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3|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當你開始迷惘,屬於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

    今天聽了唐老師和鄧醫師的訪談,才聽了十幾分鐘便充滿收穫。推薦大家也去聽,含金量非常高的一段對話,不僅有專業知識,也充滿了兩位前輩的人生智慧。

    提到個體化,我整理了一些自己之前看過的書籍,也分享自己的經驗給大家參考。


    個體化:榮格心理學很重要的一個面向,就是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獨立且完整的個體,這次先說「獨立」的這個部分。

    獨立個體的意思,就是在思想上、精神上、情感上、經濟上,都具備獨立思考、判斷以及做決策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不再人云亦云,不是因為到了幾歲、你的父母認為你該做什麼工作、該買房、該結婚,你就去做;而是因為你自發性的想在人生這個階段,採取什麼行動,你是在思考了自身的需求,思考了現實的因素,加以總結並做出最後的決定。

    舉例來說,你到了三十歲,在工作上比較穩定了,於是父母開始催你結婚,但現實層面是,你的戀愛經驗值為零,此時迫於父母的期望,你只好硬著頭皮去相親,覺得對方看起來還算不錯,父母也覺得她好,於是你們交往一陣子之後,便結婚了。這或許是父母那個年代,再正常不過的人生軌跡,很可惜的是,現在時代變化太快,如果自己都還沒有發展出個體性,而是習慣接受父母的安排、習慣順著主流想法去做,有一天,或許你會感到非常茫然,你究竟是如何走到這裡的呢?

    即使很幸運的,你的一生很順遂、並未遇到太大的困難,但是到了晚年回首,你會發現,你的人生是由父母和旁人合力撰寫腳本的一齣戲,這齣戲雖然你從頭參與到尾,屬於你自己的部分卻不到10%


    如果人生是一齣戲,演員不可避免的是你,你希望編劇和導演是誰?


    唯有從自身需求與思考出發所做出的行動,那才會建構出真正的你自己。很可惜的是,華人社會尤其強調要聽長輩的話,有一句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從小便被這句話給嚇大,漸漸的,我將決定權交給了長輩,聽他們的話,按照他們的意思做,就這樣迷迷糊糊的活到了二十幾歲,心裡常常很鬱悶,卻也不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

    而使我覺醒的,是一件工作上非常痛苦的經歷,在那段時間裡,除了憂鬱,也有一次非常大的恐慌,我聽過幾位前輩分享他們經歷恐慌的過程,以及後續的變化。綜合旁人和我自己的經驗,我想,恐慌發作 (panic attack) 其實是一個救贖的開端,那是我們的自我第一次真正被看見的時候,會有的反應

    只有在那個當下,你的自我才終於有機會冒出頭來,對你說:「我過的很辛苦,我的需要一直都存在,我想被看見,你看見了嗎?我一直都很努力,一直都非常的努力」


    不要讓外在的聲音和期待,淹沒了你自己內在的需求

    自那段經歷以後,我才開始學習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也開始相信自己的思考和決策能力,從旁人手中拿回對自己人生的主控權。以前,總是很希望能遇到完美的愛人、知己,希望他們能完全理解自己,很可惜的是,最能夠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所以,是時候放下對旁人的期待,自己重新學習認識自我、看重自己的需求了。

    我曾經看過一句話,他說,當你開始迷惘,不知道要往哪條路走的時候,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

    作為一個才剛開始人生旅途的人來說,我覺得有些迷惘,卻也有些期待,每遇到一個困難,有些害怕,但也有勇氣從內心湧現,我想,這就是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過程吧!



    下一篇會來說說成為「完整」的人的這一個面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