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8|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書評│為什麼時間跟錢永遠不夠用?你也掉入匱乏陷阱了嗎?──《匱乏經濟學》


想像有一天,你正處理一個快接近死線的報告,你奮不顧身地將所有時間與精力投入在當中。但在這天,你行程滿檔。扣掉用餐的時間,你有三個會議要開,晚上有一場很重要的聚餐,隔天也有一個重要活動要出席。你開始焦慮,於是盡可能地延後任何目前不是最緊急的工作,擠出珍貴的三小時。你毫不懷疑地向未來預借時間,忘記借貸要付出的代價。隨著Line訊息一直有人提醒你要趕快處理的案子,你開始擔心即將引爆的後果。但看著眼前的word檔,你還停留在一小時前的進度。你開始不知所措。你的時間相當緊繃,宛如搖搖欲墜的疊疊樂,而任何一個突發事件都會讓它崩塌。
就在你一番努力後,你終於完成了報告,卻發現你身體開始不適、發高燒,需要請假兩天。但這也表示,你原本延後的工作又要再延後了。

匱乏:擁有的比想要的還要少
在上述的故事中,我們看見了「匱乏」(scarcity)佔據心智的結果。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的作者森迪爾‧穆蘭納珊(Sendhil Mullainathan)與埃爾達‧夏菲爾(Eldar Shafir)便指出,匱乏不只跟實際上的物理限制有關,而是一種「思維模式」。當我們太想要完成某件事情,又感到自己擁有的時間或金錢不夠,就會產生匱乏感。換言之,匱乏發生於我們擁有的比想要的還要少時。《匱乏經濟學》想要探索的問題是,當我們覺得自己擁有的太少時,心裡會發生什麼變化,而這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的選擇?

隧道效應:視野的窄化
根據統計,美國消防員在1984–2000年間死於車禍意外的人佔20–25%。儘管消防員知道這個數字,也上了許多安全教育課程,但在急著趕往火場的途中,他們很常因時間的匱乏,過於專注進入火場的策略,而忘記綁安全帶。匱乏雖然對帶來專注的正面力量(想想你趕作業的經驗),卻會讓我們忽略其他同樣重要的事情。作者稱此為「隧道效應」(tunneling),就像我們進入隧道後的視野變得狹隘,讓「注意力只能集中於處理手邊的匱乏」(頁52),而完全看不到隧道以外的事物。
想想另一個例子。你為了要節省時間,因此邊吃午餐邊開視訊會議,又同時在回Line訊息。但是,這會讓你在開會時漏聽了一些重要資訊,或者你因為吃得太隨便而消化不良,又沒有足夠的專注度與細膩度回覆訊息。隧道效應讓我們專注在眼前「節省時間」的效益,卻讓我們花更多成本處理落在隧道以外的問題。

為什麼「緊急狀況」那麼多!?
有些時候,你會突然發現一些「緊急狀況」不斷迎面而來,而我們只能在當下即刻解決「近憂」,而將「遠慮」拋諸腦後。例如,你急需一筆錢而借貸,卻產生另一筆更大的帳單;你不斷把表面的壁癌處理掉,卻發現之後要花更多錢來處理牆壁滲水的問題;你用簡便的治療方法來讓自己好過一點,卻在未來花更多錢做專業的醫療。我們看起來即時地解決了當下的問題,卻讓問題在未來越滾越大,反咬我們一口。
作者稱這種現象為「拋接球效應」(juggling),即我們將視野專注在眼前掉下的球,而忽略其中在空中的球。當我們太過專注於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會忽略下一個禮拜會發生的事情。一些原本可以預期的事情,會在死線逼近的時候讓你措手不及,你會「震驚地」發現原來跟教授meeting的PPT你還沒準備,餐廳的訂位已經滿了,你要看的展覽已經結束了。然後,你因為忽略堆疊在一旁的催繳信件,錯過了繳費期限。
然而,這些事情不能算是「意外」,因為我們早該預期得到,但我們還是會遲繳帳單、忘記填報名表、月底口袋空空。作者指出,那是因為我們在充裕的時期傾向鬆懈,浪費時間或金錢,以為自己還「很夠」。我們在財務充裕的時候,並不會想到要做長期的金錢管理或投資,以因應可能發生的財務風險;我們在時間充裕的時候,並不會想到下禮拜要完成的作業,以防有突發事件闖入。而當匱乏感來襲時,長遠的計劃又會被拋諸腦後,使我們不斷進入匱乏陷阱的惡性循環。

不只是缺錢,也欠缺認知頻寬
所以,我們要如何提升自己放眼未來與因應風險的能力呢?作者指出,這需要靠提升「認知頻寬」(bandwidth)才能解決。認知頻寬衡量我們專注、做出正確決策、遵守計畫、抗拒誘惑、記憶、學習等能力。貧窮的人要為每日的收支平衡而疲於奔命,忙碌的人要為每日的工作進度而煩惱,這兩者都因為匱乏而欠缺認知頻寬,使他們難以抗拒衝動、規劃未來、做創造性的思考,並嚴重侵蝕睡眠的品質。作者特別指出,窮人不是缺錢而已,他們也欠缺認知頻寬,因而難以做縝密的財務規劃或學習更多的技能謀生。認知頻寬被占用的人並非天生缺陷或能力不好,我們要改變的是「匱乏所造成的環境」。
作者批判道,當政府在進行對抗貧窮的計畫時,會把焦點放在各種財務教育課程,希望讓窮人可以學習儲蓄或理財的相關技能。然而,這樣的成效往往不彰,是因為窮人要煩惱的事情太多了,他根本無法有足夠的認知頻寬,專注地上完一堂冗長的課程。在他的腦海中,還要思考孩子的下一餐與學校功課。窮人的認知頻寬已經嚴重不足了,而我們又要奪走他僅存的認知頻寬。
書中則提到一則由經濟學家蕭爾(Antoinette Schoar)提供的有趣解決方案。她發現,許多多明尼加共和國的小型店家記帳容易出錯,且對財務問題不太瞭解,但標準的財務管理訓練課程的教材又太過艱深難懂,用語頗不親民。於是,她在當地找了一群最好的創業者,請他們分享自己財務管理的「經驗法則」,並將之整理成一套淺顯易懂的課程。例如,有些人會把店裡的現金放在一個特別的收銀櫃,以支付自己的薪水,避免把店家與家用的錢混在一起。甚至有些婦女會把某些特定的錢放在胸罩的左邊罩杯,另一部分則放在右邊罩杯。這裡沒有複雜的記賬技巧,卻有實用的價值,且可以大量減輕認知頻寬。這套課程讓學員的出席率提高許多,甚至讓人願意花錢再上更多課程。

打造釋放認知頻寬的社會環境
提到打造認知頻寬,作者認為生活中的許多面向都是環環相扣的。假設今天我們的公共托育、失業保險、健康保險可以讓大家有足夠的彈性去應對風險,就能創造出足夠的認知頻寬。窮人的收入多寡確實重要,但更需要在意的是我們能在正確的時機給予正確的資源,釋放窮人的認知頻寬。
「我們知道房租和三餐和學費都是家庭預算支出的一部份。現在我們不應該把教育、健康、財務和子女教養當成個別的問題,而是應該要認知到它們都是構成個人認知頻寬容量的一部分。而就如同金融的稅負可能對某人的預算造成重大衝擊,認知頻寬稅負也可能對任何個人需關注的諸多領域帶來失敗。反過來說,解決其中的瓶頸問題可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兒童照顧提供的不只是兒童照顧,而適當的金融產品提供的也不只是未雨綢繆的應變存款。它們每一項都有助於解放認知頻寬、增加智商、強化自制力、提高思考清明度、甚至改善睡眠品質。」(頁250–251)

覺察自己的認知頻寬,利用匱乏設計生活 至於忙碌的人最缺乏的「時間」呢?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真的缺少時間,而是缺少認知頻寬。當我們忙碌的時候,往往只會考慮到有多少時間可以完成手邊的工作,卻不會考量到自己的認知頻寬是否充足。結果是,我們很沒有效率地完成手邊的工作,感到筋疲力竭。 針對自己的體能,我們會從飲食、運動與睡眠來調整,但我們對自己認知頻寬的波動起伏所知甚少。因此,作者請我們想想看,自己在什麼時候會運用到龐大的認知頻寬?在做重要的決定時,你的認知頻寬是否充足?如果我們能體察到自己的心智資源有限,就會在正確的時機投注在正確的事情上,而非胡亂地讓自己的認知頻寬被各種雜事課稅。 此外,在充裕的時期準備「緩衝」的囤貨是重要的。如果我們的生活缺乏寬鬆,那就會因可能的突發事故讓我們生活大亂(如生病、車禍、手機被偷、疫情)。因此,作者建議我們在行程表上留一個「沒別的理由」的空白時間,為了讓我們有足夠的彈性去調整眾多的工作安排。 另一個我認為相當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匱乏」將完成期限變得較緊湊一點。舉我的例子來說,我半年後預計要提論文計畫。但「半年」真的是一個太過遙遠又抽象的詞彙了,它已經掉落在我的隧道視野之外,成為「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因此,我的指導教授非常嚴格地固定「每週」meeting,要求我整理出論文相關的資料。此外,她也要求暑假「每週」都要閱讀文獻,並繳交閱讀心得。她利用密集死線的「匱乏感」,讓這些看似不緊急的事情落入在我的隧道中,讓我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論文這份大作業。 結語:捍衛高認知頻寬的時間 《匱乏經濟學》讓我們了解到,匱乏是一種思維模式,它往往讓我們的認知頻寬被課稅,使我們無法在正確的時間點做正確的事情,導致我們過度借貸(時間、金錢),而掉入惡性循環。此外,當我們認識到「匱乏」帶來的影響,就不會隨意譴責拖延者或貧窮者「懶惰」或「性格軟弱」,而是會針對工作、家庭、教育造成的匱乏環境做出改善,解放眾人的認知頻寬。最重要的是,作者提醒我們,「我們捍衛的不只是時間;我們保護的是高認知頻寬的時間」(頁300)。當我們練習把心智資源投入在對的地方上,我們就能漸漸地逃離匱乏陷阱,邁向更自由的人生。 延伸閱讀 書評│一本終結拖延的經典之作 《拖延心理學》書評medium.com 好書│你須要做更少,不是做更多! 《少,但是更好》讀後心得medium.com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HenBook 亨利說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