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有朋友問我:「什麼是教練?教練在做什麼?跟顧問一樣嗎?」
今天就來分享Part 1 (因為太多有意思的事情可說了),分享我擔任領導力教練的一些想法和心得吧!
什麼是教練?我喜歡用「健身教練」為例來跟客戶說明。大家可能都知道,如果你有些「目標」,例如想增肌、減脂、鍛鍊、復健、改善身體某些姿勢動作、希望未來更健康,那你可以去找健身教練;健身教練會和你一起訂定目標,並透過引導,帶你探索你的能力。你持續每次的練習、和教練討論,逐步達成你的各階段目標,最終看到你想要的改變。
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教練只能給「引導」,但站上跑步機、舉起啞鈴、深蹲下去的,是你。
專業教練的道理一樣,教練是專業人士,致力於協助客戶發現潛力、實現目標、提升表現、得到成長。教練相信客戶是有能力的,是自身議題的專家。因此在教練服務過程中,教練和客戶基於平等夥伴關係,透過一對一的談話,教練用積極聆聽、提問探索、支持同理、不批判、不介入,協助客戶思考和做出行動計劃,偕同客戶往目標前進。
教練和顧問不同
和「顧問」角色不同的是,教練不會直接給答案、教方法。真正的教練更像是一面鏡子,幫助被教練者看見自己的盲點,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案。
教練不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透過提問、傾聽和觀察,陪你找到「你想怎麼做」。這個過程中,答案往往就在你心中,只是需要有人幫你挖掘出來。
為什麼「不直接給答案」是關鍵?
因為啊,請你想想,從小到大,有多少人給過「對你好的建議」、「你應該XXX」的答案,但你真的都照做了嗎?(媽媽:「早睡才是對你身體健康最好的啊」~~啊你昨天半夜幾點才去睡的啊?)
別人給的建議和答案,不一定適合你。自己想到的、領悟到的、下決心的、找到方法的,才是自己的,才是能夠讓你長久走下去的。
為什麼中高階主管特別需要教練?
在企業裡職位越高,孤單感往往也越深。中高階主管面臨的挑戰很獨特:
向上管理的壓力 - 要符合董事會或老闆的期待、要交出成績單;
向下領導的責任 - 要激勵團隊、必要時得做出艱難決策;
橫向協調的複雜性 - 要與其他部門合作,處理衝突、負責溝通。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位置上,很少有人能給你真誠的回饋。
員工可能會說你想聽的話,同事可能有競爭關係,上司可能只關心結果。
教練就是那個能夠好好對話的夥伴。
教練進行的方式
我最常做的就是一對一的談話,「反思式」教練方式。主要就是透過深度對話,幫助主管反思自己的領導風格、決策模式和價值觀。像是「你覺得這次衝突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是三年前的你,會怎麼處理這個情況?」、「這次的感受和之前為什麼不同?」等等。這種方式特別適合那些習慣快速決策、但需要慢下來思考的主管,也適合一直都聽好話,需要聽不同聲音的主管。
另一種是「工具式」的作法,例如用測驗或牌卡。我個人大推蓋洛普優勢測驗,這個測驗的核心概念是「發揮優勢,比補足弱項更容易讓你成功」,發揮優勢、做你擅長的事,會讓你更有信心,也能策略性地去揚長避短。如果用在團隊,當知道團隊成員各自的優勢時,就能安排大家發揮所長、分工又團結。工具也包括牌卡,例如能力卡、價值卡。工具式教練法,很適用在一開始很難打開心房、無法多聊的主管;測驗和牌卡不是拿來算命用的,是拿來開啟對話用的!
可以期待什麼樣的改變?
經過系統性的教練過程,我見過很多意外又驚喜的轉變 (覺得「不枉費我陪你聊這麼久啊~」的成就感),包括:
更有自我覺察:開始注意到自己的情緒模式、思考慣性、溝通習慣,發現以前都沒注意過的自己。
團隊關係變好:學會真正傾聽下屬,從了解對方的需求開始,而不是只會直接給指導。
影響力擴大:當你開始關注人,不只關注事,就不只是用職位來管理領導,而是用個人的影響力去影響他人。
其實啊,很多能力不是天生的,領導力也是,但這一定是可以學習和精進的。我有時都想,如果我以前在當主管時,有一個能夠誠實對話、陪伴成長的教練夥伴,那該有多好。
如果你也在領導的路上感到孤單或困惑,歡迎來交流!
Flow企業管理服務平台:https://flow.com.tw/
企業顧問 / 新世代人才培訓 / 品牌轉型工作坊
歡迎聯絡我們:https://lnkd.in/gjV5vs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