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1|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真以為吃草就能救地球嗎?其實,答案可能在你的下一口蟋蟀裡!


在今天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裡,我們的飲食選擇已經遠遠超越了「今天晚餐吃什麼」的範疇。它變成了一個關乎我們健康、道德標準與環保責任的多重博弈。想像一下,你的餐桌不僅僅是一道豐盛的佳餚,它更像是一個舞台,每次你拿起叉子或筷子,都在上演一場環保、倫理與營養的辯論會。


有些人選擇茹素,因為他們認為這是避免對動物造成痛苦的道德選擇;有人堅持肉食,因為他們相信這是我們作為雜食性動物數百萬年進化的一部分,肉類中的高品質蛋白是無法忽視的健康來源;還有一些人,則正在轉向一個更具未來感的選擇—昆蟲,這不僅能提供豐富的營養,還能以極低的資源消耗來養活全球增長的人口。


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這確實是目前現實中的一個最佳潛在解決方案。


但這三種飲食方式各有其支持者和反對者。素食真的能拯救地球嗎?吃肉的我們是否應該為畜牧業的環境負擔負責?還有那盤子裡的小蟲子,真能讓我們吃得既健康又可持續嗎?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其背後卻隱藏著無數的科學、倫理與環境爭議。




人類雜食性本能:我們本來就是「什麼都吃」的動物


人類的飲食習慣自古以來就是多元化的。從牙齒結構到消化系統,我們的生理結構展示出明顯的雜食性特徵。雖然現代社會的發展讓我們的飲食選擇變得更多元,但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植物性食物還是動物性食物,我們的身體都能夠有效吸收所需營養。


進化的過程中,我們的祖先依靠狩獵和採集來獲取食物來源,而這也使得我們的身體適應了多種營養來源。牙齒的結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我們既有用來撕裂肉類的犬齒,也有用來研磨植物纖維的臼齒。這樣的設計讓我們能夠同時消化肉類與植物,並從中攝取到充足的營養。


同時我們的消化酶系統也是多功能的,能夠有效分解來自不同來源的營養物質。胃中的胃蛋白酶對動物蛋白的消化尤為重要,而胰蛋白酶則負責分解更複雜的植物蛋白。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群也能幫助消化纖維,這樣的設計使我們能夠靈活應對不同的食物環境。


但隨著飲食文化和科技的進步,現代人開始對不同飲食方式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茹素、肉食與昆蟲飲食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價值觀與飲食哲學,但我們究竟該如何在這些選擇中找到平衡呢?




茹素的優勢與挑戰:不只是少吃肉


茹素者常強調素食飲食的健康益處,包括較低的膽固醇水平、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更低的癌症發生率。這些優勢大多來自於植物性食物中豐富的纖維、抗氧化劑和植物化學物質。蔬菜、水果、全穀類等富含纖維的食物能夠幫助調節血糖,改善腸道健康,並且在長期健康維護上展現出強大的效果。


不過茹素者也面臨一些挑戰,尤其是在某些營養素的攝取上較為困難。例如,維生素B12幾乎只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而缺乏B12會導致貧血、神經系統損傷等問題。茹素者必須通過營養補充品或強化食品來彌補這一缺口。同樣,植物性鐵(非血基質鐵)的吸收率也不如來自動物的血基質鐵,因此素食者需要攝取更多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來促進鐵的吸收。


還有omega-3脂肪酸,這類對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的營養物質主要存在於魚類中。雖然亞麻籽和奇亞籽等植物含有ALA型omega-3脂肪酸,但人體將其轉化為EPA和DHA的效率奇低,攝取過多還會造成omega-6攝取過量導致不必要的脂肪酸失衡,因此純素食者還需要依賴藻油補充劑來獲取足夠的EPA和DHA。


除了健康挑戰,茹素者也強調飲食與倫理的關聯。選擇素食往往是出於對動物權益的考量,認為減少對動物的剝削是一種更具同理心的生活方式。不過植物本身也具備某種感知能力的研究引發了新的思考。雖然植物並沒有像動物那樣的痛覺系統,但它們會對外界環境做出反應,釋放化學信號來「警告」其他植物。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素食主義者的道德立場也可能存在盲點。


另外,還有件非常重要的事,當我們討論到植物性食物與動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質或其他營養素時,吸收效率的問題變得非常重要。讓我們具體探討幾個常見的營養素,看看同等量的蛋白質或omega-3脂肪酸在不同食物中的需求量比較。


蛋白質的吸收效率比較:肉類 vs. 豆類


動物性蛋白質的吸收效率通常高於植物性蛋白質,這是因為動物性蛋白質中的氨基酸構成更接近人體所需的「完全蛋白」。以100克的雞胸肉為例,它含有約31克蛋白質,且吸收率接近90-95%。這意味著身體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蛋白質來支持肌肉合成、修復和其他功能。


相比之下,豆類製品中的蛋白質,雖然也富含營養,但因為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抗營養因子(如植酸和纖維素),它們的消化吸收率較低。比如100克熟大豆含有約16克蛋白質,但它的消化吸收率約為75-85%。這意味著同樣吸收31克蛋白質,從雞肉只需要吃100克左右,而從大豆則需要吃約200克


若我們轉向其他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比如豆腐,100克的豆腐含有大約8克蛋白質,因此要攝取與100克雞肉相當的蛋白質,可能需要吃接近400克豆腐


omega-3脂肪酸的吸收效率比較:魚類 vs. 植物來源


談到omega-3脂肪酸時,魚類是最優質的來源,尤其是EPA和DHA這兩種對心血管健康非常有益的長鏈omega-3。100克的鮭魚含有約1,000-1,200毫克的EPA和DHA,這些脂肪酸的吸收效率非常高,且對身體發揮著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植物性來源的omega-3主要是亞麻籽奇亞籽中的ALA(α-亞麻酸)。雖然100克亞麻籽含有約22克的脂肪,其中大約57%是ALA,但人體將ALA轉化為EPA和DHA的效率非常非常低,大約只有5-10%。換句話說,為了獲取與100克鮭魚相同的EPA和DHA,可能需要攝取約10倍甚至更多的亞麻籽油,即1,000-1,200克的亞麻籽油,這對日常飲食來說並不實際,喝都喝飽了,熱量還爆表(8,840~10,608大卡)。


其他必要元素的比例比較

  • :肉類中的鐵主要是血基質鐵,吸收率約為15-35%;而植物中的非血基質鐵,吸收率僅為2-20%。這意味著同樣攝取15毫克鐵,吃牛肉只需要攝取約100克,而吃菠菜可能需要吃接近1公斤才能獲得相同的鐵吸收量。
  • :植物性來源的鈣,如豆腐或深綠色蔬菜中的鈣,吸收率約為20-30%,而乳製品中的鈣吸收率更高,約為30-40%。這意味著為了吸收相同量的鈣,茹素者需要吃更多的豆類或深綠色蔬菜來彌補這個吸收差距。

總結來說,植物性食物與動物性食物在吸收效率上有較大的差異。為了從植物中攝取到與動物性食物相當的營養素,往往需要吃更多的食物量或依賴補充劑,這也解釋了為何在某些情況下,完全茹素者需要特別注意營養搭配與補充。


這也是部分環保人士懷疑若真的需要完全符合我們的營養需求,全素食可能會造成更多的環境破壞的原因。肉類轉化率確實是大約十倍左右,但人體對於肉類部分營養的吸收率也是十倍左右,同樣單位的肉類能提供高達十倍量的蔬食某些必要營養,然後種植等量的蔬食我們可能要砍掉比現在還要多的植物。




肉食的現實:進化的需求還是環境的負擔?


如果說茹素者認為素食能夠解決健康與倫理問題,那麼肉食愛好者則認為肉類是人類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動物性食物不僅能提供高品質蛋白質,還是維生素B12、鐵和omega-3脂肪酸的重要來源。對於某些人群,特別是體力勞動者和運動員,肉類可以迅速提供能量和修復身體的必需營養。


肉類中的必需氨基酸對於維持肌肉質量、促進大腦功能以及支持免疫系統至關重要。尤其是牛肉、雞肉和魚類等富含高生物價蛋白質的食物,它們的消化率和吸收效率非常高,能夠幫助身體快速吸收和利用所需的營養物質。特別是在運動後,動物蛋白質能夠有效修復受損的肌肉組織,加速恢復。


但在環保方面,肉食確實面臨一些嚴重的挑戰。畜牧業被認為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尤其是牛、羊等反芻動物在消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甲烷,而這種氣體對全球暖化的貢獻遠高於二氧化碳。生產肉類所需的水和土地資源也極為巨大,據估計,生產1公斤的牛肉可能需要多達15,000公升的水。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形式的可持續性畜牧業正在發展中,例如草原放牧或再生農業。這些模式強調對環境的低影響,並通過增加土壤碳封存來緩解全球暖化。這些創新模式表明,肉食與環保之間並非完全對立,我們仍有機會找到更加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昆蟲飲食:未來的食物革命?


當提到可持續性飲食時,昆蟲往往成為討論的焦點。對許多人來說,吃蟲聽起來可能有些可怕,但實際上昆蟲飲食在世界某些地區已經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傳統肉類相比,昆蟲具有極高的資源轉化效率,能夠在極少的資源投入下產生大量優質蛋白質。


昆蟲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例如蛋白質、必需氨基酸、維生素B12、鐵和omega-3脂肪酸。比方說100克的蟋蟀所含的蛋白質含量可與牛肉相當,但它的生產過程對環境的負擔卻要小得多。昆蟲的飼料轉化效率極高,1公斤的昆蟲養殖只需要1.7公斤的飼料,而生產同樣數量的牛肉則需要至少10公斤飼料。


這意味著,昆蟲養殖對水、土地的需求極少,也幾乎不產生溫室氣體。昆蟲被認為是應對全球氣候變遷和糧食危機的潛在解決方案之一。昆蟲養殖的高效率和低資源需求,讓它成為未來食物生產的一個可行選擇,特別是在全球人口不斷增長、資源有限的情況下。




道德與環保之間的拉扯:昆蟲飲食能被接受嗎?


儘管昆蟲飲食在環保和營養方面具有多項優勢,許多茹素者仍然對此持保留態度。昆蟲是否屬於「可接受」的食物範疇,取決於倫理上的考量。對某些素食主義者來說,減少對動物的剝削是茹素的主要動機,而昆蟲雖然感知能力相對較低,但依然屬於生物生命。


昆蟲的神經系統簡單,這意味著它們可能無法像哺乳動物一樣感知痛苦。然而,這樣的觀點是否足以說服堅持素食倫理的人接受昆蟲作為食物,仍是一個有待討論的問題。某些茹素者認為,任何形式的生命都應該被尊重,即便這些生命是昆蟲。


另一方面,昆蟲對於地球資源的需求極低,這使得它成為比傳統畜牧業更加環保的選擇。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昆蟲飲食似乎是一個理性且有效的解決方案。然而社會接受度和文化習慣的差異,可能是昆蟲飲食進入主流市場的最大阻礙之一。




飲食的未來:彈性素食與技術的發展


隨著飲食文化的變遷,彈性素食成為了一種愈加流行的健康與環保選擇。這種飲食方式主張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但不完全排除動物性食物的攝取,這讓我們能夠在享受素食健康好處的同時,保持營養攝取的均衡。這也為昆蟲飲食提供了一個更自然的融入途徑,讓那些注重環保但對完全茹素存有疑慮的人有更多選擇。


同時隨著食品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在實驗室培養肉和植物基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展。這些替代肉類的產品,不僅在口感和營養上與傳統肉類相似,還能大幅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與環境影響。實驗室培養肉能夠在不需要大量飼料、土地和水的情況下,生產出與傳統肉類口感接近的產品,這對於減少全球畜牧業帶來的環境壓力將有極大的幫助。


其實羊羹也滿好奇,就算是宗教素,這樣科技肉類不殺生不影響環境,那茹素者會願意為了營養均衡放棄堅持嗎?現實中遇到太多認為吃肉是不道德的,把自己放在道德至高點的茹素者了…然後都說吃素健康,確實不可否認素食比起大比例肉食健康,但…就台灣看到的狀況,大部分喊著吃什麼怎麼吃會比較健康的人都沒什麼在每年花點小錢做血檢,都不知道自己身體有沒有出了什麼問題,說出口的話可能實際在造業。


總之,我們需要在健康、倫理與環保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當然,茹素、肉食與昆蟲飲食各自有其優勢與挑戰,並無絕對正確或錯誤的選擇。從個人的健康需求到全球環境的可持續性,這些選擇都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考量。


在未來,隨著食品科技的進步,我們可能會有更多創新和環保的飲食選項。無論是透過昆蟲養殖、實驗室培養肉還是彈性素食,我們都有機會在確保營養均衡的同時,減少對地球資源的消耗。每一次我們選擇吃什麼,都是在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 雜食性基礎:人類的牙齒結構和消化系統顯示我們天生適應多樣化飲食。
  • 茹素挑戰:完全素食者需要補充維生素B12、鐵和omega-3,且道德觀點可能存在盲點。
  • 肉食環保負擔:傳統畜牧業耗費大量水和土地,但可持續性畜牧業提供了潛在解決方案。
  • 昆蟲飲食的未來:昆蟲資源效率高,是環保的未來蛋白質來源,但其接受度仍具挑戰。
  • 科技發展的潛力:實驗室培養肉和植物基肉等技術能提供環保且健康的飲食選擇。


羊羹學堂每天在三大教室推出一篇關於投資理財、健康生活或學習力的文章,這些都是人生關鍵領域,涵蓋資料整理與個人見解。每篇文章免費開放至少三天,誠摯邀請您加入羊羹沙龍,以獲取最新更新通知,確保不錯過任何您感興趣的內容。


>> Follow 迷途的羊羹 以獲得最新免費文章通知


羊羹也提供「首月1元」的限量月閱讀通行證的訂閱活動,隨著文章數量增加,未來訂閱費可能調整,現在訂閱即可鎖定最優惠價格(現有訂閱戶費用不受影響),希望能得到各位的協助。


>>訂閱「鎖定」當前通行證優惠活動方案


如果文章對您有幫助,期待您的支持,讓羊羹能持續創作,感謝您的鼓勵!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