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真以為吃草就能救地球嗎?其實,答案可能在你的下一口蟋蟀裡!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在今天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裡,我們的飲食選擇已經遠遠超越了「今天晚餐吃什麼」的範疇。它變成了一個關乎我們健康、道德標準與環保責任的多重博弈。想像一下,你的餐桌不僅僅是一道豐盛的佳餚,它更像是一個舞台,每次你拿起叉子或筷子,都在上演一場環保、倫理與營養的辯論會。


有些人選擇茹素,因為他們認為這是避免對動物造成痛苦的道德選擇;有人堅持肉食,因為他們相信這是我們作為雜食性動物數百萬年進化的一部分,肉類中的高品質蛋白是無法忽視的健康來源;還有一些人,則正在轉向一個更具未來感的選擇—昆蟲,這不僅能提供豐富的營養,還能以極低的資源消耗來養活全球增長的人口。


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這確實是目前現實中的一個最佳潛在解決方案。


但這三種飲食方式各有其支持者和反對者。素食真的能拯救地球嗎?吃肉的我們是否應該為畜牧業的環境負擔負責?還有那盤子裡的小蟲子,真能讓我們吃得既健康又可持續嗎?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其背後卻隱藏著無數的科學、倫理與環境爭議。




人類雜食性本能:我們本來就是「什麼都吃」的動物


人類的飲食習慣自古以來就是多元化的。從牙齒結構到消化系統,我們的生理結構展示出明顯的雜食性特徵。雖然現代社會的發展讓我們的飲食選擇變得更多元,但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植物性食物還是動物性食物,我們的身體都能夠有效吸收所需營養。


進化的過程中,我們的祖先依靠狩獵和採集來獲取食物來源,而這也使得我們的身體適應了多種營養來源。牙齒的結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我們既有用來撕裂肉類的犬齒,也有用來研磨植物纖維的臼齒。這樣的設計讓我們能夠同時消化肉類與植物,並從中攝取到充足的營養。


同時我們的消化酶系統也是多功能的,能夠有效分解來自不同來源的營養物質。胃中的胃蛋白酶對動物蛋白的消化尤為重要,而胰蛋白酶則負責分解更複雜的植物蛋白。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群也能幫助消化纖維,這樣的設計使我們能夠靈活應對不同的食物環境。


但隨著飲食文化和科技的進步,現代人開始對不同飲食方式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茹素、肉食與昆蟲飲食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價值觀與飲食哲學,但我們究竟該如何在這些選擇中找到平衡呢?




茹素的優勢與挑戰:不只是少吃肉


茹素者常強調素食飲食的健康益處,包括較低的膽固醇水平、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更低的癌症發生率。這些優勢大多來自於植物性食物中豐富的纖維、抗氧化劑和植物化學物質。蔬菜、水果、全穀類等富含纖維的食物能夠幫助調節血糖,改善腸道健康,並且在長期健康維護上展現出強大的效果。


不過茹素者也面臨一些挑戰,尤其是在某些營養素的攝取上較為困難。例如,維生素B12幾乎只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而缺乏B12會導致貧血、神經系統損傷等問題。茹素者必須通過營養補充品或強化食品來彌補這一缺口。同樣,植物性鐵(非血基質鐵)的吸收率也不如來自動物的血基質鐵,因此素食者需要攝取更多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來促進鐵的吸收。


還有omega-3脂肪酸,這類對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的營養物質主要存在於魚類中。雖然亞麻籽和奇亞籽等植物含有ALA型omega-3脂肪酸,但人體將其轉化為EPA和DHA的效率奇低,攝取過多還會造成omega-6攝取過量導致不必要的脂肪酸失衡,因此純素食者還需要依賴藻油補充劑來獲取足夠的EPA和DHA。


除了健康挑戰,茹素者也強調飲食與倫理的關聯。選擇素食往往是出於對動物權益的考量,認為減少對動物的剝削是一種更具同理心的生活方式。不過植物本身也具備某種感知能力的研究引發了新的思考。雖然植物並沒有像動物那樣的痛覺系統,但它們會對外界環境做出反應,釋放化學信號來「警告」其他植物。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素食主義者的道德立場也可能存在盲點。


另外,還有件非常重要的事,當我們討論到植物性食物與動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質或其他營養素時,吸收效率的問題變得非常重要。讓我們具體探討幾個常見的營養素,看看同等量的蛋白質或omega-3脂肪酸在不同食物中的需求量比較。


蛋白質的吸收效率比較:肉類 vs. 豆類


動物性蛋白質的吸收效率通常高於植物性蛋白質,這是因為動物性蛋白質中的氨基酸構成更接近人體所需的「完全蛋白」。以100克的雞胸肉為例,它含有約31克蛋白質,且吸收率接近90-95%。這意味著身體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蛋白質來支持肌肉合成、修復和其他功能。


相比之下,豆類製品中的蛋白質,雖然也富含營養,但因為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抗營養因子(如植酸和纖維素),它們的消化吸收率較低。比如100克熟大豆含有約16克蛋白質,但它的消化吸收率約為75-85%。這意味著同樣吸收31克蛋白質,從雞肉只需要吃100克左右,而從大豆則需要吃約200克


若我們轉向其他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比如豆腐,100克的豆腐含有大約8克蛋白質,因此要攝取與100克雞肉相當的蛋白質,可能需要吃接近400克豆腐


omega-3脂肪酸的吸收效率比較:魚類 vs. 植物來源


談到omega-3脂肪酸時,魚類是最優質的來源,尤其是EPA和DHA這兩種對心血管健康非常有益的長鏈omega-3。100克的鮭魚含有約1,000-1,200毫克的EPA和DHA,這些脂肪酸的吸收效率非常高,且對身體發揮著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植物性來源的omega-3主要是亞麻籽奇亞籽中的ALA(α-亞麻酸)。雖然100克亞麻籽含有約22克的脂肪,其中大約57%是ALA,但人體將ALA轉化為EPA和DHA的效率非常非常低,大約只有5-10%。換句話說,為了獲取與100克鮭魚相同的EPA和DHA,可能需要攝取約10倍甚至更多的亞麻籽油,即1,000-1,200克的亞麻籽油,這對日常飲食來說並不實際,喝都喝飽了,熱量還爆表(8,840~10,608大卡)。

「一元」訂閱學堂通行證暢讀全文
本篇內容共 541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羊羹學堂:健康指南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13會員
166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迷途的羊羹 的其他內容
我們常聽說脂肪是健康的大敵,但事實遠比想像中複雜。癌細胞不僅喜愛糖,還能利用脂肪作為增殖的能量來源。生酮飲食以高脂肪為基礎,雖然在某些癌症治療中可能有效,卻也存在潛在的風險。橄欖油與魚油中的健康脂肪能幫助我們抑制癌細胞的增長,而飽和脂肪則可能加劇癌症轉移。
我們常在忙碌的工作後,習慣用一瓶冰涼的含糖飲料來解渴。雖然這些飲料帶來短暫的舒適感,但長期攝取高糖食品會讓我們走向胰島素抵抗的危險邊緣,甚至可能引發2型糖尿病。看似瘦削的體型下,隱藏著內臟脂肪的堆積,這對健康有著潛在威脅。我們需要透過更聰明的飲食選擇來維持身體健康,避免糖分陷阱。
我們的飲食選擇對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原型食物與加工食品之間的差異。原型食物如新鮮蔬果和全穀物保留了完整的營養價值,有助我們的健康。而加工食品雖然提供了便利,卻常伴隨添加物與營養流失,甚至可能增加慢性病的風險。了解這些差異能幫助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做出更有益健康的選擇,平衡便利與長期健康的需求。
垃圾食物透過糖、鹽和脂肪的結合,不斷刺激我們的大腦,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上癮,難以自制。當我們感到壓力或情緒波動時,這些食物的快感成為了短暫的安慰,但隨之而來的是健康問題和心理依賴。了解這些成癮機制,並學會運用自我控制和健康替代方案,能幫助我們逐漸減少對垃圾食物的依賴,最終重獲健康和生活的掌控權。
腸道健康與我們的消化、免疫和心理狀態密不可分。透過益生菌和益生元,我們能促進有益菌的生長,改善腸道微生物群的平衡,並增強身體的防禦功能。然而,抗生素的使用可能打破這種平衡,因此我們需要適當補充益生菌來恢復健康。結合多樣化的飲食、合理的生活習慣,可以有效維護我們的腸道健康,並提升整體健康水平。
我們常常忽略日常飲食對大腦健康的影響。透過選擇富含抗氧化劑、健康脂肪的食物,可以有效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並增強記憶力。像是地中海飲食和MIND飲食,強調多攝取魚類、橄欖油、綠葉蔬菜與莓果,這些食物能保護大腦免受炎症和氧化壓力的侵害。同時,減少糖分和飽和脂肪的攝取,也對大腦至關重要。
我們常聽說脂肪是健康的大敵,但事實遠比想像中複雜。癌細胞不僅喜愛糖,還能利用脂肪作為增殖的能量來源。生酮飲食以高脂肪為基礎,雖然在某些癌症治療中可能有效,卻也存在潛在的風險。橄欖油與魚油中的健康脂肪能幫助我們抑制癌細胞的增長,而飽和脂肪則可能加劇癌症轉移。
我們常在忙碌的工作後,習慣用一瓶冰涼的含糖飲料來解渴。雖然這些飲料帶來短暫的舒適感,但長期攝取高糖食品會讓我們走向胰島素抵抗的危險邊緣,甚至可能引發2型糖尿病。看似瘦削的體型下,隱藏著內臟脂肪的堆積,這對健康有著潛在威脅。我們需要透過更聰明的飲食選擇來維持身體健康,避免糖分陷阱。
我們的飲食選擇對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原型食物與加工食品之間的差異。原型食物如新鮮蔬果和全穀物保留了完整的營養價值,有助我們的健康。而加工食品雖然提供了便利,卻常伴隨添加物與營養流失,甚至可能增加慢性病的風險。了解這些差異能幫助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做出更有益健康的選擇,平衡便利與長期健康的需求。
垃圾食物透過糖、鹽和脂肪的結合,不斷刺激我們的大腦,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上癮,難以自制。當我們感到壓力或情緒波動時,這些食物的快感成為了短暫的安慰,但隨之而來的是健康問題和心理依賴。了解這些成癮機制,並學會運用自我控制和健康替代方案,能幫助我們逐漸減少對垃圾食物的依賴,最終重獲健康和生活的掌控權。
腸道健康與我們的消化、免疫和心理狀態密不可分。透過益生菌和益生元,我們能促進有益菌的生長,改善腸道微生物群的平衡,並增強身體的防禦功能。然而,抗生素的使用可能打破這種平衡,因此我們需要適當補充益生菌來恢復健康。結合多樣化的飲食、合理的生活習慣,可以有效維護我們的腸道健康,並提升整體健康水平。
我們常常忽略日常飲食對大腦健康的影響。透過選擇富含抗氧化劑、健康脂肪的食物,可以有效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並增強記憶力。像是地中海飲食和MIND飲食,強調多攝取魚類、橄欖油、綠葉蔬菜與莓果,這些食物能保護大腦免受炎症和氧化壓力的侵害。同時,減少糖分和飽和脂肪的攝取,也對大腦至關重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和環保議題的關注,植物肉逐漸成為餐桌上的新寵。這種以植物原料製成的肉類替代品,不僅在口感上接近真正的肉類,還在營養價值上也提供了不少選擇。對於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來說,植物肉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選擇,尤其是在素食早餐的設計上,植物肉的應用更是為蔬食料理增添了無限可能。
Thumbnail
分享自己運動四年來,摸索出來的飲食觀念,學會正確的飲食可以對自己的健康有所幫助。分享的飲食觀念包括三餐規律、喝足夠的水、良好的睡眠習慣、少吃零食甜食等。在飲食上也提到了一些選擇,比如肉類可以吃牛、豬,挑食少吃加工食物等。
Thumbnail
在科技發達的現今社會,食物的價值以及人們對食物的態度一直在改變。
Thumbnail
veggie.couple 是一對來自香港的 💚草食.男女🌿 。自一年前茹素以後, 開始在 IG,佛系分享無肉之旅的樂趣🌱. 無肉更歡 Meatless Movement 最近和他們聊起吃素的緣由 。在專訪中,他們也提到堅持吃素應有的心態,以及當價值觀與行為出現矛盾時,如何有效的應對 。 請
Thumbnail
飲食法要能證明有效,當然要經過嚴格的冬天考驗,因為冬天是食慾旺盛的時候,這不僅是天氣冷想要吃點熱量,也是身體本能想要求生存所致。因此,去思考該吃什麼,然後排定菜單,也是一種樂趣所在。由於月光的食物來源是以全聯為中心,而全聯香蕉的供應在冬季變得不太穩定,因此香蕉的來源產生變數,因此就必須
Thumbnail
進步帶來便利,但也帶來環境破壞和食品安全問題。離職後,決定投入農耕,希望提供家人安全食物。文章闡述進步帶來的需求與滿足之間的矛盾。
Thumbnail
選擇在人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影響著我們的未來。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的選擇和素食生活的故事,以及選擇對於生活的影響。文章充滿了正能量和對生活的感悟。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不過,從共通點的角度來看,認識自己的身體極限是有必要的,而這可以透過不斷嘗試來達成。不管是想要大吃大喝或者是幾乎不吃,都會碰上身體極限。幾乎不吃就一定是對身體好嗎?這也說不定。發現這樣吃會生病,那就下次不要這樣做。不過,也要考慮到習慣的養成要去改變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達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和環保議題的關注,植物肉逐漸成為餐桌上的新寵。這種以植物原料製成的肉類替代品,不僅在口感上接近真正的肉類,還在營養價值上也提供了不少選擇。對於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來說,植物肉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選擇,尤其是在素食早餐的設計上,植物肉的應用更是為蔬食料理增添了無限可能。
Thumbnail
分享自己運動四年來,摸索出來的飲食觀念,學會正確的飲食可以對自己的健康有所幫助。分享的飲食觀念包括三餐規律、喝足夠的水、良好的睡眠習慣、少吃零食甜食等。在飲食上也提到了一些選擇,比如肉類可以吃牛、豬,挑食少吃加工食物等。
Thumbnail
在科技發達的現今社會,食物的價值以及人們對食物的態度一直在改變。
Thumbnail
veggie.couple 是一對來自香港的 💚草食.男女🌿 。自一年前茹素以後, 開始在 IG,佛系分享無肉之旅的樂趣🌱. 無肉更歡 Meatless Movement 最近和他們聊起吃素的緣由 。在專訪中,他們也提到堅持吃素應有的心態,以及當價值觀與行為出現矛盾時,如何有效的應對 。 請
Thumbnail
飲食法要能證明有效,當然要經過嚴格的冬天考驗,因為冬天是食慾旺盛的時候,這不僅是天氣冷想要吃點熱量,也是身體本能想要求生存所致。因此,去思考該吃什麼,然後排定菜單,也是一種樂趣所在。由於月光的食物來源是以全聯為中心,而全聯香蕉的供應在冬季變得不太穩定,因此香蕉的來源產生變數,因此就必須
Thumbnail
進步帶來便利,但也帶來環境破壞和食品安全問題。離職後,決定投入農耕,希望提供家人安全食物。文章闡述進步帶來的需求與滿足之間的矛盾。
Thumbnail
選擇在人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影響著我們的未來。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的選擇和素食生活的故事,以及選擇對於生活的影響。文章充滿了正能量和對生活的感悟。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不過,從共通點的角度來看,認識自己的身體極限是有必要的,而這可以透過不斷嘗試來達成。不管是想要大吃大喝或者是幾乎不吃,都會碰上身體極限。幾乎不吃就一定是對身體好嗎?這也說不定。發現這樣吃會生病,那就下次不要這樣做。不過,也要考慮到習慣的養成要去改變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