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資訊爆炸、訊息碎片化的時代,我們很容易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狀態。最近閱讀《完形心理學》,我得到一個提醒:人的知覺與學習,其實是傾向追求「整體」而非「零散」。這樣的觀點,不僅改變了我看世界的方式,也對工作與生活帶來啟發。
📌 《完形心理學》重點
1. 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我們理解事物時,並非將零件拼湊,而是先看整體意義。
2. 圖地關係:
我們天生會區分「焦點」與「背景」,並專注在最重要的部分。謝馨慧老師在《閱讀空氣+洞察人心的溝通課|從合作、領導到影響力》這堂課的一開始,曾拋出一個觀念:
「你不需要跟每個人都溝通得很好。你只需要先知道,誰是你應該優先投入能量的人。不要錯置了你的溝通能量。」
她用「360 度溝通雷達圖」來提醒我們,與其分散能量,不如有策略地溝通。這讓我想到自己早期在管理時常陷入的迷思:每件事都要跟每個人講清楚,最後卻搞得自己筋疲力竭。如果我們沒有及時區分「焦點」與「背景」,並專注在最重要的部分,很容易陷入亂槍打鳥,或者見樹不見林的泥沼當中。
後來,我學會像畫影響力同心圓一樣,先圈出「核心溝通圈」:我的直屬團隊、跨部門的主要協作窗口、以及關鍵決策者(小老闆)。這三圈人是我投入溝通能量的 80%。其他人,則建立最基本的信任機制即可。
謝老師說得好:「溝通是選擇題,不是填滿題。」學會分辨誰值得投入,是溝通的第一智慧。
3. 完形原則:
接近性:靠近的元素被視為一組。
相似性:相似的元素自然歸類。
延續性:我們會將斷裂的線條看作連續。
閉合性:即使圖形不完整,大腦也會自動補全。
簡單性:人傾向用最簡單的方式理解複雜。
完形原則,其實可落地到我自己提倡的一個溝通觀念——「執著溝通,但不執著於溝通成效,先確認哪裡打結」,例如當我們發現某個部屬跟你溝通不良時,可以從人事時地物五維度去檢視:
▍人:這個部屬只有跟你這樣?還是跟所有人都這樣?你跟其他人也有這樣的狀況嗎?還是其他人不會?
▍事:這個部屬只有跟你互動此次專案這樣?還是運作所有專案都是這個習慣?
▍時:你有給他足夠的作業時間嗎?
▍地:你有換個地方(例如茶水間、尿尿時、抽菸時、咖啡廳)試著跟他溝通看看嗎?
▍物:你有提供足夠的資源以及 Coaching 嗎?
4. 洞察與頓悟:
真正的學習不是死記硬背,而是透過重新連結,產生新的理解。
在新創公司工作時,每天就像活在一場「產品與市場的高速實驗室」中。那是一段沒有既定 SOP,也沒有時間等你「確定」的日子。
很多時候,我們推出的新產品曲高和寡、乏人問津,必須花費大量時間,透過一次次與使用者深談,發現使用者並非對產品無感,而是對整體使用流程中的某個阻礙或者痛點感到不適,進而放棄了購買。
這件事讓我學會: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在數據中找答案,有些關鍵在人的行為與語言背後
🔍 查理·蒙格提到:「用多元思維模型來看世界,是避免愚蠢、接近真相的方式。」
洞察力,來自願意跳出單一框架、交叉觀察與驗證的勇氣。
*✩‧₊🎵•*¨*•.¸¸♪✧♫•*¨*•.¸¸♪
💡 書中金句
- 「人類知覺的本質,是追求整體的完形,而非零散的部分。」
- 「我們看見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它們在關係中的樣子。」
- 「理解,來自於看見全貌,而不是分析碎片。」
- 「真正的洞察,是當你忽然意識到,原來一切早已連結在一起。」
*✩‧₊🎵•*¨*•.¸¸♪✧♫•*¨*•.¸¸♪
✨ 我的延伸思考
在過去食品、新創與保險產業的經驗裡,我常被細節與數據淹沒,努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卻忽略了「整體脈絡」。
讀完這本書,我更清楚:
- 品牌經營--不只是行銷活動的總和,而是顧客心中「完整體驗」的感受。
- 專案管理--不能只顧任務分工,更要抓住整體願景與核心目標。
- 人生決策--若只盯著眼前的碎片問題,會被困住;退一步看全貌,才會找到更清晰的方向。
- 求職轉換--不能一昧地覺得新工作好光鮮亮麗或者薪資提高 30%,會眼盲;最好畫出新工作跟既有工作的三好三壞,才能人間清醒,做出當下最好的判斷。
*✩‧₊🎵•*¨*•.¸¸♪✧♫•*¨*•.¸¸♪
✅ 結語
《完形心理學》提醒我,世界從來不是碎片的拼圖,而是一個需要我們「重新組織」的整體。
在工作與人生中,我們都需要練習:從局部抽離,看見全局。這或許就是現代人最需要的「洞察力」。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人都能接收訊息、快速查找答案,但真正的競爭力不再是「知道什麼」,而是能夠看出「為什麼」與「會如何」。
這正是「深度洞察力」(Deep Insight)的價值所在——它是一種看穿表象、洞察本質、連結模式,進而預判未來的能力。不論你是基層執行者還是高階管理者,深度洞察力都將是你脫穎而出的關鍵能力。
那麼,什麼是深度洞察力?
深度洞察力並非僅止於理解某件事「是什麼」,而是進一步回答:
👉 為什麼會這樣?
👉 底層的驅動因子是什麼?
👉 這件事背後是否隱藏著更大的趨勢?
👉 如果這個模式持續下去,未來會發生什麼?
深度洞察力,是一種將零散的資訊、觀察與經驗整合為有意義的系統性理解的能力。
舉例來說:
👉 不是看到一個市場需求熱潮就投入,而是洞察這背後是否是短期泡沫還是結構性改變。
👉 不是單看某個員工績效不好就下判斷,而是思考這是否與團隊文化、流程設計或激勵機制相關。
最後,深度洞察力可能如何影響你的職涯?
1. 提升你的發言份量與影響力
具備深度洞察力的人,在會議中往往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核心、提出關鍵觀點,讓他人成為你的支持者。
2. 成為組織不可或缺的關鍵人才
企業最需要的,不是機械式的執行者,而是能夠解決未知問題、判讀複雜情勢的人。洞察力,讓你成為這樣的人。
3. 加速晉升與拓展可能
主管與領導職位的本質,就是決策、影響、解難與創新。這四者都與深度洞察息息相關。
4. 職涯可轉移的「軟實力」
無論你未來轉職、創業、進入不同產業,這種「理解事物本質」的能力都能快速幫助你站穩腳步,發揮價值。
5. 建立有價值的個人品牌
在 LinkedIn、內部簡報或產業論壇中,持續發表具深度的觀點,你將逐漸被定位為「有遠見、有判斷力」的專業者。
*✩‧₊🎵•*¨*•.¸¸♪✧♫•*¨*•.¸¸♪
附錄一:三個可以將發散對話或碎念拉回主軸的強力問題
👉 「你建議怎麼做?」(或「那怎麼辦呢?」或「接下來怎麼做比較好?」)
👉 「要怎樣你才會同意?」(或「那我們如何取得共識?」或「那如何做出結論?」)
👉 「你能接受嗎?」(或「我們可以接受 xx 嗎?或「你覺得 ok 嗎?」)
神奇的是,這 3 個魔術問題,可以形成一個能量迴圈:
當你問「你能接受嗎?」,對方回答:「不能」時,你緊接著問:
「你建議怎麼做?」或「要怎樣你才會同意?」
這個能量迴圈有能力擊敗大部分的抱怨、呻吟、發散的討論、亂七八糟的爭執、本位主義、溝通僵局等,突破瓶頸,而拉回「解決方案」、「行動方案」、「下一步」、「會議結論」、「共識」等正軌上。
*✩‧₊🎵•*¨*•.¸¸♪✧♫•*¨*•.¸¸♪
附錄二:關於「學習」跟「思考」的 13 個金句:
🚀 張綺:「你學到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改變你看世界的方式。」
🚀 萬維綱 「輸入的數量,決定你能輸出的層次。」
🚀 劉潤:「學習的本質,不是填鴨,而是結構。」
🚀 羅振宇:「知識變現最快的方式,是改變你的認知結構。」
🚀 張綺:「真正屬於你的知識,是你能教給別人的那一部分。」
🚀 萬維綱: 「所謂聰明,就是用更高的抽象層次去理解問題。」
🚀 劉潤:「不是信息過載,而是篩選能力不足。」
🚀 羅振宇:「學習的本質,是構建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模型。」
🚀 張綺:「學會思考不是為了讓你成為評論家,而是讓你做更好的決定。」
🚀 萬維綱 「真正的高手不是學得多,而是建構出了能夠理解世界的認知框架。」
🚀 羅振宇:「向外索取的,是信息;向內掘掘的,才是智慧。」
🚀 張綺:「思考的目的,不是找出正確答案,而是打開可能性。」
🚀 萬維綱 「高手的心法是建立模型,然後反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