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5/0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媽媽的成長手札|人生八階發展理論成長指引 (下)

媽媽的育兒手札|人生八階發展理論成長指引 (上)中解讀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從出生到小學時期的人生早期階段,接下來的階段又有哪些衝突和課題等著我們呢?考量這些階段,父母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角色,姑且稱之為"成長"手札吧。 


第五階段:認同與角色混淆(12至18歲)

青少年階段,通過對個人價值觀、信仰和目標進行深入探索,尋找自我感和個人身份。如果青少年在探索過程中得到支持,並有自由去探索不同的角色,他們很可能會在這個階段展現出強烈的自我感和獨立感

從孩童到成人的過渡,孩子必須學習作為成年人將要擔任的角色,重新檢視自己的身份,並試圖找出自己是誰

同時,這個階段,也是衝突不斷的階段,同儕意見、團體歸屬與認同、認識到多樣的價值觀,這些雖然有時候很衝突,卻也為「自我認同」提供生長的養分。有機會學習應對這些衝突有助於他們身份的發展,並培養成年所需的社交技能。

❤️說實在,那個媽媽我還沒體驗到孩子的這階段,不過我想對於身旁的大人來說,當青少年在消化、體驗、選擇不同價值觀時,提供指導意見也很重要,只是在某個界線內 (犯法、害人那當然不行) ,對於孩子的探索提供支持。

青少年執著於探索他們的興趣、價值觀和目標,有助形成自己獨特的身份,如果爸媽支持他們的自我發現,同時提供良好的溝通和理解,可以協助建立積極的認同感

回想自己的青少年時期,都忙著念書考試,實在沒有自我追尋可言,只記得當時一個時期堅持不穿裙子,一個時期硬要穿膝上N公分的短裙,唉,這大概就是當年的探索吧。得出的結論是,穿什麼都好?。


第六階段:親密與孤獨(18至40歲)

第六個階段發生在年輕成年期,大約在18到40歲之間。在這個階段,建立友誼與愛情。主要的衝突集中在與其他人建立親密、愛的關係上。

在這個階段任務是能夠建立緊密的連結,並且對相互依存感到舒適。所謂親密,指得是能打開心胸與他人分享自己,以及願意為了這些關係做出個人犧牲。相反的,如果難以建立這些緊密的關係,也許是出於早期未解決的身份危機或對拒絕的恐懼。(我想,特別需要透過自我覺察,踏出這一步。)

❤️這階段父母好像就靠邊站了?應該是說,我想角色轉變為支持和理解,同時給予子女獨立的空間。當然,意見該給的還是要給出去的,只是必須以支持理解為基礎。

(題外話了。有沒有聽過這句話,「父母要你嫁的對象,妳未必要嫁,但父母不給嫁的,妳千萬別嫁」?)  


第七階段:生產力與停滯(40至65歲)

中年階段,個人更加注重通過事業、家庭和對社會的貢獻來為生活賦予意義。這裡的生產力是通過創造或培育會超越個人的事物,為世界留下自己的印記。 

例如,育兒和工作都屬於生產力,藉由培養下一代和透過工作產出,貢獻家庭和社會,能讓這階段的中年人感到豐富,覺得生命有意義。相反的,如果不如期待,也可能會因為停滯,感到空虛不安。

❤️我感覺用心筆耕持續文字產出的格友們,都有理由感受到旺盛的生產力和生命力吧! 


第八階段:智慧與絕望(65歲以上) 

艾瑞克森說,這個時期,我們會反思自己的一生,或感到滿意和快樂,或感到遺憾。若是認為自己今生過上了想要的生活,就能在這階段發展出自我完整感。 

❤️要知道,艾瑞克森1950年代提出「人生八階」理論,當時美國的平均壽命也不過68-69歲,如今大幅提高。 

要我說的話呢,人生活到老學到老,在人生退休階段,不見得只能反思,現在到65歲還是健康、強壯、好學的人大有人在,學習和產出的時期可以推延到生命的最後一天,在世的每一天都能成為他人的祝福,那不是更有意義嗎?


結語

運用的框架,可以大致了解人生各階段的課題,不過,每個人際遇各不同,會遇到的子題也相異,但要知道,即便是某階段因為外在環境的因素,沒有解決的心理衝突,還是能在接下來的階段透過自我覺察,來與衝突和解,取得平衡。

還不夠美好,可能是時候未到。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因為篇幅太長,相隔半小時連發兩篇文章,實在有點抱歉啊,

感謝您閱讀到此,希望有讀到您想讀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那個媽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