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沒自制力,只是反應太快了:練習「不反應」,讓習慣自然長出來
每次說要早睡,結果還是滑到凌晨?我們都懂那種「我要早睡!」然後手機一拿起來,Instagram 滑一滑、YouTube 看一看,欸……兩點了。其實,你不是沒自制力,你只是反應得太快了。
我這篇文章想跟你聊的,是一個爆炸實用的概念:「不反應」。ㄟ~不是冷漠,不是壓抑,而是一種讓你搶回選擇權的超能力。
因為「不反應」是練習出來的,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種比自律還高階的習慣技術。我想,當你把這個練習放進生活裡,習慣就會像藤蔓一樣,慢慢攀上你的人生,悄悄的讓你變強。我們練習「不立刻回應」這件事。這不是在跟慾望對抗,而是跟自己的選擇權和自由感做朋友。
反應,是大腦的自動販賣機;不反應,是選擇投幣的手
我們的大腦其實就像一台自動販賣機,只要被某個情緒按鈕一按
- 焦慮來了 → 開始狂吃甜食
- 無聊了 → 手機自動拿起來
- 被人激怒 → 馬上回嗆
你看,這種自動反射,其實是過去經驗所建構起來的「快速通道」。但「不反應」是什麼? 是你練習不馬上投幣,而是先看看,我真的需要這一罐汽水嗎?這個行為,會帶我去我想去的方向嗎?
每多一秒停頓,你就多一次選擇更好的行為的機會。
有時候,那一秒的停頓,就是自我覺醒的起點。

真正的掌控,不是壓抑自己,而是看見慾望的源頭
我們都以為:自我提升=戰勝慾望。
但是,我想說真正的升維思考是:去觀察慾望怎麼來的,然後重寫它的劇本。
比方說:
- 你不是懶得運動,你只是下班後需要放鬆,而手機比跑鞋更容易取得。
- 你不是愛拖延,而是你對那件事的失敗太恐懼,寧可晚點面對。
當你練習「不反應」,你就從行為者,變成觀察者。這也是我之前寫的文章,覺察、觀察、洞察,三杯茶其中一杯。(文章連結)你不是被推著走,而是能夠選擇:「這一刻,我要怎麼行動?」
這不只是一種習慣練習,更是一種身份升級。
當你從反射者進化為創造者,你就能真正走出自己的節奏。

不反應 × 習慣養成的三步驟
1. 設定「觸發點」的覺察小練習
每天選一個會讓你習慣性反應的時刻,做個記號。
例如:「每次手機一響,我先停 3 秒,問自己:我一定要現在看嗎?」 「每次想嘴饞,我先喝水,問自己是餓還是煩?」
2. 替換慾望的出口
找一個無害的小行為替代。
例如:想滑手機 → 改成拿出筆記本,寫一句感受。 想吃零食 → 先喝一杯水,讓口腔忙一下。 想抱怨 → 改成打開日記,寫下這件事的另一個角度。
3. 打卡你的「成功不反應」時刻
每天記下一次自己成功不反應的時刻。
用 Notion、LINE 傳給自己、貼便利貼都可以。 或是和朋友建立「不反應小圈圈」,彼此打卡激勵。
這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我知道自己可以選擇」的實戰練習。我想說的是,當你越來越享受這種內在的自由感,習慣就不會是苦行,而會像朋友一樣,陪你變好。

不反應金句
「你不是沒自制力,只是還沒養成『先看地圖再開車』的習慣。
人生很多錯誤,是因為我們一踩油門,就忘了看方向。」
因為我們太常被慣性牽著走,所以,我覺得需要多一點「停頓」,來找回真正的選擇權。
今天開始,你也可以不急著「反應」
試著選一天,用「不反應」活過每一個想滑手機、想爆氣、想放棄的瞬間。 設個小提醒:「再等3秒,我就會做出更好的選擇。」
你會發現,當你越來越少被慾望牽著走, 你就越能走在你自己選擇的路上。
📍 想練習這種高級習慣力,歡迎加入我們的《興欣讀書會》: 每週在台北舉辦,討論好書、成長策略與人生戰術,一起變強! 👉 加入我們:『👑興欣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