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點整理:
要點1. 拖延的本質並非懶惰,而是源自心理內耗與壓力反應
拖延往往不是意志力薄弱,而是心理防衛機制的展現,例如:- 害怕失敗或害怕成功
- 完美主義
- 自我懷疑與行動前的焦慮
書中提供了自我測驗量表,幫助你判斷自己拖延的程度與背後成因
要點2:對抗拖延,需從心理成因與實務技巧雙管齊下
- 「先處理心理卡點,再配合合適方法」,才能有效擺脫拖延
- 不同情境的拖延背後動機不同,應對策略也要對症下藥
- 拖延並非單純時間管理失控,而是動機、焦慮與自我期待的交錯作用
要點3:採用具體可行的小技巧與工作系統幫自己降低內耗、提升行動力
- 《不內耗的拖延自控練習》書中提出多種「立即可執行」的方法,如:
- 吃青蛙法、時間啟動法、社群斷線、誘因綁定等
- 拆解任務、簡化待辦、搭配喜好事物提升動機
重點在於:選擇你願意嘗試的小改變先行動,不必一次改造全部拖延問題
----------------------------------------------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明明知道該做某件事,卻總是拖到最後一刻,甚至在電腦前坐了一個小時,什麼也沒開始。你不是懶,也不是不努力,只是陷入了「內耗式拖延」的漩渦。
也許你會覺得拖延是時間管理的問題,但《不內耗的拖延自控練習》要告訴你:先解決造成拖延的心理因素,加上合適的工作技巧,你將不會再被拖延所苦。
這本書不是一份要你「更努力」的指南,而是一份幫你「更省力」的實用操作手冊。
你有拖延問題嗎?
你會拖延嗎?在哪些事拖延?你採用什麼方法克服?
讓我們先來看看拖延的定義,《不內耗的拖延自控練習》作者戴蒙.札哈里斯認為:
拖延,指的是
當儘早對某件事採取行動是更好的決策時,卻選擇延遲行動
想知道自己是否有拖延症,以及程度如何?書中提供了以下的測驗:
測出你的拖延指數 (以1~5分自評符合程度)
- 為了完成任務,我經常跟時間賽跑
- 我常會誤判完成任務會花多少時間
- 我經常把任務完成時間拖到隔一天
- 當碰到不吸引我的任務時,我會改找其他事做
- 我經常在為任務排定的時間後處理任務
- 截止日期還很長的任務,我會等到最後一刻再做
- 在應該要工作時,我會陷入東想西想
- 在處理麻煩任務時,我容易被訊息和email干擾
- 我常會在會議、聚會或參加活動時遲到
- 我的工作區經常處於混亂的狀態
- 我通常無法完成每日的待辦事項清單
- 我的收件夾和通訊app 充滿了未回覆的訊息
- 我經常遲繳帳單
- 我經常說「這個我明天再做」
- 我在做這個測驗過程中曾想中斷做其他的事
算出你的分數了嗎?比對一下你的拖延程度
- 15~30分 你沒有拖延的問題
- 31~45分 你有拖延的傾向,可能有小部分事情會受影響,但能採取行動
- 46~60分 拖延是你的日常,容易因為分心或拖到最後一刻讓事情delay
- 61分以上 你是慣性拖延者,且因累積效應讓你感到壓力大增,陷入循環
拖延,是心理防衛的表現
根據研究與經驗,我們之所以會拖延,探究其心理成因可分為以下 13 種:
- 害怕失敗:怕做不好、怕結果不好,乾脆不開始。
- 害怕成功:擔心做得好會有更多責任和壓力。
- 完美主義:非得做到心中理想標準,才肯開始。
- 無所適從:資訊太多、門檻太高,不知從哪下手。
- 懶惰:其實不是懶,而是對事情缺乏興趣與動機。
- 感到無聊:任務過於重複或無趣。
- 對努力的反感:因為無法立即看到成果,就提不起勁。
- 自我貶抑:懷疑自己的能力,不敢跨出第一步。
- 對意料之外狀況的容忍力低:挫折容忍力低,會過度放大遇到的小問題。
- 不知如何開始:事情太多、太雜,無法聚焦。
- 決策困難:害怕做錯選擇,乾脆不決定。
- 追求即時滿足:選擇刷手機、滑社群逃避真正該做的事。
- 缺乏立即後果:任務很重要但不急迫,因此一拖再拖。
不同的拖延情境,也許背後的原因不同,不妨回想一下最近被拖延的事情,對照上面的分類,試著寫下你拖延背後的心理阻力。

試著分析自己在不同情況下的拖延成因
克服拖延的自救行動:
你不需要一次改變全部,只要選幾個你覺得「可行」的招式,從今天就能開始減少內耗。
⏱ 立即可實行的小技巧
- 把「最不想做的事」排在第一個完成(吃青蛙法)
- 強迫自己先做 10 分鐘(時間啟動法)
- 暫時關掉社群通知
- 把待辦清單控制在 7 項以內
- 為任務壓縮可用時間,創造緊迫感
- 安排人為你設定截止日
- 每週檢討目標進度
- 對乏味任務搭配喜歡的事(例如一邊做報告一邊喝好咖啡)
- 使用「誘惑捆綁」(例如完成任務才准看影集)
- 使用時間區段管理(例如 25 分鐘專注+5 分鐘休息)

書中關於克服拖延的技巧
拆解任務 → 讓行動變得不再困難
有的時候,是因為要完成的事情太「大」太複雜,千頭萬緒不知如何做起,這時就要藉由拆解任務,幫我們找出啟動點:
範例:完成一份提案企劃書
👉 拆解為:收資料 → 擬草稿 → 找圖片 → 製作簡報 → 修改潤稿

嘗試拆解過大的任務,讓自己好下手
又或者,藉由提供誘因,提升自己的完成意願與動機:

給自己完成後的獎勵
結語:不是你做不到,而是沒找到適合的解法
拖延,不代表你懶或沒毅力,它可能只是你內在的自我保護機制在發聲。
透過認識原因、採取小行動、建立一套合適的任務系統, 你可以逐步告別內耗,真正讓時間的 C/P 值最大化。
💬 如果你也有屬於自己的「拖延對抗技巧」或「任務清單經營秘訣」,歡迎你在留言分享
想開展第二人生嗎?讓「人生轉型工作坊 2.0」幫你梳理方向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感覺?一切還順利,卻總有種「心空空的」感受;想改變卻不知道從何下手。這並不是你獨有的疑問,而是無數中年人的共同感受:「我究竟是誰?」、「我為了什麼努力?」「難道一生就這樣了嗎?」
別讓這些疑問停留在心中影響你!小班制的《人生轉型工作坊2.0》是老查專為中年人設計,透過引導與討論、反思,幫你打開新視野,找回動力,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在一整天的工作坊中,帶你從盤點過去、檢視現在、未來描繪與制定計畫,3大階段讓你撇除心中雜音,梳理雜亂思緒,幫自己找回工作與生活的熱情!
報名連結:https://senior.104.com.tw/c/674feebb4432c5060ebcbe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