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碩博士生如何在過量資訊時代找到平衡】── 1. 面對資訊過量 2. 潛移默化的挑戰 3. 思考與創作的渴求

作為碩博士生,我們常常在過量的資訊和誘惑中掙扎,無論是課業壓力、研究進度,還是網路與社群媒體的干擾,都可能讓人感到不滿足。Michael Easter 在他的《Scarcity Brain》一書中提到現代社會充斥著五種過量的刺激:食物、財物、資訊、情緒調節劑與社群媒體的「潛移默化」,這些因素幾乎佔據了我們所有的生活時間,對於忙於研究的碩博士生來說,這種「不滿足」的感覺更是深有體會。


▋資訊過量的挑戰


對碩博士生來說,**資訊** 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核心。我們每天閱讀大量的文獻、數據與研究報告,然而,資訊的過剩讓我們時常覺得迷失。Michael Easter 提到,現代人的生活已被資訊淹沒,我們總是在被動接收卻無法消化,這對於需要專注研究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挑戰。過量的資訊會讓我們的專注力分散,阻礙學術上的深度思考。


同時,研究的壓力常常讓我們尋求 **情緒調節劑**,像是娛樂、藥物甚至是社群媒體來舒緩壓力。這些調節劑或許短期有效,但長期使用會使我們更難以專注,甚至失去對研究的熱情與動力。


▋社群媒體的潛移默化:隱形的影響力


作為碩博士生,**社群媒體** 是我們無法迴避的挑戰。Michael Easter 將社群媒體的影響稱為 **「潛移默化」**,這個詞特別貼切。社群媒體上充斥著各式資訊、他人的成就展示與流行趨勢,這些內容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維與生活方式。我們會不自覺地與他人比較,感覺自己進度太慢、研究成果不足,這樣的比較容易引發焦慮感,讓我們感到更加不滿足。


在台灣的碩博士生中,這種潛移默化的壓力尤為明顯。我們不僅要應付學術上的挑戰,還要面對來自社交圈的無形壓力。每天在社群平台上看到他人完成論文、發表成果,無形中強化了我們的壓力與焦慮感。


▋創作慾與思考渴求:學術生涯中的無限追求


對於碩博士生來說,除了資訊的過量與社群媒體的影響,還有一種更深層的渴望,那就是 **創作慾**。我們不僅需要消化外界的知識,更需要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創新,提出自己的想法與理論。然而,這種創作的過程往往伴隨著 **對思考的渴求**。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涯,其實就是一段無盡的思考與探索過程,我們渴望在這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學術定位,這種追求本身可能帶來不滿足,因為我們總覺得自己知道得還不夠。


Michael Easter 列出的這五大現代渴望,反映了碩博士生在學術生涯中的種種挑戰。我們不僅要應付資訊過量與潛移默化的影響,還要在內心深處不斷追求學術上的突破與成就。


▋如何找到平衡?


對碩博士生來說,學習如何在過量的刺激中找到平衡,可能是我們在學術生涯中最需要掌握的技巧。我們可以:


1. **減少無效資訊的干擾**:篩選出對研究最重要的文獻與資料,減少不必要的資訊消耗。

2. **控制社群媒體的使用**:設定固定的時間瀏覽,避免無意識地被動接收資訊。

3. **增強自我覺察**:了解自己在研究與生活中的需求,避免過度沉迷於短期的情緒舒緩工具。

4. **培養深度思考習慣**:每天留出時間進行無干擾的思考,讓自己有機會深入探討學術問題。


最終,學術生涯是一場持久的探索,找到適合自己的步調與策略,才能在這個充滿挑戰的過量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