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三年後,我離開了原本的工作。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還會加入同樣的公司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承認,以前我的邏輯是「選錢多」。
但是很顯然的,我們不該只是選「錢多的」工作。
在職場中,薪水並非隨機決定,而是公司 (Environment) 評估你的個人實力後 (Knowledge、Skill) 給出的價碼。
我們需要先釐清 Environment, Knowledge, Skill 的重要性,再來討論選工作的邏輯。
※ 知識是每個工作者的根基,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 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是進入某個職位的入門票。舉例來說,對軟體工程師而言,程式語言基礎、演算法知識,以及軟體工程概念,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
2. 專業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
隨著在特定領域的工作時間增長,你會不斷累積該領域的專業知識。例如,在金融科技產業工作多年的工程師,會對金融市場規則和交易系統有深入了解。這些知識的價值,會隨著你的經驗提升而增長,讓你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 技能分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兩者相輔相成,構成你在職場中的實力基礎:
1. 硬實力
硬實力指的是技術層面的專業能力。例如,對軟體工程師來說,程式設計、API設計、系統架構設計,以及K8s等容器管理工具的操作,都是提升硬實力的關鍵。
2. 軟實力
軟實力則包括組織內的溝通能力、專案規劃與管理能力,以及跨部門協作的能力。這些技能決定了你是否能高效推進專案,甚至在升遷過程中佔據有利位置。
※ 環境指的是你所在的產業與職場氛圍,對薪水有直接影響:
1. 高薪產業的紅利
某些產業本身具備賺錢的優勢。例如,金融、科技或能源產業,往往有更高的薪資基準,即使投入的努力略有不足,也可能拿到高薪。
回過頭看,以前我找工作的盲點是過度關注起薪,而忽略了工作的成長性與挑戰性。
再回到上一份工作。
好處是薪資方面算是有吃到產業紅利,在同性質工作當中算高。
壞處是技術門檻不高,也學不到什麼新的軟體技術,一般能力好一點的大學畢業生就可以勝任。
未來如果需要轉職,軟體競爭力有可能會不如同期。
那要如何挑選有前瞻性的工作?
以資工系畢業生為例,我覺得可以從技能的稀缺性及需求思考。
以稀缺性來說,越不容易上手的工作越稀缺。
「C++工程師」比「Python工程師」稀缺。
「韌體工程師」比「網頁設計師」稀缺。
「AI架構師」比「桌面應用設計師」稀缺。
假設重新求職的我,手上獲得兩種簡化過的offer:
(1) 一線公司/錢多/偏打雜
(2) 三線公司/錢少/稀缺工作
我會將第一種工作歸類為「短多長空」的工作,因為打雜性質的工作表示取代性高,相對的話語權、選擇權即低。
相反的,第二種工作為「短空長多」的工作,因為做的事情有累積性,將來再找下一份工作能有更多的選擇。
運用長期思維,加上多面向的考量,我會優先選擇稀缺性高的工作,而不是單純只用薪水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