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在關係裡,請讓彼此都好好是個「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關係是倆個人的「我」都真實存在的一種交流

你有這樣的矛盾嗎?
  1. 希望別人能接受你讓他們失望了;卻不允許他人令你失望⋯
  2. 覺得自己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卻受不了怎麼別人那麼讓你討厭⋯
  3. 自己想要怎麼做就怎樣做;卻排斥別人做著他想做的事⋯
  4. 自己表達時不喜歡被反駁和否定;卻忍不住的去反駁和否定別人的言論⋯
  5. 不喜歡自己說話時不被聆聽;卻時常不聆聽別人說話⋯
  6. 自己總是需要被支持、被關注;卻無法給人支持與關注⋯
如果有這些矛盾,這正顯示你的殘留幼兒性格在作用,渴望被允許、被關注、被無限包容,卻無法給予外界任何支持及關注。內心只重視自己的認為及感受,卻沒有辦法去聆聽及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決定。
很多人在關係中,正是如此。在乎自己的「需求」和「處境」,卻漠視他人的「需求」和「處境」。
而最為明顯的呈現是~很困難有同理心的能力。總難以理解他人的行為和反應,而因此常感受到受傷或憤怒。
我們在關係中,總在重演我們小時候被對待的「非人」關係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203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療癒時光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4.2K會員
211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為什麼華人的關係和家庭總是焦慮、憂慮和憤怒? 亞洲的家庭文化,通常都將家庭人口視為一種「勞力」或「生產力」,而不是獨立的生命。所以在過去的年代,當你一生下來,開始會走會跑,你就開始被使喚,要聽命行事,要跑腿。越是在家庭中地位卑微或是不賦予價值的人(通常是女性),可能很小開始就活在生存焦慮中...
◆低自尊症狀:透過外在掌聲,才能肯定自己 自尊偏低的人,因為內在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是低落的,無法自己肯定自己,以致更需要時刻外求別人的讚美與認同,才能感覺不那麼心虛和心慌....
一個成人演變成一個自戀人格者,這就不太妙了,因為自戀人格者的形成,往往來自童年曾經經歷過羞恥或自卑,所反彈出來的自戀。這樣的自戀是為了杜絕任何會產生「我不夠好」的壞感受及壞評價,所扭曲變形而來的。
  你知道「界線」的概念無所不在嗎? 界線混淆或鬆散,會影響你的生活秩序,也會影響你和環境之間的人際關係互動,是否具有尊重和平衡。 界線的議題,大到國土領域範圍,小到你的個人抽屜是否能夠分門別類。 「界線」概念混淆或模糊的人,不僅責任歸屬和所有權常常弄不清楚,物理空間的設計和收納秩序,更會凌亂不堪。
生命都由共生,未分化的混沌開始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容貌和性格。從基因的組合,到誕生出來的各種特徵特質,我們形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然而,誕生一開始,我們並未能認識這個自己,更多的時候,我們對於自己和他人的存在,是混淆一體的;對自己和別人的不同之處,是混沌不明的。
在自療的路上,我創造了不同歷程的夢境,來修復及療癒失去父親的心,還有那破碎的自我。 阿德勒說:夢裡,我們仍嘗試在解決問題。夢裡的生活目標和現實的生活目標是一致的。 佛洛依德說:夢是我們壓抑的情感,不願承認的衝動及慾望。 對榮格說:夢是顯現我們內在心靈的活動。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說,我都要說:夢....
為什麼華人的關係和家庭總是焦慮、憂慮和憤怒? 亞洲的家庭文化,通常都將家庭人口視為一種「勞力」或「生產力」,而不是獨立的生命。所以在過去的年代,當你一生下來,開始會走會跑,你就開始被使喚,要聽命行事,要跑腿。越是在家庭中地位卑微或是不賦予價值的人(通常是女性),可能很小開始就活在生存焦慮中...
◆低自尊症狀:透過外在掌聲,才能肯定自己 自尊偏低的人,因為內在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是低落的,無法自己肯定自己,以致更需要時刻外求別人的讚美與認同,才能感覺不那麼心虛和心慌....
一個成人演變成一個自戀人格者,這就不太妙了,因為自戀人格者的形成,往往來自童年曾經經歷過羞恥或自卑,所反彈出來的自戀。這樣的自戀是為了杜絕任何會產生「我不夠好」的壞感受及壞評價,所扭曲變形而來的。
  你知道「界線」的概念無所不在嗎? 界線混淆或鬆散,會影響你的生活秩序,也會影響你和環境之間的人際關係互動,是否具有尊重和平衡。 界線的議題,大到國土領域範圍,小到你的個人抽屜是否能夠分門別類。 「界線」概念混淆或模糊的人,不僅責任歸屬和所有權常常弄不清楚,物理空間的設計和收納秩序,更會凌亂不堪。
生命都由共生,未分化的混沌開始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容貌和性格。從基因的組合,到誕生出來的各種特徵特質,我們形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然而,誕生一開始,我們並未能認識這個自己,更多的時候,我們對於自己和他人的存在,是混淆一體的;對自己和別人的不同之處,是混沌不明的。
在自療的路上,我創造了不同歷程的夢境,來修復及療癒失去父親的心,還有那破碎的自我。 阿德勒說:夢裡,我們仍嘗試在解決問題。夢裡的生活目標和現實的生活目標是一致的。 佛洛依德說:夢是我們壓抑的情感,不願承認的衝動及慾望。 對榮格說:夢是顯現我們內在心靈的活動。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說,我都要說: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無法體會到自己與別人之間的感情。 我不理解自己有什麼值得別人愛的,又有什麼能給對方的。兩個人在一起就代表總有一天會分開,我相信。別人靠近我多少都有點目的性,不管是需要我成為他的朋友、我能陪他出去玩、我能和他聊天。有沒有人是真的喜歡我這個人的本性呢?老實說不知道,看不出來也不理解。所以當
Thumbnail
但現今的做自己,已被包裝成合理的肆意失禮,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情緒,自我為中心的只想著自己是否舒暢自由,做自己與自私之間的差別愈來愈模糊。人們也愈來愈疏離,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冷漠,讓人們感悟關係的分際難以掌握。你是否對於人生中的某些關係抱有遺憾?或者對於彼此該如何面對和相處存有遲疑?抑或控制不住的情
Thumbnail
總有人向你索取一份他們想要的關係。卻很少有人問過你想要的關係是什麼。 因為自己也無法具體描述,還是只要能借由任意的角色來擁有對方就已足夠。 在得知無法得到想要的關係時,以為退而求其次就能合理的保有對方的給予。 感情的世界就是這麼「個人主義」。但真的得到了卻又想要更進一步的擁有。 不自覺的就陷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人際關係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以下是一些人際關係的潛規則,包括遠離令人不舒服的關係、珍惜友誼、真誠待人等。掌握這些人際關係的潛規則,就能讓你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在社會上取得成功。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常有人問「你為什麼總是對大家都那麼好?」「為什麼不保護自己?」「那麼大愛是怎樣?」 甚至以前伴侶也會說「我沒辦法接受這麽大愛的另一半」 我從沈默到習慣苦笑著道 「對啊!為什麼呢?這麼奇怪呀~」 並感謝對方提點。 偶爾也有覺得過於善心很假的聲音,這些我則不予理會。
Thumbnail
關係裡,沒有一個人的使命是要滿足另一個人, 關係的和諧或磨擦,要回到自己之內去看見, 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定義自己,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 你是否尊重自己,信任自己,願意親近自己, 是否仁慈而不批判,彈性而不僵化, 是否誠實面對真實的自己; 關係之間,是獨立且完整的個體之間的相會, 是在價值觀不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無法體會到自己與別人之間的感情。 我不理解自己有什麼值得別人愛的,又有什麼能給對方的。兩個人在一起就代表總有一天會分開,我相信。別人靠近我多少都有點目的性,不管是需要我成為他的朋友、我能陪他出去玩、我能和他聊天。有沒有人是真的喜歡我這個人的本性呢?老實說不知道,看不出來也不理解。所以當
Thumbnail
但現今的做自己,已被包裝成合理的肆意失禮,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情緒,自我為中心的只想著自己是否舒暢自由,做自己與自私之間的差別愈來愈模糊。人們也愈來愈疏離,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冷漠,讓人們感悟關係的分際難以掌握。你是否對於人生中的某些關係抱有遺憾?或者對於彼此該如何面對和相處存有遲疑?抑或控制不住的情
Thumbnail
總有人向你索取一份他們想要的關係。卻很少有人問過你想要的關係是什麼。 因為自己也無法具體描述,還是只要能借由任意的角色來擁有對方就已足夠。 在得知無法得到想要的關係時,以為退而求其次就能合理的保有對方的給予。 感情的世界就是這麼「個人主義」。但真的得到了卻又想要更進一步的擁有。 不自覺的就陷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人際關係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以下是一些人際關係的潛規則,包括遠離令人不舒服的關係、珍惜友誼、真誠待人等。掌握這些人際關係的潛規則,就能讓你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在社會上取得成功。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常有人問「你為什麼總是對大家都那麼好?」「為什麼不保護自己?」「那麼大愛是怎樣?」 甚至以前伴侶也會說「我沒辦法接受這麽大愛的另一半」 我從沈默到習慣苦笑著道 「對啊!為什麼呢?這麼奇怪呀~」 並感謝對方提點。 偶爾也有覺得過於善心很假的聲音,這些我則不予理會。
Thumbnail
關係裡,沒有一個人的使命是要滿足另一個人, 關係的和諧或磨擦,要回到自己之內去看見, 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定義自己,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 你是否尊重自己,信任自己,願意親近自己, 是否仁慈而不批判,彈性而不僵化, 是否誠實面對真實的自己; 關係之間,是獨立且完整的個體之間的相會, 是在價值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