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斜槓創作是自我探索的第一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相信你應該有聽過自我探索,自我探索是幫助你更暸解自己,藉由暸解自己的性格、擅長的事情、個人價值觀,進而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七年級生的感觸

我本身是七年級生,不管在工作或學業上大多有個想法,覺得必須要很刻苦,付出非常多,累積很久才可以達到成果,而這些努力比較多是為了達到某種規定和他人的要求,比較少考慮到自己,所以很容易可以聽到一些身不由己的言論,當然這是我個人以及身邊同儕在共同求學、工作之下的觀點,不代表全體七年級生都是如此,我沒辦法代替這整個群體發聲。
好,所以我在求學階段和工作上,有很長一段時間很自然地只想去滿足別人的要求和期待,根本也沒想過要學習自我探索。

▎大學期間的小故事

在我的成長歷程中,也幾乎很少聽到有人在討論如何自我探索,尋找自己不同的可能性,基本上大多都是跟著既定的步調走這樣,講一個我大學期間的小故事
我記得是大四的時候,當時因為學分都休完了,專題也做的差不多了,基本上就是在等畢業,當時想找點事情做,就跟其他同學一起去修商學院的管理學,補充一下我本身是念電腦與通訊工程系,主攻通訊相關學程,現在想一想,應該把那個時間拿來做Side Project才對,總之當時在那個時間點你要不就是再補修學分,不然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準備考研究所。
我自己當時非常確定不想考研究所,原因是我對自己主修的領域沒有想要再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議題,我覺得至少要對該領域有進一步的想法,再去念這個研究所會比較有意義,當然那只是我個人的想法,有不少人單純為了那張文憑去念的,也很好,總之最後我決定不考研究所,想要早點畢業當完兵出去累積實際的工作經驗。
在當時我相信有類似想法的學生應該也是有的,只是大部分的人都再準備考試,所以某種程度來說,很多人也是被影響到的,比較少人真的會去深入地暸解為什麼要做念研究所這個決定。
其中一個同學讓我印象深刻,他原本也沒有要考研究所,然後有一天應該是他的媽媽,到他住宿的地方,然後看到其他同學要外出的時候,就順口問了一下「你們要去出去啊?要去哪裡呢?」這些同學就說「喔!我們要去補習啊,要準備考研究所了」,然後他媽媽就看著他兒子説「疑,那你怎麼沒有去補習?你不考研究所嗎?」
最後那位同學就開始了他的補習之路,準備去考研究所,至於最後有沒有考上,後續的事情我就沒有再多關注了。
類似這樣的現象其實說明了,大多數我們的選擇很容易被環境、他人所左右,別人認為你應該要做什麼,影響了我們如何做決定。

▎創作是最直接的自我探索

長期累積風險較低的斜槓創作

自我探索的方式我想應該很多,比較專業的方法論會是在職涯或生涯探索的工具與課程,那我今天則是會以創作來作為自我探索的方式,最主要是因為個人經驗,我本身就是透過創作的方式來去接觸其他領域的人事物,根據這些經驗來進一步暸解自己,雖然透過閱讀、參加講座、活動也可以,不過這些方式讓你實際執行的效果是有限的,你輸入了很多,但是卻忽略了輸出,反觀創作則是相反,你從一開始就要想辦法挖掘、找出方向,並且實踐。
大家都希望能夠追逐自己的熱情,創造自己的理想生活,在這些充滿美好願景詞彙底下,我也一樣,很憧憬那些畫面,也朝著這些目標前進,但我想跟你說,限量是殘酷的,不是啦,是現實的殘酷往往容易被我們所忽略,你還是得先想辦法生存下去,畢竟如果連基本的生存都顧不好了,在追逐熱情的路上,可能會有更多的阻力出現,雖然相較於以前戰亂的時代,現在的我們比較不容易餓死,但經濟的壓力確是實實在在影響著我們,許多人還有父母、老婆小孩要顧,壓力真的是不小。
所以相較於許多正在鼓吹離職創業的說法,我反而比較推薦藉由斜槓創作來探索自己,你並不一定要把它當成是創業,創作或是經營自媒體並不能完全跟創業劃上等號,許多人本來就對創業很陌生,創業也並沒有想像中的簡單,我這邊真正想表達的事情是,創作是一種讓你能夠先跨出一小步,做點不簡單的事情,並在保有一份正職工作的前提之下,在下班後進行一系列你在上班無法進行的嘗試。

你需要先建立廣泛的創作MindSet

那既然要創作,我們簡單聊一下創作,創作的類型相當的廣泛,不限於文字、數位影像這些創作,各種實體的體驗,像是辦活動、繪畫、陶藝、插花等等還有許多都是創作,創作很多時候可能會來自於一個抽象、甚至是不太實際的想法,而最終表現出來的形式可能受限於技術與認知,但是創作的想法他是不受限的,所以在這裡有很多很多的想像空間,是非常自由的。
我在當軟體工程師有一段時期,就把寫程式當成是一種創作,達到同樣一個目的地,我可以有很多條路可以走,並且搭配新的框架或觀念來讓日常的工作不這麼的枯燥,並將這個過程學到的新東西分享給團隊,大家一起學習成長。
所以說生活和工作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當成一種創作,差別會在於我們對這件事情有沒有熱愛,開始創作後你會更加仔細的觀察周遭發生的一切。

▎找到自己的個人價值主張

那在講回來到底要怎麼做才可以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與生活重心呢?該如何解決當前所遇到的困境呢?老實說,每天做相同的事情是想不出來的,每天重複相同的生活經驗是很難獲得新的洞察方向,以我為例子的話,當時一開始我嘗試了閱讀,並藉由閱讀成為了分享者,大多數文字類型的創作者都是這麼開始的。
透過閱讀加上自己工作與生活的經驗,再把這些東西整合再一起獲得個人的觀點,並且在一個主題框架的脈絡之下開始嘗試進行分享,這是讓我感受到有熱情的創作方式,因為我可以藉由創作的過程跟自己的內在想法碰撞,也有遇到那種碰撞不出想法覺得滿痛苦的時候,其實人是需要痛苦的,只有熱情和歡樂的事情也無法生存下去,有痛苦才會想要進一步突破他,突破之後獲得成就感,兩相平衡讓我們可以持續的前進。
當我準備要開始一個創作時,會需要問自己許多問題,為什麼想分享這個主題?這個主題對我來說為何很重要?我從這個主題當中獲得了什麼?我想藉由這個主題傳遞給其他人什麼樣的理念價值?
所以可以從這些過程當中,同步釐清屬於我的個人價值主張,這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少了這一層面的東西,就比較難驅動我持續對這個議題發聲,我至少可以慢慢知道自己重視以及不重視的東西有哪些,反覆這個流程會越來越認識自己。
▸ 本文同步收錄在PODCAST節目「Neil生活療癒力」,在這集當中也進一步的傳遞「從重新看待自己日常經常會做的那些事,在這些事情中找到樂趣,為自己的生活注入生命力」以及「我在傳統職場以及透過創作遇見的那些人、事、物給我的啟發」歡迎點擊下方前往收聽。

▎開始創作的兩個方式

任何形式都可以,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該如何開始,我推薦兩個立刻可以做的事情

❶ 閱讀並說出你的看法

只有閱讀是不夠的,你要嘗試輸出,藉由説出來或寫出來的過程能夠讓創作成為自我探索的第一步。

❷ 在一天的任一時段寫日記

試著開始記錄你觀察到的事情,從生活與工作中那些原本你覺得不重要的一切事物中開始,創作之前要先學著觀察,從觀察外在世界發生的事情,到觀察你的內在,當開始這麼練習之後,你會發現原來自己有很長的時間都處在自動駕駛狀態,而現在你就好像終於離開了駕駛座,下車看看一直以來都在你身邊卻被忽略的東西。
除了日記你也可以嘗試晨間隨筆,關於晨間隨筆我在IG曾經分享過這個方法,有興趣可以去找找看。
以上分享了創作與自我探索的關係,以及簡單開始的方式,相信當你開始嘗試之後,可以從中一步步獲得很多很多的感觸。

☕️ 在以下幾個地方找到我
🙋🏻‍♂️ 提問&合作歡迎寫信到 neil@neilhabit.com 與我聯繫
avatar-img
63會員
46內容數
「習慣養成是一種生活化的修行方式」,你會在任何時刻突然想要做出一些改變,追求成長的自我認同感是你我都需要的。 這一切都需要累積,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習慣存摺,現在你的存摺裡是負債還是有穩固的現金流呢?跟著此專欄,我希望能與你一起讓習慣存摺由虧轉盈,或者放大利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習慣存摺 的其他內容
習慣迴圈的概念我是在鬆綁你的焦慮習慣這一本書中看到的,用習慣迴圈可以簡單地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想擺脫的成癮或焦慮習慣的情形。
或許現在你處於積極的狀態,想方設法地解決當前的問題,又或許現在的你處於消極的狀態,什麼事情都不想管,不管是哪一種狀態,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擔憂與焦慮。今天就想要來聊聊覺察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會需要練習覺察、以及如何練習覺察。
時間管理 | 為了成為高效工作者取得理想成就,一定會關注時間管理的議題,期待能找到如何有高效的利用時間,在人生當中取得理想的成就,獲得成功。
你有想過自己大概從什麼時候開始,感覺都沒有在休息的、並開始捨棄了休閒嗜好甚至以忙碌為傲? 我想先用自己積極接觸自我成長的簡短小故事,讓你回想一下目前是不是也有遇到類似的處境,最後我再來跟你分享,到底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休息對於自己的意義。
NFT!?貴得嚇死人的圖! 這應該是專屬於有錢人的新遊戲吧! 社群掀起一股範圍極大的龐氏騙局與割韭菜行為!? 社群共識的新型態!?
習慣迴圈的概念我是在鬆綁你的焦慮習慣這一本書中看到的,用習慣迴圈可以簡單地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想擺脫的成癮或焦慮習慣的情形。
或許現在你處於積極的狀態,想方設法地解決當前的問題,又或許現在的你處於消極的狀態,什麼事情都不想管,不管是哪一種狀態,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擔憂與焦慮。今天就想要來聊聊覺察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會需要練習覺察、以及如何練習覺察。
時間管理 | 為了成為高效工作者取得理想成就,一定會關注時間管理的議題,期待能找到如何有高效的利用時間,在人生當中取得理想的成就,獲得成功。
你有想過自己大概從什麼時候開始,感覺都沒有在休息的、並開始捨棄了休閒嗜好甚至以忙碌為傲? 我想先用自己積極接觸自我成長的簡短小故事,讓你回想一下目前是不是也有遇到類似的處境,最後我再來跟你分享,到底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休息對於自己的意義。
NFT!?貴得嚇死人的圖! 這應該是專屬於有錢人的新遊戲吧! 社群掀起一股範圍極大的龐氏騙局與割韭菜行為!? 社群共識的新型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當了記者、新聞主管、廣播主持人,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文字、口說、表達能力都有一定的水準,雖然常常會興起寫部落格的想法,但都是註冊後 貼個幾篇文章,然後就不了了之 如果連我職涯一開始當記者,後來當過上市公司的公關、行銷、企業高階主管,都不知道該分享什麼給別人,我相信有更多人也會覺得「我要寫什麼?」
Thumbnail
暑假剛過一半,自主學習準備工作也可以提早開跑囉!本文提供構思主題、蒐集資料、計畫擬定三個步驟,讓你在暑假期間就為下個學期自主學習的做好準備。
Thumbnail
你所相信的意義,很可能只是在強化別人的信念,畢竟你可是他的隱藏財源。
Thumbnail
國中時期,是自我探索的重要啟蒙,此階段的生涯探索大致上可以分為3個重點: 現階段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很正常、探索需要時間的累積、找到讓自己全心投入的事
我想我找到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了。 我大學讀的是數位多媒體設計動畫組,原本以為進入夢寐以求的科系,到了大四才發現我根本不想從事動畫製作相關工作,我喜歡設計故事、角色、畫插畫,但我不喜歡用軟體將動畫製作出來的複雜過程(建模、rigging、剪輯、配音效等等的),也不太喜歡花很多的時間在團隊合作,我
Thumbnail
從小到大走著最多人走的路,從幼稚園到大學,若有人中途離開了,反而會浮現「怎麼不繼續走了?」的疑問。 走著走著,走到了大學畢業的中繼點,有人說,想去走走看國外的路,說著他們的語言,感受他們的文化;有人說,想往那高山走走,攻讀有興趣的專業,或是更專精於自己的領域,而有些人停下了腳步,猝不及防地
Thumbnail
人。 過去,迷茫、無動力;現在,體認自我、尋找方向;未來,勇敢追尋自我的一段有關走出迷夢迎向希望的過程。 我們或曾因種種因素,找不到方向、感到自我與此世界的不同步感,甚至害怕與懷疑自己。不過,其實改變並沒有那麼困難,一旦決心,就已經踏上了這條路。
Thumbnail
當代社會人們常迷失自我,忘記真正想追求的是什麼。本文探討工程師職涯教練Yi姐從工程師到創業路上的心路歷程和從認識自己的不喜歡開始,學習如何運用敏捷迭代的策略尋找人生的北極星目標。同時探討了人脈經營、敏捷迭代尋找方向、適應新變化和思考人生的觀點。最後提倡尋找能持續投入且符合個人價值的工作才是最關鍵的。
Thumbnail
除了研究所考試失利,為什麼我選擇加入新創? 我所觀察到業界(新創)和學界(考古)工作的差異是什麼? 如何透過兩點評估,了解自己適合待在學界或是進入業界工作呢?
Thumbnail
我認為能在一開始就承認:「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遠勝過於:「我以為自己適合做什麼」。 如果有了解我的轉職故事的話,會知道在我在大學畢業以前,非常篤定自己「很適合走語言」這條路,這讓我在遇到機會時出現一個很不可取的思維:「反正我都要走語言相關的路,我幹嘛還要花時間去嘗試毫不相關的事?」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當了記者、新聞主管、廣播主持人,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文字、口說、表達能力都有一定的水準,雖然常常會興起寫部落格的想法,但都是註冊後 貼個幾篇文章,然後就不了了之 如果連我職涯一開始當記者,後來當過上市公司的公關、行銷、企業高階主管,都不知道該分享什麼給別人,我相信有更多人也會覺得「我要寫什麼?」
Thumbnail
暑假剛過一半,自主學習準備工作也可以提早開跑囉!本文提供構思主題、蒐集資料、計畫擬定三個步驟,讓你在暑假期間就為下個學期自主學習的做好準備。
Thumbnail
你所相信的意義,很可能只是在強化別人的信念,畢竟你可是他的隱藏財源。
Thumbnail
國中時期,是自我探索的重要啟蒙,此階段的生涯探索大致上可以分為3個重點: 現階段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很正常、探索需要時間的累積、找到讓自己全心投入的事
我想我找到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了。 我大學讀的是數位多媒體設計動畫組,原本以為進入夢寐以求的科系,到了大四才發現我根本不想從事動畫製作相關工作,我喜歡設計故事、角色、畫插畫,但我不喜歡用軟體將動畫製作出來的複雜過程(建模、rigging、剪輯、配音效等等的),也不太喜歡花很多的時間在團隊合作,我
Thumbnail
從小到大走著最多人走的路,從幼稚園到大學,若有人中途離開了,反而會浮現「怎麼不繼續走了?」的疑問。 走著走著,走到了大學畢業的中繼點,有人說,想去走走看國外的路,說著他們的語言,感受他們的文化;有人說,想往那高山走走,攻讀有興趣的專業,或是更專精於自己的領域,而有些人停下了腳步,猝不及防地
Thumbnail
人。 過去,迷茫、無動力;現在,體認自我、尋找方向;未來,勇敢追尋自我的一段有關走出迷夢迎向希望的過程。 我們或曾因種種因素,找不到方向、感到自我與此世界的不同步感,甚至害怕與懷疑自己。不過,其實改變並沒有那麼困難,一旦決心,就已經踏上了這條路。
Thumbnail
當代社會人們常迷失自我,忘記真正想追求的是什麼。本文探討工程師職涯教練Yi姐從工程師到創業路上的心路歷程和從認識自己的不喜歡開始,學習如何運用敏捷迭代的策略尋找人生的北極星目標。同時探討了人脈經營、敏捷迭代尋找方向、適應新變化和思考人生的觀點。最後提倡尋找能持續投入且符合個人價值的工作才是最關鍵的。
Thumbnail
除了研究所考試失利,為什麼我選擇加入新創? 我所觀察到業界(新創)和學界(考古)工作的差異是什麼? 如何透過兩點評估,了解自己適合待在學界或是進入業界工作呢?
Thumbnail
我認為能在一開始就承認:「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遠勝過於:「我以為自己適合做什麼」。 如果有了解我的轉職故事的話,會知道在我在大學畢業以前,非常篤定自己「很適合走語言」這條路,這讓我在遇到機會時出現一個很不可取的思維:「反正我都要走語言相關的路,我幹嘛還要花時間去嘗試毫不相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