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有一名葉姓女學生因與班上何姓同學有嫌隙,竟與其同夥對何姓同學下毒,而且連下三次。東窗事發後,整個處理方式仍走過去承襲的鋸箭法路線—校安、輔導(註1)、記過、轉學(註2)。
問題是,這些做法能導正葉生一群人的偏差心態和行為嗎?以下是我的分析。
一、葉生一群人極可能是班上的邊緣人,也就是不受重視的人。這一點從其群組的取名「垃圾豬豬群」即可看出。以目前的社會價值觀,「垃圾」給人的普遍觀感是廢棄物,而「豬」在社會上多用在貶義的區塊(註3),也就是說,這群學生可能是「同病相憐」、「氣味相投」而成為一個小團體。
二、明明何生鉛筆盒被推落不是什麼大事,問題是,何生在班上極可能是葉生的反面:品學兼優,是老師心中的乖小孩。所以,真正導致葉生傷害何生的原因,不是鉛筆盒事件,而是長期以來的自卑和嫉妒。
三、在那個四人群組中,明顯葉生在群組中佔領導角色,屬於權力較大的一方。因此,他可以左右整個群組的風向。由於群組中的其他人可能也是自尊心低落且權力弱勢者,因此,在葉生主導及同儕壓力的狀況下,要不要下毒、該怎麼下毒,都會由葉生帶風向。
四、這四名學生的家庭功能應該也不強,如果家庭功能夠強,應該會發現孩子的交友出問題,而不是放任事情鬧大。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發現,此事件的發生是由諸多因素匯集而成,只要打斷其中一個環節,如:有人主張此事是犯法的,不能做;大人善用技巧,讓此四人有良善的情感歸宿,不成群結黨…等,就可以預防此類事件發生。
那麼,教育部與此事又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有。
教育部主管全國教育政策,但據本人觀察,教育部長期以來都用鋸箭法處理教育議題(如:事後通報),或將教育問題丟給第一線教育人員,並未制定出能從根解決社會風氣日益敗壞的教育政策。就是因為教育部的無能,才會累死第一線的教育人員。
本人在此呼籲教育部,拿出教育專業,制定出真正對孩子有利的教育政策。讓孩子在安全、沒有恐懼的教育環境中學習,是教育部的責任。
註1:中國時報「國二女生好毒 硼砂注入同學水壺」
註2:蘋果即時「驚悚對話曝光!女國中生遭女同學下毒暴瘦8公斤 『可去參加喪禮』 」
註3:中時新聞網「機車停紅線罵警『你是豬嗎』 遭開罰1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