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不沉醉於某些東西,估計都撐不下去吧?畢竟我們所有人,都是某些事物的奴隸。」這樣的一席話出自動漫作品《進擊的巨人》,其在映入眼簾的瞬間,就引起我深深的共鳴而組織不出任何足以反駁的言論。仔細想想,或許就是驚訝於作者對於「人」精闢而簡鍊的解釋,並於「文」於「理」都足以說服觀眾這是人類的常態。而我認為多巴胺(Dopamine)正是一個「關鍵」,帶給我全新的視野,去思考關於「專注」、「沉醉」,乃至「奴隸」等字詞的定義是可以如何被擴增,以更好地達到描述的目的。同時,也讓我能夠重新解讀「癮」,以及其是如何在快速發達且一刻也不停歇的世代中,如此大喇喇地藏在細節裡,「溫水煮青蛙」般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多巴胺是存在於人體中的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主宰人們對於刺激的反應,並使人因此感受到快樂、愉悅的情緒。繼而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藉由期待與獎勵的循環,「誘使」我們追求那些使我們「快樂」的人事物。雖然並非唯一因素,但也讓我們為此耽溺、沉淪,進而追尋更深的慾望、更強的刺激。爾後,「上癮」便成為公開的秘密,是踏入「伊甸園」唯一的路徑。事實上,多巴胺對人體身理與心理的影響遠不止於此,當平衡被打破,分泌過多或過少的多巴胺都可能引病上身。但在這裡,我更想思考的是多巴胺以獎勵路徑,驅使人們滿足己身慾望與成癮之間的關係。
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可以得知,所謂「癮」,意即已成為習慣而不易戒除的嗜好或癖好,最廣為人知的包括毒癮、酒癮、菸癮,但這離我的日常生活多多少少有些距離,那麼網路成癮、性成癮與購物成癮呢?好像也不那麼真實地存在於我的周遭。但我必須承認「持續性及強制性的消費行為或行為模式」確實以我能意識到的形式間歇性的出現在我過去六年的生活裡,而那就是網路小說的成癮。
這並非如黃、賭、毒一般,是社會普遍認知下容易上癮且在實際上經常招致惡果,以至於長輩時常耳提面命「應遠離的事物」。但我認為它的可取得性及普及性卻遠高於其他多以金錢為導向來換取的成癮物質,以網路為媒介,切切實實地隔離了我與現實生活中的煩惱。Dr. Anna Lembke於《多巴胺國度-在縱慾年代找到身心平衡》一書中曾提及:「多巴胺的影響不在於『要不要』或是『喜不喜歡』,而是在於『想不想』。」直到今天,我也常常希望一部作品永遠不會完結、一段時光永遠不會結束。而我們必須了解的是,正是這樣子的「想」,促使多巴胺的分泌,也成為我們持續行為的動機。
相較於那些因為生活環境,真正為了逃避現實折磨而成癮的人,我並沒有心理創傷、貧窮等會使人不禁投身於泡沫般想像的危險因子。換句話說,我的物質條件並不匱乏,不需要為了擔心下一餐在哪裡而四處奔波,我的家庭也能負擔我因為喜惡做出的決定,甚至就讀著多數人聽了都會驚訝一聲的學校。也就是說,我於情於理都沒有對某事物成癮的理由,至少在人們粗淺的想像中,我並不屬於高度暴露在成癮風險的族群。但也正是這樣子的我,一步步淪陷在虛構的世界而無法自拔。
初次接觸網路小說是在國一一個手邊的實體書都讀完的週末。迥異於過去所接觸的翻譯文學,霸道總裁的故事、校草校霸的故事、重生復仇、轉生異能等故事無疑打開了我全新的世界。而當我看膩了這些追妻火葬場、異能空間、男強女強、扮豬吃虎的套路後,我又陷入一個又一個相似主題的故事,不管是娛樂圈、法律界、校園愛情、都市職場、古代言情我都略有涉略,也慢慢知道自己的偏好。有趣地是,在躺平風潮、安靜離職席捲全球時,鹹魚擺爛卻無意間事業、戀情雙得意的主題也悄然出現在我的閱讀清單中。
在這六年當中,我經常出現因為想看這些小說,而捨不得睡覺的情況,縱使我作業還沒有完成、考試還沒有準備,甚至我早就看過這本小說了,我仍能義無反顧的透支我的睡眠。當我的父母都認為我認真乖巧的在房間裡讀書時,其實有八成我都是在盯著小小的螢幕,專心致志的沉浸在作者描寫的故事裡。而當我的作業仍能按時繳交,考試成績不降反升時,我堅信自己有資格繼續維持這樣的模式,直到我的空虛、倦怠讓我棄網路小說而去。
我清楚知道自己是一個喜歡聽故事、看故事、知道故事的人,因此,我期待作者描繪給我各式各樣新奇的世界,述說裡頭人們簡單又複雜的故事。然而必須承認地是,相同的套路、手法似乎也默默地將我對於未來的想像,固定成型。校服到婚紗的戀情、不會散掉的友情,再到一生一世一雙人,虛構的美好太過純粹而令人嚮往,或許正因為現實生活中鮮少存在這樣的情節,反倒讓人願意一直駐足在精心刻劃的風景裡。而我的間歇性成癮也源自於此。由於反覆暴露在過於雷同的刺激中,「耐受性」使我「欲求不滿」。我期待著更新鮮的人設、更特殊的背景、更嚴謹的主題與更精彩的情節,因此我持續分泌多巴胺,繼而出現些微多巴胺的缺失,豈料它轉化為動力,促使我去尋找符合我期待的書籍來取得更多的多巴胺。所以我不斷的找、不斷的看直到翻不起浪花時,空虛感漫布全身,帶來些許不適與痛苦,但又的確沒有新的火花刺激我前進,有意無意間就讓我遠離為了網路小說而「茶不思,飯不想,夜不能寐」的生活,直到下一次的好奇心驅使我點開下一本書,開始下一個的循環。
癮是一個光譜,在重度成癮及絕對無癮中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我擅用自己的三分鐘熱度,讓自己能以「物極必反」的方式從中汲取快感而盡可能地不影響自己正軌的生活。簡單來說,我並不想失去透過刻畫的世界來滿足幻想的快樂,但我也同意若長期耽溺於此,我的時間管理會出現比現況更加難以讓我負擔的情境。學習如何取捨跟平衡是我需要投注更多心力去思考的,但就現處於網路小說倦怠期的我來說,這貌似還不是個大問題。又或者說,會不會正是因為我擁有閱讀網路小說、實體書、看動畫、漫畫、追劇等屬性相似又相異的「小癮」在我的生活中交錯出現,才讓我的生活微觀來看亂七八糟,宏觀來看卻又不偏離軌道呢?
在資本主義當道的時代,多巴胺富有潛力,成為有利可圖的商機。低廉的成本讓成癮物質能被大量製造、販賣、傳播,經由各式各樣的刺激讓人們恍若「劉姥姥進大觀園」看得目不暇及且又無法自拔。為此,我們唾棄「成癮」,認為它是病態的存在。但當我們能夠在成癮的光譜裡找到適合自己的位子,在不影響到他人的前提下,成癮真的有想像中的那般糟糕嗎?
回到開頭的那句話,「人們都是某些事物的奴隸」我認為英文“Be a slave to something.”能比中文更好的闡述我所想。根據Cambridge Dictionary,我們能發現“to be influenced too much by something”用以描述人們如何像奴隸、像俘虜一般耽於我們所渴望的事物。可能是杜康,也可能是紅顏,可能是癡心,也可能是妄想,但我們卻甚少認為這樣子的「專注己身目標」值得被稱許。而當我今天潛心學術研究、投身於運動塑形,奉獻我的人生於大義之中卻能夠成為標竿性的人物。它們都能是人們的熱情所在,並使其能深受影響,那麼專注於某事物、沉溺於某事物、投身於某事物與耽湎於某事物在本質上又有甚麼異同呢?
沒有目標所在的人生,使我茫然失措,但我認為更好的說法是:沒有熱情所在的人生,是貧乏荒蕪的。那樣子的生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難免徒留遺憾。對我來說,沉醉於我所熱情的事物是癮的一種展現,被視為奴隸又如何?被牽著鼻子走又怎樣?我甘之如飴。因為我知道當我開始瞻前顧後,裹足不前的同時,我將失去單純享受快樂的能力。這並非不在意之後會如何的受挫或受傷,而是有時候真的想要相信「傻人有傻福」,想要相信這是勢必要譜寫的「一切天注定」,因此在癮的灰色地帶來回穿梭,讓多巴胺放肆地主宰我這由片片段段的故事交織而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