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雜記|《原子習慣》✕《原子時間》

其實把兩本書一起紀錄,並不是因為內容,而是因為台灣出版社在前者銷售大紅後,將後者取了相似的書名,讓我和伴侶混淆了到底買了哪本書。

原子時間》一書,韓文書名意思比較像:早晨因晚間的例行習慣而改變的力量(아침이 달라지는 저녁 루틴의 힘,The Power of the Evening Routine that Changes the Morning),難怪台灣要把它命名一個比較好記憶的書名。

(左)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方智出版(2019);(右)原子時間:奇蹟的晚間4小時,改變人生、收入翻倍,社畜獸醫的時間管理實證,寫樂文化出版(2021)

由於先看了後者《原子時間》,才回頭找了《原子習慣》來看,因此感覺像是先看了別人的實際應證,再回頭看理論、緣由的感覺,但兩本書都對自我檢視很有幫助。

原子時間》正如同書名著重於下班後的時間管理,讓人們對自我的時間意識可以有更有系統的方法來檢視。而《原子習慣》則是更大範圍的點出自身習慣養成的原因和目的,並可以好好意識自己的習慣是否可以帶你前往到你想要的目標,是本回歸內心重新思考初衷和未來定位的指南。

*用《原子習慣》重新建立認知行為,來建立習慣

正如同副標「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作者以一個飛機航行角度的例子為例,我覺得很有感悟。

「如果飛行員從洛杉磯國際機場起飛時,將飛機的航向往南調三・五度,飛機就不會抵達紐約,而會降落在華盛頓特區。如此細微的改變——機首偏移幾呎——在起飛時幾乎難以察覺,但經過橫越整個每個的距離放大之後,最終的降落地卻差了好幾百哩。

同樣地,日常習慣的微小改變也能將你的人生引導到非常不同的目的地。

書中提出「習慣的四階段模型」來說明習慣建立需要經歷的四階段:
(1)提示、(2)渴望、(3)回應、(4)獎賞
再配合上從中演化而來的「行為改變四法則」(將以上反轉)。

我覺得將習慣分類進心理學是件很有趣的事,因為他應用的範圍太廣,但分類上我們會認為它應該獨立討論,然而不論生活、工作、學習等等階段,我們都很需要建立「自己的準則」,而說書中點出一個重點:真正的行為改變是身分認同的轉變。

重點是,「決定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例如運動不是為了減肥多少,而是為了成為健康的人;是因為你想成為那樣體態的人,所以你才運動,這樣的動力,比起說要減10kg,然後達成後又容許鬆懈不一樣,因為它提供了「維持」的動力。

也給了「接續」的進步機會,因為你持續想要成為健康體態的人,所以你會給自己更多、更長遠的目標,去達成「想要成為的〇〇」的面貌。

在認知到這個目標後,就可以明確的設立事項,作者提醒他的觀察:「最有自制力的,通常是最少用到自制力的人。

「『自律者』只是擅長建構生活,好讓自己不需要展現超凡的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換言之,他們不常讓自己處於充滿誘惑的情境。

所以環境、相處的人、與誘惑事物的關係都可以好好檢視和安排,也可以幫自己設定一些反射行為。例如我調整了超慢跑時候看Netflix,然後時間到後就接續下一個伸展運動,也給自己停下誘惑的機會。目前調整下來心情會愉悅許多,也會讓自己不要這麼緊繃。

並且營造環境的氣氛也很重要,或給自己轉換地點,所以我現在正在將自己過去全都坐在同樣工作位置處理的事情分類,給空間記憶新習慣的機會。

又或者是一起進行的人,如果身邊的人都對運動或健康在乎的時候,自然而然也會想一下是不是也可以來做這件事,排斥的心態會變小。因為有在養成這樣的習慣,分享給母親過,上次回家感覺好像有鬆動的機會,因此便先幫忙下載了節拍器,這樣她看劇時想動動時也可以試試。

在這樣練習的途中,有一天因為空餘時間比較多,跑了早晚兩趟,覺得好像更神清氣爽,隔天想說那乾脆單次加倍跑完吧,結果那天就不太舒服。也算是深刻的體悟,真的不能貪心,習慣的養成不宜成為負擔,每天都有一點、一點累積才是重要的。那之後我就恢復常態,如果真有當天飲食比較負擔、體力情況比較需要抒發時,再增加趟數,而非硬改強度。

正如同書中引用社會改革家雅各・里斯說的話:「把石頭劈成兩半的並不是最後那一下,而是先前的每一次敲擊。」正是因為持續的維持敲打的行為,才有最後的成果,意識到自己的急躁而緩下,就不會懼怕「失望之谷」,而可以樂觀的相信複利的成果,會使我們更接近想要的目標。

窮不是擁有的少,而是想要的多。

我覺得更謹惕的是心靈的不滿足,並認知滿足=喜歡-想要,一旦不滿足,我們就會容易只在乎問題,勝過於直接採取解決的辦法。因此若我們控制了我們的想要,就容易滿足,也因此快樂。

這也是影響實踐的最大關鍵,因為這個世代(或者我們可以說即使不同世代的自古以來)的大多煩惱,不外乎:

(1)錢、(2)成就感、(3)愛(自己、婚姻或戀愛)

錢其實也可以說是時間,善用時間安排,用副業或增進自己能力的事來提升,就可以有所轉換,因為時間被有效轉化,成就感就會產生,而一個有成就感的人的自我認同相對比較高,怎麼樣都會比沒有的人來得耀眼,這樣的人必定會在愛這件事上找到答案,即使不往外追求,我相信也會更愛自己一點

*《原子時間》的時間最大化

而我想利用習慣行為建構的目的,就是為了實踐。《原子時間》就像是為了實踐這件事的示範。

韓國作者柳韓彬是獸醫醫生,但興趣是表演,曾想過是否要轉換跑道,但其實人生常常拆開來看都有想要的部分時,同時也很喜歡動物的她,為什麼一定要為一件事取代另一件的交換呢?因此選擇了「下班後做什麼?」,重新安排自己的時間。

財務自由之前,必然要先創造時間自由!

其實我在先後看這兩本書後,覺得很重要的是,如何讓它們相乘大於2。當然直接照著人家的做,不用思考看似很簡單,但不一定適合,也尚未找到認同,大概怎樣都會進行不下去。

看完這兩本書,我最重要的認知,是社交軟體每次不要用到10分鐘以上。我們這個世代太多需要藉此看到外在世界了,因為手機成為複合功能強大的設備,所以理所當然的容易陷入誘惑。但我們得自己設定「打斷」,不然大概只會深陷其中,看到的都是別人的東西,自己的東西也會帶著別人的影子,或者容易陷入比較。但那些好像也不能幹嘛,當然娛樂是很重要的事情,但過多的娛樂就會麻痺,這根本像是過去工業時代後,為了安撫勞工階級的做法沒兩樣,因為很累了所以滑一下還好吧,一個小時過去了。

所以原本這個小時可以做什麼呢?

回到《原子習慣》的提問:「想成為怎樣的人」,所以可以做些什麼事,這樣一想,好像可以從中給自己一點前進的力量,不是拖到最後才不甘願的進行,體會一次這樣的經驗後,慢慢就會習慣於這個行為,這樣之下,給自己10分鐘放鬆就變得很愉快,也藉此看看別人在幹嘛、聯繫關係,然後回頭可以繼續自己要進行的事。

作者很清楚地將自己時間管理的方法分享在書中,也給了一些小tips。我自己很喜歡作者的「時間軸記事表 daily planner」(連結內表4),就像《原子習慣》裡說的「就算你不是喜歡記錄自身行為的那種人,我想,光幾週的測量也能為你帶來深刻的理解。畢竟,看看自己到底如何花用時間,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我實踐了表單20天下來,比起什麼量化的改變,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心態的轉換。

因為想做、因為喜歡,所以去做,其實是很強大的力量,
我們不用全世界來幫助,也會自己幫助自己。


如同書中引用拉斯金所說的「我們不是虛度一天又一天,是用所擁有的去填滿。」我想每個人都希望填滿的是一切美好的事物,而這點可以從今天的一小步開始。

2023.09.09 記

2023.08.20 閱 《原子時間》
2023.08.27 閱 《原子習慣》

《原子習慣》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James Clear
出版社:方智出版
出版年:2019
ISBN:9789861755267
頁數:304

閱讀平台:台北市圖書館 台北好讀電子書庫 (也可以換至其他市圖,登入後可以直接閱讀,不一定要借閱)

×

《原子時間》
作者:柳韓彬 Ryu Hanbin
出版社:寫樂文化
出版年:2021
ISBN:9789869899697
頁數:256

閱讀平台:(實體紙本書),市圖已有

延伸連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 Morning Room ✺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