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方本位教育中提到,
最終可以「讓我們成為我們」。這是一個很棒的環境教育。
彼此都能夠在一個有所感受的環境裡,去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這個真正的人,
仍需要工作、忙碌、學習;
仍需要承擔、在意、修正與反思。
但一個真正的人,
是可以在盡本分的過程中,
可以好好的呼吸、好好的感受愛,
也能自然而然的付出愛。
就像幼教老師們,
帶領著學齡前階段的孩子,
一不小心,就會成為既庸碌、又麻木的幼教老師。
那就不像「人」,而是工作的機器。
若是如此的帶領孩子,
是否會讓生活缺少愛?
若是沒有愛,孩子就難以感受。
因此鬆鬆的,慢慢地、
展現不急不徐的生活態度,不見得會少了盡心盡力,
但會多了一股願意學習優雅且從容的姿態,
且願意好好說話的老師,來跟孩子們互動。
所以我們必須當個像人的幼教老師,
孩子的未來,
才能充滿溫度的與人真心相處。
所以感動無法刻意,無法要求,
它必須是在裡面有著真心的互動。
在自然而然中,無需透過教導而來,
而是活在愛裡面。
談課程、說學習,
還是要回到把眼光放遠?
把目標拉長,
就像方案課程,小小的研究、
像一回事的討論,總是需要時間。
這「時間」大家都一樣,不多不少,
專注在哪裡?能量就流向那裡。
大班的孩子,即將升小學,
我們的眼光若只是放在注音符號懂不懂?會不會寫?
那麼時間就無法撥出來給每天需要找答案時的「共同討論」。
學齡前的各種啟發,
隱藏著未來的種種開關!
這也得未來才知道,
那你知道嗎?
答案總是來自於走過神聖的未知,
你說,這是賭一把嗎?
我說,這是來自於相信。
「相信」不是因為知道答案在那裡,
所以你有了相信;
而是就是因為相信,所以我們帶著這樣的信念,往前走。
它跟答案無關,
因為,過程往往就是答案。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
你必須先認識自己,才能進一步地了解你的孩子,
否則我們只是照著潛意識的自動駕駛,走回舊的路。
孩子研究的石頭,台灣,板塊,
雖然是課程,
我卻認為這是他們展開學習最棒的路徑,他們透過學習在認識自己,
而父母,卻透過孩子們的學習,看見自己。
問問自己,你相信什麼、或你害怕什麼?
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吧!
讓我們共同帶著,
自己選擇的信念往前行。
你也要知道,你相信的不是蒲公英家,而是你自己。
當你回頭遇見與讚賞自己對的選擇時,
那麼,你就有機會再次愛上成年後的自己,而這是送給孩子們最棒的禮物。
感謝爸爸媽媽這些年的支持,
支持秐霏老師,她是一個超棒的老師。
支持蒲公英家,這是一個超棒的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