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碎片到全貌:《完形心理學》教會我的那幾件事,自此翻轉我的職涯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在這個資訊爆炸、訊息碎片化的時代,我們很容易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狀態。最近閱讀《完形心理學》,我得到一個提醒:人的知覺與學習,其實是傾向追求「整體」而非「零散」。這樣的觀點,不僅改變了我看世界的方式,也對工作與生活帶來啟發。

📌 《完形心理學》重點

1. 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我們理解事物時,並非將零件拼湊,而是先看整體意義。

2. 圖地關係:

我們天生會區分「焦點」與「背景」,並專注在最重要的部分。

謝馨慧老師在《閱讀空氣+洞察人心的溝通課|從合作、領導到影響力》這堂課的一開始,曾拋出一個觀念:

「你不需要跟每個人都溝通得很好。你只需要先知道,誰是你應該優先投入能量的人。不要錯置了你的溝通能量。」

她用「360 度溝通雷達圖」來提醒我們,與其分散能量,不如有策略地溝通。這讓我想到自己早期在管理時常陷入的迷思:每件事都要跟每個人講清楚,最後卻搞得自己筋疲力竭。如果我們沒有及時區分「焦點」與「背景」,並專注在最重要的部分,很容易陷入亂槍打鳥,或者見樹不見林的泥沼當中。

後來,我學會像畫影響力同心圓一樣,先圈出「核心溝通圈」:我的直屬團隊、跨部門的主要協作窗口、以及關鍵決策者(小老闆)。這三圈人是我投入溝通能量的 80%。其他人,則建立最基本的信任機制即可。

謝老師說得好:「溝通是選擇題,不是填滿題。」學會分辨誰值得投入,是溝通的第一智慧。

3. 完形原則:

接近性:靠近的元素被視為一組。
相似性:相似的元素自然歸類。
延續性:我們會將斷裂的線條看作連續。
閉合性:即使圖形不完整,大腦也會自動補全。
簡單性:人傾向用最簡單的方式理解複雜。

完形原則,其實可落地到我自己提倡的一個溝通觀念——「執著溝通,但不執著於溝通成效,先確認哪裡打結」,例如當我們發現某個部屬跟你溝通不良時,可以從人事時地物五維度去檢視:

▍人:這個部屬只有跟你這樣?還是跟所有人都這樣?你跟其他人也有這樣的狀況嗎?還是其他人不會?

▍事:這個部屬只有跟你互動此次專案這樣?還是運作所有專案都是這個習慣?

▍時:你有給他足夠的作業時間嗎?

▍地:你有換個地方(例如茶水間、尿尿時、抽菸時、咖啡廳)試著跟他溝通看看嗎?

▍物:你有提供足夠的資源以及 Coaching 嗎?

4. 洞察與頓悟:

真正的學習不是死記硬背,而是透過重新連結,產生新的理解。

在新創公司工作時,每天就像活在一場「產品與市場的高速實驗室」中。那是一段沒有既定 SOP,也沒有時間等你「確定」的日子。

很多時候,我們推出的新產品曲高和寡、乏人問津,必須花費大量時間,透過一次次與使用者深談,發現使用者並非對產品無感,而是對整體使用流程中的某個阻礙或者痛點感到不適,進而放棄了購買。

這件事讓我學會: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在數據中找答案,有些關鍵在人的行為與語言背後

🔍 查理·蒙格提到:「用多元思維模型來看世界,是避免愚蠢、接近真相的方式。」

洞察力,來自願意跳出單一框架、交叉觀察與驗證的勇氣。

*✩‧₊🎵•*¨*•.¸¸♪✧♫•*¨*•.¸¸♪

💡 書中金句

  • 「人類知覺的本質,是追求整體的完形,而非零散的部分。」
  • 「我們看見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它們在關係中的樣子。」
  • 「理解,來自於看見全貌,而不是分析碎片。」
  • 「真正的洞察,是當你忽然意識到,原來一切早已連結在一起。」

*✩‧₊🎵•*¨*•.¸¸♪✧♫•*¨*•.¸¸♪

✨ 我的延伸思考

在過去食品、新創與保險產業的經驗裡,我常被細節與數據淹沒,努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卻忽略了「整體脈絡」。

讀完這本書,我更清楚:

  • 品牌經營--不只是行銷活動的總和,而是顧客心中「完整體驗」的感受。
  • 專案管理--不能只顧任務分工,更要抓住整體願景與核心目標。
  • 人生決策--若只盯著眼前的碎片問題,會被困住;退一步看全貌,才會找到更清晰的方向。
  • 求職轉換--不能一昧地覺得新工作好光鮮亮麗或者薪資提高 30%,會眼盲;最好畫出新工作跟既有工作的三好三壞,才能人間清醒,做出當下最好的判斷。 

*✩‧₊🎵•*¨*•.¸¸♪✧♫•*¨*•.¸¸♪

✅ 結語

《完形心理學》提醒我,世界從來不是碎片的拼圖,而是一個需要我們「重新組織」的整體。

在工作與人生中,我們都需要練習:從局部抽離,看見全局。這或許就是現代人最需要的「洞察力」。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人都能接收訊息、快速查找答案,但真正的競爭力不再是「知道什麼」,而是能夠看出「為什麼」與「會如何」。

這正是「深度洞察力」(Deep Insight)的價值所在——它是一種看穿表象、洞察本質、連結模式,進而預判未來的能力。不論你是基層執行者還是高階管理者,深度洞察力都將是你脫穎而出的關鍵能力。

那麼,什麼是深度洞察力?

深度洞察力並非僅止於理解某件事「是什麼」,而是進一步回答:

👉 為什麼會這樣?

👉 底層的驅動因子是什麼?

👉 這件事背後是否隱藏著更大的趨勢?

👉 如果這個模式持續下去,未來會發生什麼?

深度洞察力,是一種將零散的資訊、觀察與經驗整合為有意義的系統性理解的能力。

舉例來說:

👉 不是看到一個市場需求熱潮就投入,而是洞察這背後是否是短期泡沫還是結構性改變。 

👉 不是單看某個員工績效不好就下判斷,而是思考這是否與團隊文化、流程設計或激勵機制相關。

最後,深度洞察力可能如何影響你的職涯?

1. 提升你的發言份量與影響力

具備深度洞察力的人,在會議中往往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核心、提出關鍵觀點,讓他人成為你的支持者。

2. 成為組織不可或缺的關鍵人才

企業最需要的,不是機械式的執行者,而是能夠解決未知問題、判讀複雜情勢的人。洞察力,讓你成為這樣的人。

3. 加速晉升與拓展可能

主管與領導職位的本質,就是決策、影響、解難與創新。這四者都與深度洞察息息相關。

4. 職涯可轉移的「軟實力」

無論你未來轉職、創業、進入不同產業,這種「理解事物本質」的能力都能快速幫助你站穩腳步,發揮價值。

5. 建立有價值的個人品牌

在 LinkedIn、內部簡報或產業論壇中,持續發表具深度的觀點,你將逐漸被定位為「有遠見、有判斷力」的專業者。

*✩‧₊🎵•*¨*•.¸¸♪✧♫•*¨*•.¸¸♪

附錄一:三個可以將發散對話或碎念拉回主軸的強力問題

👉 「你建議怎麼做?」(或「那怎麼辦呢?」或「接下來怎麼做比較好?」)
👉 「要怎樣你才會同意?」(或「那我們如何取得共識?」或「那如何做出結論?」)
👉 「你能接受嗎?」(或「我們可以接受 xx 嗎?或「你覺得 ok 嗎?」)

神奇的是,這 3 個魔術問題,可以形成一個能量迴圈:

當你問「你能接受嗎?」,對方回答:「不能」時,你緊接著問:

「你建議怎麼做?」或「要怎樣你才會同意?」

這個能量迴圈有能力擊敗大部分的抱怨、呻吟、發散的討論、亂七八糟的爭執、本位主義、溝通僵局等,突破瓶頸,而拉回「解決方案」、「行動方案」、「下一步」、「會議結論」、「共識」等正軌上。

*✩‧₊🎵•*¨*•.¸¸♪✧♫•*¨*•.¸¸♪

附錄二:關於「學習」跟「思考」的 13 個金句:

🚀 張綺:「你學到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改變你看世界的方式。」

🚀 萬維綱 「輸入的數量,決定你能輸出的層次。」

🚀 劉潤:「學習的本質,不是填鴨,而是結構。」

🚀 羅振宇:「知識變現最快的方式,是改變你的認知結構。」

🚀 張綺:「真正屬於你的知識,是你能教給別人的那一部分。」

🚀 萬維綱: 「所謂聰明,就是用更高的抽象層次去理解問題。」

🚀 劉潤:「不是信息過載,而是篩選能力不足。」

🚀 羅振宇:「學習的本質,是構建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模型。」

🚀 張綺:「學會思考不是為了讓你成為評論家,而是讓你做更好的決定。」

🚀 萬維綱 「真正的高手不是學得多,而是建構出了能夠理解世界的認知框架。」

🚀 羅振宇:「向外索取的,是信息;向內掘掘的,才是智慧。」

🚀 張綺:「思考的目的,不是找出正確答案,而是打開可能性。」

🚀 萬維綱 「高手的心法是建立模型,然後反覆驗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lvis Lin的沙龍
132會員
411內容數
曾向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執行簡報。累積超過181場演講或訓練,主題涵蓋:履歷表/自傳/Cover Letter撰寫、面試技巧與職涯諮詢、社群行銷、減醣心得與體適能、咖啡等;著作散佈在《大人學》、《Cheers》、《商業週刊》、《104》等。也在 104, 1111, Yes123, Sofasoda 等擔任職涯顧問。
Elvis 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30
幾年前,我面臨了一個重大的職涯抉擇。 當時我在 Gogoro 已經待了 6.33 年,從門市管理到行銷與社群經營,陪伴公司從新創走到成長。但就在某個時間點,我問自己:「未來的我,要繼續待在這個熟悉的環境,還是跳到一個未知的領域?」 那段時間,我的內心就像「薛丁格的貓」——既想留下,也想離開.....
2025/09/30
幾年前,我面臨了一個重大的職涯抉擇。 當時我在 Gogoro 已經待了 6.33 年,從門市管理到行銷與社群經營,陪伴公司從新創走到成長。但就在某個時間點,我問自己:「未來的我,要繼續待在這個熟悉的環境,還是跳到一個未知的領域?」 那段時間,我的內心就像「薛丁格的貓」——既想留下,也想離開.....
2025/09/30
我會刻意設計一些「留白」時間,例如: ☆☆☆ 每週三 21:00~21:30:規劃隔年的家族旅行。 ☆☆☆ 每週一 09:00~11:30:不安排任何會議,思考下一週跟下下一週「最重要但不緊急」的三件事。 ☆☆☆ 每週五 22:00~22:30:思考孩子的升學問題。
2025/09/30
我會刻意設計一些「留白」時間,例如: ☆☆☆ 每週三 21:00~21:30:規劃隔年的家族旅行。 ☆☆☆ 每週一 09:00~11:30:不安排任何會議,思考下一週跟下下一週「最重要但不緊急」的三件事。 ☆☆☆ 每週五 22:00~22:30:思考孩子的升學問題。
2025/09/30
關於即將離職的她: ▍超級會做 PPT,很快、品質又好 ▍能力很全面,文案穩定、也會做基本排版設計,甚至會微剪片 ▍邏輯思路很清晰 ▍手腳超快 ▍很安靜、很 I、超級冷靜 ▍情緒穩定 ▍會自行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很多事情,我們都沒有做過,她甚至是第一個鑽木取火,生出熊熊火焰的人
2025/09/30
關於即將離職的她: ▍超級會做 PPT,很快、品質又好 ▍能力很全面,文案穩定、也會做基本排版設計,甚至會微剪片 ▍邏輯思路很清晰 ▍手腳超快 ▍很安靜、很 I、超級冷靜 ▍情緒穩定 ▍會自行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很多事情,我們都沒有做過,她甚至是第一個鑽木取火,生出熊熊火焰的人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過這種情況,感到無聊就滑短視頻,一感到迷茫,就去刷心靈雞湯,一感到空虛就去打遊戲,用低密度的信息讓你的空虛、迷茫迅速得到滿足,讓你放棄自我提升,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流失.....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過這種情況,感到無聊就滑短視頻,一感到迷茫,就去刷心靈雞湯,一感到空虛就去打遊戲,用低密度的信息讓你的空虛、迷茫迅速得到滿足,讓你放棄自我提升,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流失.....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Thumbnail
有些書其實不適合「重點摘錄」。很多大師的教導,就算是散文式的書寫,其實有「進程」,他知道一般人常有的認知痛點,先處理下針,Guru級的,甚至會在實體書中佈下療癒能量,雖然他一句話都沒說,也可能他不是有意去這樣做,卻幫助了人。 但現在人很忙,普遍喜歡重點式的瀏覽,網上文章隨便掃過,這樣會很可惜。
Thumbnail
有些書其實不適合「重點摘錄」。很多大師的教導,就算是散文式的書寫,其實有「進程」,他知道一般人常有的認知痛點,先處理下針,Guru級的,甚至會在實體書中佈下療癒能量,雖然他一句話都沒說,也可能他不是有意去這樣做,卻幫助了人。 但現在人很忙,普遍喜歡重點式的瀏覽,網上文章隨便掃過,這樣會很可惜。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從自己精神世界中創造出來的靈感,才是屬於自己的真知識。
Thumbnail
從自己精神世界中創造出來的靈感,才是屬於自己的真知識。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