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表達,安靜也有影響力》核心摘要
作者 Jessica Chen(知名溝通策略家)提出一個關鍵觀點:
「影響力不是音量,而是策略。」
這本書專為:
- 內向者
- 安靜工作者
- 不喜歡在職場搶話、強勢曝光的人
方法是透過 策略性表達(Strategic Communication),讓你以自然的方式展現影響力。
全書可歸納為三大主軸:
1. 影響力 ≠ 大聲,而是「被看見 + 被理解」
很多安靜的人其實很有實力,但因為不想搶話、不喜歡推銷自己,因此常被誤會「存在感低」、「沒有主見」。
Jessica 強調:
你需要的不是變得外向,而是更精準的曝光方式,包括:
- 用一句話說出你的重點
- 用故事結構取代資訊堆疊
- 用提問創造存在感
- 用會前準備降低表達壓力
---
2. 安靜的人:不是不會表達,而是策略錯了
書中把安靜者常見盲點拆開:
- 想講 10 分的細節,而忽略 1 分鐘的重點
- 以為「做好就好」,但職場要的是「做到並讓人知道」
- 不喜歡打斷別人 → 錯過發言時機
- 不想自我行銷 → 被迫接受別人的敘事
因此,作者提供對內向者自然、舒服的技巧:
- 「搭橋法」:先簡短重點,再延伸細節
- 「溫和切入法」:禮貌地插入討論
- 「框架開場」:讓聽眾知道你要說什麼(降低焦慮)
- 「講前先問」:透過提問開啟話語權
---
3. 影響力來自「安靜的力量」本身
作者認為內向者有三大優勢:
- 高覺察
- 深度思考
- 聆聽能力強
這些是做領導、做策略、做跨部門溝通的重要能力。
當你用對方式呈現,安靜不再是弱勢,而是稀缺能力。
---
🔥 《聰明表達,安靜也有影響力》精選「高共鳴金句」
1.「你的價值,不是音量的大小,而是訊息的精準。」
2.「安靜不是弱勢,只是需要更聰明的溝通策略。」
3.「做好很重要,但讓人知道你做好了,也同樣重要。」
4.「影響力不是搶話,而是創造被聽見的空間。」
5.「如果你不為自己說話,別人就會替你定義你。」
6.「安靜的人並非沒有存在感,而是還沒找到表達節奏。」
7.「有效的表達不是多,而是準。」
8.「職場不是演說比賽,而是理解與被理解的比賽。」
9.「用提問取代搶話,才是真正成熟的影響力。」
10.「溝通不是改變個性,而是找到最適合你的方式。」
---
💡《聰明表達,安靜也有影響力》的五大啟發
1. 內向不是劣勢,而是一種溝通風格
安靜的人通常不缺內容,只缺表達策略。
找到自己的風格,比模仿他人更重要。
---
2. 影響力要先被看見,而不是默默努力
這本書點破了許多人心中的痛:
光靠努力,不會自動換成認可。
適度讓大家知道你的貢獻,是職場生存能力。
---
3. 「開場」比內容更能決定你是否被聽見
框架清楚、訊息簡單,會讓任何安靜的人都立刻變得有力量。
例:「我想補充兩點,第一是……第二是……」(比整串資訊更容易讓人聽懂)
---
4. 會議影響力來自「提問」,不是「發言量」
一個有洞見的問題,比十分鐘的說明更能展現你的價值。
提問是安靜者最自然也最強大的武器。
---
5. 適度展示成果,是專業,而不是自我行銷
不展示,會讓你的努力消失。
安靜的人需要主動提供資訊,讓團隊知道你的進展、風險、需求。
這是一種負責任,而非炫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