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因榮格分析師詹姆斯·霍利斯 (James Hollis, 1940-) 所寫的《中年之路》(1993,台灣在去年才翻譯) 而開始反思人生的意義,那你更不可以錯過他的最新著作《穿越中年迷霧》(2025)。
如果明天就是你生命的最後一天,問自己一個怎樣的問題才最值得呢?
- 「你此生無悔嗎?」是個好問題,但人生很難沒有後悔之事,而且後悔之情也常常帶來改變的動力。
- 「你過得快樂嗎?」則因人而異,人們因為貧窮而不快樂,但富人也未必因有錢而快樂。有人因為美食、去酒吧、熬夜看劇而感到快樂,但「你幸福嗎?」則很可能拉出其與「快樂」的差異。
「你這一生,過得幸福嗎?」
精神分析的傳統中有許多關於美好生活所需的心理健康 (mental health) 的構想,但足夠心理健康跟幸福之間的關連,仍有許多思辯空間。
生病固然教人不快樂,但沒有身心症狀,就代表快樂、乃至活得幸福嗎?顯然不是。
跟重要他人的依戀安全感 (Bowlby)、個人自主性 (Erikson)、現實與可靠的自尊 (Kohut)、舒適於個體性與社群性 (Jung, Mitchell, Blatt),去愛、去勞動、去玩耍的能力 (Freud, Winnicott)……
上述有關心理健康的指標,不勝枚舉。如果為求感到幸福,就每一項都想達到,也許對這追求的執著本身,就已經否定了幸福的可能性。
霍利斯認為在現代社會,大部份人都因為網路社群的「幸福比賽」而落敗,而「正向心理學」或「幸福科學」更是一再鼓吹人可以通過「所能做」(can do) 的事──如多少運動、如何飲食、怎樣打坐──來解決不快樂。
很顯然,這都是對生命的簡化。
「在過去,欲望 (desire) 一詞的本意是指引水手渡過巨浪翻騰海洋的星辰。如今,欲望會讓我們陷入困境。」(46-47頁)
如果人只欲望身體健康,確實幸福科學的操作就蠻足夠了。但今天,人們在生命旅途中既要這、又要那、還要這和那,事實上他全都要!
這一如佛洛姆所說,人的問題在於不再滿足於本能需求的滿足,而在於有太多的社會性激情(野心、羨慕、嫉妒、憎恨)。
試問,當每個方向的星辰都在吸引你的時候,人又如何知道真正的方向呢?

那霍利斯是否建議我們走佛家那套「無欲望=無痛苦」的論調?也不,倒是要去思考這個論調的反面:
「當一切都無法支持你時,是什麼讓你支持下去?」
是什麼教我們在困境與苦難之中,仍不放棄欲望與追求呢?熱情 (passion),而順從熱情的前提,是我們也得受苦 (passio)。
事實上,霍利斯是另闢蹊徑來回應「追求幸福(趨樂)」與「放下欲望(避苦)」的衝突:
「人生的目的並不是成功或幸福,而是分辨出什麼值得我們服務,並且奉獻自己為其效力。」
作為人,我們無法迴避欲望與激情,因此回應人性困境的方式,是去找到深愛之物,並為之奉獻。
當我們放下想擁有整片宇宙的全能自戀,才能在充滿熱情與受苦的心所之向中,感受到彷彿被全宇宙送上──哪怕只有數秒──的幸福。

《穿越中年迷霧 Living with Borrowed Dust》的原書名叫「借來的塵埃」,不只是取自美國詩人史丹利·庫尼茲 (Stanley Kunitz, 1905-2006) 在七十九歲時所寫的〈經過 Passing through〉中的最後一句,更與天主教聖灰禮儀中,引用自《聖經》創世紀三章19節,上帝對亞當與厄娃所說的經文相呼應:
「人哪,你要記住,你原來是塵土,將來仍要歸於塵土。」
人的一生其實十分短暫,但在死亡到來以前,我們想用怎樣的方式活著?你這一生,曾用熱情之火去點燃自我,好在回歸塵土前發出焰光嗎?
────本文含抽書活動,可到筆者臉書的貼文查看參加辦法────
※本文同步轉貼至臉書「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追蹤我的 IG 及 Threads:harris_apres.couch
※若有心理諮商需求與相關疑問,可聯絡【伯特利敦南身心診所】,或電郵至【psy.couch.harri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