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是社會的中堅份子,規律的朝九晚六,或是永無止盡的責任制;在上班承接著公司的交辦任務,同儕間的互助與競爭,回家之後還要面對家庭關係或斜槓生活的經營,種種因素讓上班族就像壓力鍋一樣,制式的生活也帶來焦慮與忙碌,種種原因讓這樣的情形無時無刻充滿焦慮。
上班族的每一天,將時間與注意力花在處理人事物的紛擾,龐大的資訊量有時甚至忘了自己是上班還是下班,眼睛睜開到底身在何處;
打開手機或電腦,處理的事早已分不清是公事還是私事,好像只有離3C離得遠遠的,才有一絲喘息的空間。
面對著龐大的資訊與人際關係,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壓力,需要找到一個讓自己平靜的方式,從中找回生活的平衡。而這個平衡有一個關鍵:「如果我們希望有效率的完成某項活動,就應該採取數位方式;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活動是有意義的,就要採取類比方式」。
上面的這個關鍵,可以透過以下三個方式來進行:
這裡的寫作寫作指的範圍很廣,你可以寫信或寫卡片給朋友,也可以寫日記,或是想想自己3-6個月的規劃。
透過手寫的方式,讓思考與書寫同頻,並且幫助自己放慢速度。沒有這麼焦急的狀態下,能夠更清楚知道腦袋與身體的需求,透過手寫的過程,緩慢的速度你會更慎重地看待自己手寫的內容,也更謹慎看待自己的行動。
這裡的實體書籍包含報章雜誌與紙本書。你可以在看的同時同步在邊緣空白處寫筆記,而且能隨意翻頁,更方便將散落在不同頁的想法連結起來。翻頁的動作讓你手腦並用,而不至於有一方超速。
閱讀實體書籍減少數位資訊的干擾,避免看了一個篇章因為不懂跑去查資料而打斷閱讀過程,正如同求學時期的英文閱讀測驗一樣,文章裡的英文單字可能我們不懂,卻能因為上下文的前後連貫而猜出真正的意思,就是這個道理。
自古以來,我們身體的構造設計就是為了要活動。
我們必須活動筋骨,才能讓內心保持平靜(躲避威脅找到安全之處),如果你發現自己在辦公室裡坐太久而感到坐立難安,這就表示你的身體需要活動筋骨。
人類經過長期演化,每天需要步行8到14.5公里,但現在我們每天大約走5000步,換算下來只有4公里;而更多時候,我們也可以嘗試不同的運動,例如做瑜伽、游泳、打羽毛球⋯等等。盡可能讓自己動起來,而不是就只是坐在那邊。
運動提高多巴胺與血清素這些身體的快樂因子分泌,能讓你平靜的看待工作、家庭、生活...等等挑戰,更能減少無力的軟癱感。
上述的這些方式幫助我們消化多餘的壓力與焦慮,在過勞門檻之間創造更多空間。這些活動不會過度刺激腦部,同時也會釋放其他神經傳導物質,彼此達成平衡,而讓我們感到快樂、有連結感、甚至覺得舒適自在。提高類比世界的參與,降低或減少數位世界的探索,你會發現原來自我對話,也可以如此簡單。
#2023日更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