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沒自制力,只是反應太快了:練習「不反應」,讓習慣自然長出來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不是沒自制力,只是反應太快了:練習「不反應」,讓習慣自然長出來

不是沒自制力,只是反應太快了:練習「不反應」,讓習慣自然長出來

每次說要早睡,結果還是滑到凌晨?我們都懂那種「我要早睡!」然後手機一拿起來,Instagram 滑一滑、YouTube 看一看,欸……兩點了。其實,你不是沒自制力,你只是反應得太快了

我這篇文章想跟你聊的,是一個爆炸實用的概念:「不反應」。ㄟ~不是冷漠,不是壓抑,而是一種讓你搶回選擇權的超能力

因為「不反應」是練習出來的,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種比自律還高階的習慣技術。我想,當你把這個練習放進生活裡,習慣就會像藤蔓一樣,慢慢攀上你的人生,悄悄的讓你變強。我們練習「不立刻回應」這件事。這不是在跟慾望對抗,而是跟自己的選擇權和自由感做朋友。

raw-image


反應,是大腦的自動販賣機;不反應,是選擇投幣的手

我們的大腦其實就像一台自動販賣機,只要被某個情緒按鈕一按

  • 焦慮來了 → 開始狂吃甜食
  • 無聊了 → 手機自動拿起來
  • 被人激怒 → 馬上回嗆

你看,這種自動反射,其實是過去經驗所建構起來的「快速通道」。但「不反應」是什麼? 是你練習不馬上投幣,而是先看看,我真的需要這一罐汽水嗎?這個行為,會帶我去我想去的方向嗎?

每多一秒停頓,你就多一次選擇更好的行為的機會。
有時候,那一秒的停頓,就是自我覺醒的起點。
raw-image


真正的掌控,不是壓抑自己,而是看見慾望的源頭

我們都以為:自我提升=戰勝慾望。
但是,我想說真正的升維思考是:去觀察慾望怎麼來的,然後重寫它的劇本。

比方說:

  • 你不是懶得運動,你只是下班後需要放鬆,而手機比跑鞋更容易取得。
  • 你不是愛拖延,而是你對那件事的失敗太恐懼,寧可晚點面對。
  •  

當你練習「不反應」,你就從行為者,變成觀察者。這也是我之前寫的文章,覺察、觀察、洞察,三杯茶其中一杯。(文章連結)你不是被推著走,而是能夠選擇:「這一刻,我要怎麼行動?」

這不只是一種習慣練習,更是一種身份升級
當你從反射者進化為創造者,你就能真正走出自己的節奏。
raw-image


不反應 × 習慣養成的三步驟

1. 設定「觸發點」的覺察小練習

每天選一個會讓你習慣性反應的時刻,做個記號。
例如:「每次手機一響,我先停 3 秒,問自己:我一定要現在看嗎?」 「每次想嘴饞,我先喝水,問自己是餓還是煩?」

2. 替換慾望的出口

找一個無害的小行為替代。
例如:想滑手機 → 改成拿出筆記本,寫一句感受。 想吃零食 → 先喝一杯水,讓口腔忙一下。 想抱怨 → 改成打開日記,寫下這件事的另一個角度。

3. 打卡你的「成功不反應」時刻

每天記下一次自己成功不反應的時刻。
用 Notion、LINE 傳給自己、貼便利貼都可以。 或是和朋友建立「不反應小圈圈」,彼此打卡激勵。

這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我知道自己可以選擇」的實戰練習。我想說的是,當你越來越享受這種內在的自由感,習慣就不會是苦行,而會像朋友一樣,陪你變好。

raw-image


不反應金句

「你不是沒自制力,只是還沒養成『先看地圖再開車』的習慣。
人生很多錯誤,是因為我們一踩油門,就忘了看方向。」

因為我們太常被慣性牽著走,所以,我覺得需要多一點「停頓」,來找回真正的選擇權。

今天開始,你也可以不急著「反應」

試著選一天,用「不反應」活過每一個想滑手機、想爆氣、想放棄的瞬間。 設個小提醒:「再等3秒,我就會做出更好的選擇。」

你會發現,當你越來越少被慾望牽著走, 你就越能走在你自己選擇的路上

📍 想練習這種高級習慣力,歡迎加入我們的《興欣讀書會》: 每週在台北舉辦,討論好書、成長策略與人生戰術,一起變強! 👉 加入我們:『👑興欣讀書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日積月累研究室
79會員
101內容數
**日積月累研究室**是一個探索習慣力量的部落格作品集,從健康、成長到工作效率,分享易行的小習慣,幫助讀者逐步拼湊出理想生活。透過實用建議和真實故事,我們相信每一小步都能讓生活向著理想前進。
日積月累研究室的其他內容
2025/05/31
滿堂茶香三千客,一劍光寒十四州——人生要喝四杯茶 你有過這種感覺嗎?明明每天都在忙,卻說不上自己到底在幹嘛。工作、生活、目標,像極了一杯泡太久的茶──澀、濁、難入口。 說真的,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手上少了一張「人生地圖」。 我想鮮少人會有吧!! 我常對自己說:「你不是懶,只是還沒找對出發的
Thumbnail
2025/05/31
滿堂茶香三千客,一劍光寒十四州——人生要喝四杯茶 你有過這種感覺嗎?明明每天都在忙,卻說不上自己到底在幹嘛。工作、生活、目標,像極了一杯泡太久的茶──澀、濁、難入口。 說真的,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手上少了一張「人生地圖」。 我想鮮少人會有吧!! 我常對自己說:「你不是懶,只是還沒找對出發的
Thumbnail
2025/05/15
想培養好習慣卻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本文從腦科學角度出發,說明如何利用多巴胺機制,將好習慣「設計」成讓人上癮的正向循環,讓你輕鬆養成早起、運動、閱讀等好習慣。文章提供四種關鍵生活行為,以及結合獎勵、追蹤、社群等方法,教你如何把習慣和快樂綁在一起,讓大腦愛上做對的事!
Thumbnail
2025/05/15
想培養好習慣卻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本文從腦科學角度出發,說明如何利用多巴胺機制,將好習慣「設計」成讓人上癮的正向循環,讓你輕鬆養成早起、運動、閱讀等好習慣。文章提供四種關鍵生活行為,以及結合獎勵、追蹤、社群等方法,教你如何把習慣和快樂綁在一起,讓大腦愛上做對的事!
Thumbnail
2025/05/13
這篇文章探討「微壓力」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並提供一些方法來覺察和應對微壓力。文章指出,微壓力來自外在任務、人際連結和自我認同三個方向,它不會一次把你擊倒,卻會日積月累偷走你的快樂感、自我效能感,甚至健康狀態。文章建議讀者練習從「升維」的角度看待生活,找出壓力源頭,並學習說不,保護好自己。
Thumbnail
2025/05/13
這篇文章探討「微壓力」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並提供一些方法來覺察和應對微壓力。文章指出,微壓力來自外在任務、人際連結和自我認同三個方向,它不會一次把你擊倒,卻會日積月累偷走你的快樂感、自我效能感,甚至健康狀態。文章建議讀者練習從「升維」的角度看待生活,找出壓力源頭,並學習說不,保護好自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對「拖延症」和「意志不堅定」,還停留在「反抗」和「戰勝」的層面嗎?你認為,只要願意堅持,即使過程很痛苦,所有的目標,都會有達成的一天嗎? 但親愛的,養成自律,從來都不靠硬撐,靠的其實是「習慣」的力量!
Thumbnail
你對「拖延症」和「意志不堅定」,還停留在「反抗」和「戰勝」的層面嗎?你認為,只要願意堅持,即使過程很痛苦,所有的目標,都會有達成的一天嗎? 但親愛的,養成自律,從來都不靠硬撐,靠的其實是「習慣」的力量!
Thumbnail
改變自己不簡單,通常在「立定志向,信誓旦旦,從明天開始,一切就要變得不同」之後,過幾天就不了了之。或者我們會不承認自己立即需要改變,以及低估了惰性的力量,導致不知如何有效進行改變。 《零阻力改變》要告訴讀者的是—想要改變行為,需要找出妨礙自己進步的弱點,量身定做策略來跨越障礙。
Thumbnail
改變自己不簡單,通常在「立定志向,信誓旦旦,從明天開始,一切就要變得不同」之後,過幾天就不了了之。或者我們會不承認自己立即需要改變,以及低估了惰性的力量,導致不知如何有效進行改變。 《零阻力改變》要告訴讀者的是—想要改變行為,需要找出妨礙自己進步的弱點,量身定做策略來跨越障礙。
Thumbnail
這本文章介紹了一本有關高效習慣的書籍,探討如何培養好的習慣,包括清晰、活力、必要性、生產力、影響力、勇氣等。文章內容非常豐富,值得一讀。
Thumbnail
這本文章介紹了一本有關高效習慣的書籍,探討如何培養好的習慣,包括清晰、活力、必要性、生產力、影響力、勇氣等。文章內容非常豐富,值得一讀。
Thumbnail
改變的第一步:練習從不同的觀點思考。
Thumbnail
改變的第一步:練習從不同的觀點思考。
Thumbnail
習慣對我們的影響遠超我們的認知。 「習慣」意味著我們的「慣性思維」,我們常態性地認為怎麼做很合理、怎麼做很正常、怎麼做才是好,於是我們會不斷地沿用這個行為模式...
Thumbnail
習慣對我們的影響遠超我們的認知。 「習慣」意味著我們的「慣性思維」,我們常態性地認為怎麼做很合理、怎麼做很正常、怎麼做才是好,於是我們會不斷地沿用這個行為模式...
Thumbnail
★本書要傳達的核心訊息就是改變心態、提高自律能力,進而改善生活。 「爬樓梯心態」就是發展個人潛力的第一步,也是實現心中夢想的唯一途徑。
Thumbnail
★本書要傳達的核心訊息就是改變心態、提高自律能力,進而改善生活。 「爬樓梯心態」就是發展個人潛力的第一步,也是實現心中夢想的唯一途徑。
Thumbnail
當我們建立習慣之後,我們的某些行為會自動化,自動化的好處,是我們會越來越熟悉這一個行為;但缺點則是隨著自動化程度越高,我們會落入無意識的行為。也就是當一個行為自動化之後,我們對於回饋會變得不敏感,我們不會注意到要如何讓這個習慣變得「更好」。James Clear在《原子習慣》一書中就提及:某些研究顯
Thumbnail
當我們建立習慣之後,我們的某些行為會自動化,自動化的好處,是我們會越來越熟悉這一個行為;但缺點則是隨著自動化程度越高,我們會落入無意識的行為。也就是當一個行為自動化之後,我們對於回饋會變得不敏感,我們不會注意到要如何讓這個習慣變得「更好」。James Clear在《原子習慣》一書中就提及:某些研究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改變心態以成為更自律的人,更重視靈活調整計畫、接受失敗並重新調整目標。作者分享了突發狀況下如何轉變成能立即更新的心態,希望讀者能有接受失敗的心態面對挑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改變心態以成為更自律的人,更重視靈活調整計畫、接受失敗並重新調整目標。作者分享了突發狀況下如何轉變成能立即更新的心態,希望讀者能有接受失敗的心態面對挑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