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2|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閱讀心得 l【書名】: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在街頭抗議群眾的扭曲臉龐,張張令人惶惶不安;它絕不僅是傳達新聞畫面而已,每張臉、每一聲吶喊,每一個手勢下,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也許衝突的雙方有機會化干戈為玉帛,再重新連結。如今世界充滿著「我們VS他們」二元化思維模式,有時侯觀念是我們自己在自身立場上緩慢養成的,本書闡述的非暴力溝通,想要用愛的語言,減少了迷漫於空氣中四散的攻擊分子。
*********************
書名: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作者:Marshall B. Bosenberg, PhD
年版:光啟文化  2009.9 / 2021.2
*******************
當我們面對別人的判斷及批評時,大部份是不是都急著為自己辯護,或者畏畏縮縮的,要不開始攻擊對方。Bosenberg博士建議不要急著分析或回應,我們要深度的傾聽,專心地釐清眼前所觀察到的事實,也許要換位思考,以及自身的感受與需要時,自然就會流露出內心的善意,目的能達到對他人的尊重、關心與同理。

*凡事真心的付出(Giving From the Heart)

人應該有惻隱之心,但到底是哪些因素讓我們悖離了慈悲的天性呢?原因「溝通」方式佔了很重要的比例。作者稱之「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說話表達與聆聽的技巧非常重要

非暴力溝通的過程

第一步:【觀察】哪些具體行動影響了我們的福祉?
我們要觀察當下發生了什麼情況呢?別人說了什麼話?不帶著判斷或評論。
第二步:陳述著我們對這些行動有何【感受】呢?是否因此而傷心不已。還是害怕、欣喜、有趣或懊惱呢?
第三步:是哪些【需要】、價值觀和渴望等原因,使我們產生這些感受?誠實地表達自己所處的狀態。
第四步:我們想請求對方採取哪些【具體行動】來增進我們的生活。
《舉例》:
一位母親對正值青春期兒子說話時。
第一步「觀察」:「菲力思,我看到茶几下有兩團髒襪子,電機旁又有三團。
第二步「感受」:「我實在很生氣」
第三步:「需要」:「因為我希望我們共享的空間能夠更整潔一些」
第四步:「行動」:「你可不可以把你自己的襪子放在洗衣機中嗎?」
我們在溝通時,不止是口語技巧而已,我們的肢體語言也扮演非常重要的溝通訊息,包括專注的眼神、臉部表情、肢體動作、聲調等等。以上僅是為了示範,簡化後的短文字,真正過程不應拘泥於僵固式流程,視情境靈活運用。本書提到要十三周的練習才能駕輕就熟。
書中提到為什麼溝通不良?有一些阻礙溝通的現象,啟於「道德判斷」,例如「偏見」「貶損」「指責」等等。其他還有「比較」、或者「推缷責任」。
建議在發表言論前,以「觀察」取代「評論」。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觀察而不評論,是人類智慧最高的形式」。舉一個例子:
1.「曹滴掉使事總是拖拖拉拉的」~這是評論。
2.「曹滴掉總是等到考試前一晚才開始看書」~這是觀察。
在溝通中,我們要了解對方真意;同時,我們要讓對方了解我們。要了解彼此,就是要彼此「感受」,而感受的核心就是「同理心」。也許我們東方人比較含蓄,喜歡點到為止,或者慣於壓抑自己需求,反過來期待對方能夠穿透我們的心坎,就這樣才容易產生誤解,更糟糕的內心怨懟,或者習慣背後說閒話等等。所以,這本書強力建議大家在傳遞請求對方具體行動時,要採取正面描述,清楚說明而非模擬兩可之暗喻。
開誠佈公,何其難? 甘地說:「要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想要取得別人的信賴之前,要先信賴自己,要信賴自己前,要先愛自己,愛自己才敢自信地秀出自己的獨特,放下冑甲,坦誠自己的不完美。善待自已,別人才會善待你。
不要誤會了,非暴力溝通不是不能表達怒氣!相反的,要充分表達怒氣。但要表達怒氣可不是隨便生氣,它也是要傳達正向有效訊息。首先,靜下來,做著深呼吸,不要責怪或懲罰對方。要辨識自己生氣的理由,與自己的需要連結,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未滿足的需要,中間試著同理對方,以便對方能夠在我們要表達生氣時,能夠傾聽我們的想法。

*當有衝突時,要如何調解呢?

首先確認化解衝突並不是要逼對方讓步或屆服,它也是有技巧與步驟的。首先,要表達自己的需要。接下來也要對方清楚表達他的需要。第三步是確定雙方都很清楚彼此的需要。第四步是要同理對方,以及請對方也能同理我們。第五步,找出雙方同意化解衝突的解決方案。(PS:我補充我的其他看法,萬一雙方仍保持歧見,以及有價值型態的差異時,也可以找第三方仲裁方協助,或者採取不直接碰面方式的迂迴方式(例如錄音表達),或者最終也可以採取類似民主投票之多數決之結果定之)
多年來,你我可能讀了很多談溝通技巧的書籍,但是我們依舊尋尋覓覓地找尋溝通的聖杯。溝通的原理或許不難,難在於「當下時的意識,自我立場,情緒亢奮,接著快口快語,引導著表達的口語與
肢體呈現」。我常常在想,為什麼人類需要學習,需要不斷地提醒,禮儀教導、家庭教育、團體約束、法規規範等等,這些過程就是約束著我們這群仍有野性的人猿(如《反智》這本書原文是「不理性的猿」(The Irrational Ape)提到人類的諸多缺陷),人類心中好像有個天秤~一端是「和平天使」,另一端是「好勝戰士」,不斷地糾葛中。在生活上,面對衝突時,我們心心念念都是「自我」,想要抓取好像「屬於我的事物」,於是容易產生攻擊行為。人人若皆如此,你我之間就紛爭不斷,怨恨不平。
最後,提到以非暴力溝通表達贊賞與感激。愈懂得感恩,就愈不會為怨恨、憂鬱和絕望所苦。感恩是萬靈丹,會逐漸融化自我的硬殼,讓我們變得寬厚仁慈。(哲學家,山姆‧基恩(Sam Keen))
宗教或禪修,或許是內化自我的最高圭臬。以我為例,我常在腦海裡浮現「縮小自己,放大別人」,以及「口吐蘭花」的教條,不斷地提醒自己要放下執念,少批判、多體恤。我親身體會到運用於日常生活中,收獲還真的蠻多的。

附記~ 這本書有一首詩,我覺得很美,跟大家分享:

「面具」
她那隻纖細的手裡總是拿著一個面具。
它發著白光,遮住她的臉兒。
她的手腕輕輕地握住那面具,
把她的臉兒遮的很好。
但那掂著面具的指尖,
是否偶爾曾經微微顫動?
年復一年,我雖好奇,
卻不敢動問。
後來我無意中看到了面具後的光景,
這才發現,
她根本沒有臉。
她已經成為一隻優雅地拿著面具的手。
~佚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