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智勇진지용 在題目名為「給陷入無力的自己一個留白」的演講中,分享了自己在臨床診間所觀察到了現象。
他說,最近精神科來了比以往更多的說自己感覺到無力的人。而周圍的人,對這樣的無力感的理解卻是懶惰。
無力感무력감 = 懶惰 게으른?
他表示,在他們的頻道上傳介紹抑鬱症우울증的視頻的話,一定會收到很多這樣的留言。「竟然讓人理解因為懶惰引起的病」甚至嘲笑的「軟弱的傢伙們」。
金醫生很生氣的在留言區上面回擊了這些嘲諷者,也希望透過更多的科普來告訴大家,產生這些無力感,很大的部分是因為大腦的問題。雖然醫生可以透過藥物來治療病人,但這並不是全部。
他發現,當人們因為抑鬱症或恐慌症來到醫生的診間,有些人會在藥物和心理治療後康復。但有些人卻有藥越吃越重,甚至因為長期焦慮造成無法集中注意力進而影響工作,需要向公司請長期的病假。
這時,金醫生都會問,在病假期間,你打算做甚麼呢?出人意料之外的是,很多的病人是”報班”上課。病人認為,如果自己休病假的話,就會落後於公司其他的競爭者,所以他必須要利用這段時間進行自我的提升(英語、電腦…)。
但此時的「大腦」是處在可以學習的狀態嗎?答案肯定是沒辦法。於是,錢花了,學習成效也不佳,病人又更加地自責和感到無力感。
你必須活出怎樣的人生,達到怎樣的標準,才不會讓人失望。這些訊息,透過周圍的人,社會不斷地向我們發送。尤其是亞洲的社會,喜歡把每個關鍵年齡,標上美其名是里程碑,私底下卻是用來判斷這個人生的成功或是失敗。好像,我們沒有做到就是奇怪的,和其他人不同的,甚至是錯誤的。
為了維持這樣的人設形象,把自己逼得太緊的結果,最後造成的無力感或是潛意識的反抗。其實背後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不知道如何真正的愛自己,所以才有了這種無力感。
給靈魂一點喘息的時間吧! 這是愛自己的第一步。給自己時間,一段完全只屬於自己的時間,讓自己的靈魂可以喘息。雖然會有負咎感,會需要付出一些代價,但相信自己是值得這一切的美好。
還記得上次舞蹈班的成果展後台,一群媽媽們在聊天,包括我。有些孩子已經上學,有些孩子則還是小嬰兒娃娃。其中有位新手媽媽就談到自己周末的學舞時間,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她的先生不僅沒有阻止,反而是全力支持。但自己的媽媽卻對自己擁有這樣的自由感到擔憂和不解。而金醫生提到他的留白時間則是自己和太太輪流獨自出國,去享受純粹自己的時間,讓自己可以從新充電再回歸。
機器和車子都需要休息,更何況是我們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