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障,這個詞的全名是身心障礙、說起來其實兩者有著非常大的差異,以自閉症來說是心理狀態有狀況雖然也包括了生理議題就是「社交互動」的部分;可是聽不見跟看不見就是純粹的生理狀況了,因此當聽到身障生的時候,到底是哪方面有狀況並無法第一時間就得知,可是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還是將這些所謂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當事人全混在一起,不論是先天性遺傳疾病、還是後天發現刺激及學習不足、又或者因為意外狀況而產生的身體缺陷等等。針對身障定義先做出這樣的分享,希望大家可以慢慢有所體認,很多時候方便是一回事;但更多時候精準比起方便是重要的,不能因為與自己無關、不影響到自己的權益,就想說這樣操作就好。
來聊聊海倫凱勒女士的學習方式吧,說起來覺得很特別,單從文字上的描述還是有點難以想像。聽過對於看不見的人學習方式,文字部份是用點字的形式、而對於聽不見的人則是用手語的形式,那麼同時看不見也聽不見的怎麼辦?靠的除了點字以外、另外還有就是在手掌上用書寫的方式呈現;而海倫凱勒女士並不是無法說話,是因為在19個月大時就生病了,導致對於聲音的刺激接收不到,所以才無法好好發音,這時候是用手去摸別人說話時的唇型做判斷跟學習,也就是你/妳在說話的時候有一個人把手指放在你/妳的嘴唇來判斷你/妳在說什麼?但不論怎樣以上的形式,讓人感覺每一個都是困難的,所以真的很難想像也很是佩服海倫凱勒可以有這樣的學習表現跟人生成就。
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海倫凱勒女士分享自己的閱讀習慣跟經歷,說起來覺得是本很豐富的書中書,也就是你/妳可以在這裡面看到她分享,自己對於許多書籍的心得感想,而跟一般書評很大的差別是,她並不會去講那些好聽的話,是直接的描述帶給自己的影響跟想法有哪些?每個人的背景跟思維不同,因此如果要去推敲作者的意思,老實說也都是自己的臆測而已,尤其是寫書的人如果已經人生登出了,那麼根本就無法確定到底是不是自己認為的那樣,坊間很多所謂的專家、特別是鑽研某某學派或是人的,就好像真的很像作者的發言人似的,可是閱讀這件事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既無對錯更無高低之分。在書裡面海倫凱勒女士也有提到這一點,感覺如果有機會跟她對談,其實應該會非常有意思。雖然在生理結構上有許多的不便;但是在內心深處及文化底蘊上,海倫凱勒女士並不是一個空有軀殼的人,她喜歡的不只是閱讀、還有去欣賞電影跟戲劇、也會參加戶外活動、去森林裡去到水裡等等,若是真能親眼所見她的這些行為,會是給人非常大的激勵,並不是她都可以憑甚麼自己不可以?而是生命從來就沒有那麼脆弱,會受限都是自己干擾自己為最主要因素。
還想要多分享一些內容,也就是書名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如果今天大家知道72小時後自己就看不見了,那麼會有什麼樣的打算跟安排呢?在作者的腦裡可是有很慎重的安排跟想法呢,第一天作者的安排是,去見見那些長年陪伴在她身邊的人,除了家人以外實在遇到太多貴人了,可是從不曉得對方長的是什麼模樣,人們應該是可以用圖像的方式做記憶的,因此如果之後又要失去視力的話,那麼就把那些對自己有重要情感的人都先看過一遍吧,帶著這樣的記憶就算真的再也看不見;但至少把它儲存在腦海裡,另外就是也要去自己喜歡的大自然裡頭,好好欣賞這世界上的自然美景,對於一個即將失去光明的人、也可以說是還來不及好好認識世界就失去光明的人,有很多看似覺得一般的事但對他/她們並不一般。
第二天作者想要做的,是好好了解這個世界上的過去跟現在,那麼要怎麼樣可以有機會在一天裡頭好好認識呢?選擇方式是去博物館,老實說當初看到這個安排時覺得很驚訝,也許是自己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念頭,也可能是自己本身到了要安靜欣賞的地方就容易睡著;但如果是從這樣的出發點來思考,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海倫凱勒女士會有這樣的做法了。夜晚則是安排要去電影院或是劇院度過,如果有把書看過的話,就會知道因為感官能力不足跟受限,一直以來海倫凱勒女士認識世界萬物的方式就是透過觸覺為主,不論是自己手摸還是別人弄成點字形式、或是寫字在自己手裡等等,因此若能用眼睛去認識這世界,那是非常不同的感受,看到這裡都會讓人深深覺得、失去一種看起來很平常的感官能力,影響的程度是非常大的。
最後一天要怎麼安排呢?其實作者並沒有特別的想法,就是想看看這個世界的日常是怎麼運作的?越看這本書到後面,其實就越有感觸是,每個人其實都是差不多的,以為自己跟別人一樣?其實還是有很多的不一樣;以為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事實上還是有許多的共通點。如果要說每個人生出來是平等的,那大概就是以健康的前提下都擁有基本的生理感官能力跟結構吧?這本書其實是在90年前由散文發行組成的;但是裡面的內容一點都不會讓人覺得是很有歷史的,反而覺得所謂經典也大概就是這樣,從圖書館借來的封面上還貼著是2021年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整體來說這本書是不受年齡跟身份限制,都很值得大家好好閱讀一番。
分享就到這裡囉,如果喜歡內容的話,歡迎留言回饋及分享。最重要的是,有興趣的話就去找書來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