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改進 文/黃莉莉園長

          如果父母只對孩子有成就或表現才表示認同(比如更好的成績、在家中能保持整潔...),有些孩子會因而下結論,認為除非自己近乎完美,否則就是不夠好。比如孩子在學業成績有困難,如果父母不能注意到孩子求改進的努力,他就不會想要學習更多,甚至在面對困境時就會顯得害怕、焦慮、與恐懼做錯。鼓勵含有理性的期望(一次一個步驟),我們要接受孩子正在努力的,不論失敗或成功。

          這個正在努力的,包含著做錯事時的承擔與改進,只要願意接納自己所犯的錯,其實也就是一種為了內在的平衡而努力的一種狀態。而這是一種對自己的看見。

    許多父母相信他們稱讚孩子是在鼓勵孩子-他們沒有認清稱讚可以是鼓勵,但不等於『鼓勵』。乍看之下,稱讚和鼓勵是在相同的過程中產生的,這是因為稱讚和鼓勵兩者都著在積極的行為。要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便要考慮稱讚和鼓勵的目的和效果。

          稱讚是獎勵的一種,是以競爭為基礎,獲勝者才得到,是有『最好』的意思。事實上,父母稱讚時的心態是:如果你做我認為好的事,你將會從我這裡得到承諾和重視(有價值)作為獎勵-稱讚是想用外在的獎勵來激勵孩子。就像我們希望孩子自己收拾書包,做完之後我們會給孩子稱讚,它是建立在孩子會從父母中得到的一種獲得的概念。

           另一方面,鼓勵是對努力和改進而言的,不管這努力和改進多麼微小都可以加以鼓勵。鼓勵孩子的父母,對孩子和別人比較起來如何沒有興趣;相反的,他們關心孩子接納自己,並建立面對困難事務的勇氣。鼓勵,其目標在幫助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和可尊敬的,因此,是想由內在的方式來激勵孩子。

    同時,鼓勵不像稱讚,鼓勵是在孩子表現低落時也給予,孩子在犯錯時接納與承擔也值得鼓勵,在犯錯時事件的本身已經不是重點,重點在於目的與結果所帶來的體會與理解。甚至父母在孩子面對失敗時,父母仍是可以多加鼓勵的。除非父母面對孩子的挫折與沮喪加進了自己的情緒與解讀,像是感覺挫敗,也覺得難過、受傷,進而將這樣的信念傳導給孩子,變成互相為了事件而陷入負面的焦點中,否則孩子是能夠透過引導而有著特別不一樣的眼光接納自己所犯的錯,孩子也將不再把眼光停留在事件的本身。

    稱讚有時會像懲罰一樣,是一種社會控制的方法。過度相信稱讚有時也容易遭到挫折,孩子會相信最好依別人的意見行事。有這種信念而從眾的孩子,通常會成功的獲得稱讚,並可能繼續為了獲得稱讚而有表現,而做反應,但是孩子的努力方向會指向接受稱讚而不是合作,這樣的孩子一旦沒有受到稱讚時,便會停止合作。

    在阿德勒心理學提到,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孩子覺得自己滿好的,學習自己做判斷。『我雖然做錯事,但沒關係我會改進』『我雖然沒有完成,但我有努力喔!』這樣的孩子願意接受安撫,也會在未來有能力安撫自己,不會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中。依賴稱讚有時會產生相反的結果:依賴的孩子會相信「只有讓別人愉快時,我才有價值」。

    孩子依著父母的信念而變成他後來的樣子。當父母覺得委屈,在孩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