣的內容、成為你的支持者。 改版完成後可以在社群媒體分享新版面,並標記 @vocus.official⁠ ♥️ ⁠
Thumbnail
沙龍一直是創作與交流的重要空間,這次 vocus 全面改版了沙龍介面,就是為了讓好內容被好好看見! 你可以自由編排你的沙龍首頁版位,新版手機介面也讓每位訪客都能更快找到感興趣的內容、成為你的支持者。 改版完成後可以在社群媒體分享新版面,並標記 @vocus.official⁠ ♥️ ⁠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L2OgNQDzTc 之前看了啾啾鞋這部影片,裡面說退坑一款手遊,也說到一些觀念,就如下圖這樣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L2OgNQDzTc 之前看了啾啾鞋這部影片,裡面說退坑一款手遊,也說到一些觀念,就如下圖這樣
Thumbnail
現代社會渴求感官刺激和速食,這般背景下,大多受歡迎的遊戲多為畫面質素高、具多人對戰元素、節奏快速的遊戲。但這些競技類遊戲並非所有人所愛,另一種小眾的文字冒險遊戲仍然屹立不倒。文章作者談及了日式文字冒險遊戲的流行及澄清了人們對GALGAME的誤解。
Thumbnail
現代社會渴求感官刺激和速食,這般背景下,大多受歡迎的遊戲多為畫面質素高、具多人對戰元素、節奏快速的遊戲。但這些競技類遊戲並非所有人所愛,另一種小眾的文字冒險遊戲仍然屹立不倒。文章作者談及了日式文字冒險遊戲的流行及澄清了人們對GALGAME的誤解。
Thumbnail
遊戲產業似乎從很久以前,各種玩法的類型都已經確立了下來。現在新出品的遊戲,更像是已有玩法機制的排列組合、重新包裝。比起遊戲本身,遊戲公司更願意把創意放在有明確衡量標準的部分,如:劇情、音樂、特效…等。久而久之,人們對遊戲的評價越來越取決於美術、故事等決定表現力的指標...
Thumbnail
遊戲產業似乎從很久以前,各種玩法的類型都已經確立了下來。現在新出品的遊戲,更像是已有玩法機制的排列組合、重新包裝。比起遊戲本身,遊戲公司更願意把創意放在有明確衡量標準的部分,如:劇情、音樂、特效…等。久而久之,人們對遊戲的評價越來越取決於美術、故事等決定表現力的指標...
Thumbnail
「森納映畫」是一個關於遊戲的內容頻道,此外還會涉及歷史、人文、地理、科技、軍事等領域的內容,主要有兩條節目線,分別為《不止遊戲》和《遊戲不止》。其中《遊戲不止》深度評測獨立遊戲的玩法、劇情和結局涵義,讓玩家對遊戲的認識更完整立體。《遊戲不止》是基於遊戲衍生的輕科普類節目,推薦給喜歡增廣見聞的讀者。
Thumbnail
「森納映畫」是一個關於遊戲的內容頻道,此外還會涉及歷史、人文、地理、科技、軍事等領域的內容,主要有兩條節目線,分別為《不止遊戲》和《遊戲不止》。其中《遊戲不止》深度評測獨立遊戲的玩法、劇情和結局涵義,讓玩家對遊戲的認識更完整立體。《遊戲不止》是基於遊戲衍生的輕科普類節目,推薦給喜歡增廣見聞的讀者。
Thumbnail
學生時期接觸這款遊戲就對世界觀著迷不已,角色能力點數分配講究,同時派系與NPC也沒那麼正邪分明,如另類的俠盜獵車手同樣吸引人。這次Amazon Prime 推出同名改編影集,想到2008年的最佳遊戲三代我無暇顧及,這部上線正好給我機會品味。結論我覺得對科幻與遊戲有興趣的人而言很值得看,怎麼說呢?
Thumbnail
學生時期接觸這款遊戲就對世界觀著迷不已,角色能力點數分配講究,同時派系與NPC也沒那麼正邪分明,如另類的俠盜獵車手同樣吸引人。這次Amazon Prime 推出同名改編影集,想到2008年的最佳遊戲三代我無暇顧及,這部上線正好給我機會品味。結論我覺得對科幻與遊戲有興趣的人而言很值得看,怎麼說呢?
Thumbnail
2024_B5 你玩遊戲?還是遊戲玩你? 首次看到書封與簡介真的吸引了我的眼球,直接告訴你遊戲對人的「掌控」。書中介紹了許多案例,並舉出相關研究結果佐證,愈讀愈讓我對「遊戲」一詞不寒而慄,特別是在教育現場。 |你真的在玩遊戲嗎? 因應玩家的喜好,遊戲的種類也愈來愈多元。從小時候就喜歡格
Thumbnail
2024_B5 你玩遊戲?還是遊戲玩你? 首次看到書封與簡介真的吸引了我的眼球,直接告訴你遊戲對人的「掌控」。書中介紹了許多案例,並舉出相關研究結果佐證,愈讀愈讓我對「遊戲」一詞不寒而慄,特別是在教育現場。 |你真的在玩遊戲嗎? 因應玩家的喜好,遊戲的種類也愈來愈多元。從小時候就喜歡格
Thumbnail
「當NPC變成有自我意識的偽玩家。」光是這樣的設定,就足以想見應該會有許多bug,但出乎意料,《脫稿玩家》卻以各種設定,最大程度上合理化了那些危機。在這部以現實場景呈現虛擬空間的作品中,如何將存在於遊戲中的橋段,轉化成真實人類的感受,絕對是一大看點,但在各種諷刺與黑色幽默外,甚至還有餘力去探討一些更
Thumbnail
「當NPC變成有自我意識的偽玩家。」光是這樣的設定,就足以想見應該會有許多bug,但出乎意料,《脫稿玩家》卻以各種設定,最大程度上合理化了那些危機。在這部以現實場景呈現虛擬空間的作品中,如何將存在於遊戲中的橋段,轉化成真實人類的感受,絕對是一大看點,但在各種諷刺與黑色幽默外,甚至還有餘力去探討一些更
Thumbnail
  本片原定2020年7月3日上映,好在延期上映一年多後、降級後,有幸親眼到戲院目睹這部前年看了預告就一直很期待的電影(也是今年第2部到戲院看的電影),果然不失所望。   片中描述一位不同於由真實玩家操控的眼鏡族,而是由遊戲內建的在銀行上班的非玩家角色(Non-Player Chara
Thumbnail
  本片原定2020年7月3日上映,好在延期上映一年多後、降級後,有幸親眼到戲院目睹這部前年看了預告就一直很期待的電影(也是今年第2部到戲院看的電影),果然不失所望。   片中描述一位不同於由真實玩家操控的眼鏡族,而是由遊戲內建的在銀行上班的非玩家角色(Non-Player Chara
Thumbnail
這是一個其實不太會玩電玩,卻因劇情吸引而開始入坑玩復古電玩的故事。 保持著知道而未知的距離_我與電玩 從小到大我對電玩一直保持著不近不遠的距離,說來可能讓人難以置信,但從小因為家裡沒電腦,所以我對電玩的印象一直都停留在同學手上的game boy而已。 當時唯一能碰到遊戲的地方只有學校的電腦課,
Thumbnail
這是一個其實不太會玩電玩,卻因劇情吸引而開始入坑玩復古電玩的故事。 保持著知道而未知的距離_我與電玩 從小到大我對電玩一直保持著不近不遠的距離,說來可能讓人難以置信,但從小因為家裡沒電腦,所以我對電玩的印象一直都停留在同學手上的game boy而已。 當時唯一能碰到遊戲的地方只有學校的電腦課,
Thumbnail
我在長照照顧時常常解壓的方式就是玩手遊。 而且一玩就是七年左右,有那種手遊可以讓我這樣的堅持不懈,而且還是不斷繼續玩下去。 這手遊對我來的定義很特別,這故事背景資料也是真實出現過,也反映無論是任何時代的貧富差距與人心與不同傳說故事。 這遊戲是我女兒拉著我進來這世界,剛開始只覺得場景超級夢幻又有
Thumbnail
我在長照照顧時常常解壓的方式就是玩手遊。 而且一玩就是七年左右,有那種手遊可以讓我這樣的堅持不懈,而且還是不斷繼續玩下去。 這手遊對我來的定義很特別,這故事背景資料也是真實出現過,也反映無論是任何時代的貧富差距與人心與不同傳說故事。 這遊戲是我女兒拉著我進來這世界,剛開始只覺得場景超級夢幻又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