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早以前,妹妹就推薦我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她說這本書溫柔、深刻,而且讀來輕鬆,卻又像一把鑰匙,能開啟許多被遺忘的房間。可惜我總是因為各種瑣事耽擱,一直沒能真正坐下來好好閱讀。直到這個週末,我終於給了自己一段完整的時間,一口氣讀完。果然,像妹妹說的那樣,這本書帶來的觸動遠超過我預期。故事表面上是童話,實際卻是赤裸裸的人心剖面,讓我在許多段落幾乎忍不住停下來深呼吸,像是在看見另一個自己。
蛤蟆的痛,我們都懂
他沮喪、煩躁、自責,不敢告訴朋友真實的自己;面對心理師蒼鷺的提問時,時而虛張聲勢、時而防禦過度。這種“我也說不清但就是難受”的狀態,其實正是當代人普遍的心理困境:我們看起來生活沒什麼大問題,甚至別人會覺得我們“很好了、還不知足”,但內心卻像卡在一團迷霧裡。
蛤蟆的故事之所以打動人,並不在於它多麼戲劇性,而恰恰在於它“尋常”得可怕。這些煩悶、無力感、不知為何總是想哭的日常情緒,正是許多人心中無法對外言說的秘密。書中最讓我動容的一個畫面,是蛤蟆終於在一次談話中崩潰痛哭,而蒼鷺沒有急著“安慰”他,只是安靜地陪著他,像一面接住情緒的容器。這種溫柔的理解,不是說“你要堅強”,而是允許他終於脆弱一次。
心理治療,不是讓你變快樂,而是讓你真實
這本書的高明之處,在於它用十次諮商的節奏,層層剝開了蛤蟆的“殼”。他從一開始否認自己有問題,到慢慢承認過去的創傷影響了現在的自己;從一味怪罪他人,到開始覺察自己的思考方式與行為選擇。每一次諮商,都是蛤蟆走近“自己”的一步。
蒼鷺的角色很特別。他不講大道理,不急著解答,而是用開放式的提問、接納、回饋,引導蛤蟆從困惑裡一步步自己走出來。例如他會問:“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你覺得你必須表現得怎樣,別人才會喜歡你?”這樣的問題讓蛤蟆意識到,他長期以來活在“必須討人喜歡”、“不能失敗”的框架裡,而這種信念,正是他痛苦的根源。
在心理學中,這種內在信念的形成,通常源自童年經驗。蛤蟆後來才回憶起,自己從小在嚴格的父母教養下,被要求“要堅強”“不能哭”,於是他學會了壓抑情緒、討好他人、追求成就來換取愛。這是一種典型的“條件式價值感”——只有當我夠好、夠乖,才配被愛。
而心理治療的意義,並不是要“治療掉”這些傷,而是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理解這些情緒、信念從何而來,並練習用新的方式生活。蛤蟆不是在“變回以前的自己”,而是在成為一個新的、整合過傷痛與覺察過後的人。這種成長是痛苦的,卻也極其真實。
看見“腳本”與“面具”,我們才有自由
蛤蟆在諮商過程中,開始接觸到心理劇與“人生腳本”的概念。每個人都在無意識中寫了一份劇本,決定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角色與命運。這份劇本往往在童年時便已定稿:你是被期待負責的長子?是總要讓媽媽開心的小女兒?是家裡永遠的調解者?這些角色構成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限制了我們對人生的選擇。
蛤蟆的劇本是:“我必須表現得完美,才會被接納。”於是他不斷壓抑自己的需求,把自己弄得疲憊、沮喪卻還強顏歡笑。而蒼鷺做的,是陪他重新寫劇本。這種“重寫”的過程,其實就是心理治療最深層的功課:不是要變一個人,而是要讓你真正自由,擁有選擇的能力。
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也都戴著“面具”生活。扮演職場的能幹大人、朋友圈裡的開心果、家人面前的孝順兒女……我們花太多力氣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久而久之,連自己是誰都忘了。而蛤蟆的故事提醒我們:有時候,拿下面具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勇氣;脫離劇本不是背叛,而是重生。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成長不是變得堅強,而是變得真實。”只有當我們看見內在那個受傷、渴望被理解的孩子,我們才能真正開始療愈。
願我們都能成為自己的“蒼鷺”
讀完這本書,我久久無法平靜。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心理健康,不是“永遠快樂”,而是你有能力面對痛苦,並知道如何照顧自己。蛤蟆在諮商結束時,沒有變成一個永遠陽光的人,但他終於知道什麼是讓自己不快樂的原因,也知道如何重新連接內在力量。
我特別喜歡最後一幕,蛤蟆回到熟悉的生活中,他還是會擔心、會焦慮,但他開始能夠說出自己的感受,不再壓抑,也不再依賴別人定義自己的價值。這種微小卻深刻的改變,就是心理成長的體現。
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小小的蛤蟆,他可能受過傷、被誤解、過度自責、害怕失敗。但幸運的是,我們也都可以遇見“蒼鷺”,也許是一本書、一位朋友、一次對話,又或許,是你終於肯給自己一次深呼吸的機會。蒼鷺的溫柔,是理解的眼神、耐心的等待、還有一句“我在這,你可以慢慢來”。
我們都不需要完美,只需要真實。願你我在被生活磨鈍之前,都能有機會停下來,和自己好好說說話。願你成為自己的蒼鷺,也願你能遇見那個不評斷、不急促,只陪你慢慢走的人。
以上
你有哪些書想分享給大家的呢?請在留言區告訴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