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P】從心理支持到職涯轉型——EAP在員工離職中的全方位應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職場分手」也能好聚好散,企業如何靠EAP把離職變成一門藝術?
EAP讓企業將離職變為一門藝術

EAP讓企業將離職變為一門藝術


離職,一場比分手更複雜的「職場愛情劇」

  「親愛的,我們分手吧。」這句話若出現在辦公室,殺傷力可能不亞於情侶間的告別。某科技公司員工小張在遞出辭呈時,精心策劃了一場「離職儀式」——桌上擺著寫滿抱怨的千字文、電腦螢幕貼著「老子不幹了」的便利貼,甚至自製了一張「離職證明書」塞進主管抽屜。然而,這齣「職場分手大戲」的結局卻是:公司被他在Dcard上的「血淚控訴」洗版,品牌形象瞬間崩成渣渣。

  這不是特例。當Z世代把離職當成「日常任務」,企業若還在用「冷處理」或「塞紅包」的老招,簡直像用翻蓋手機回覆IG限動——過時又尷尬。好在,歐美企業早已練就一套「優雅分手術」:員工援助計劃(EAP),讓離職從「撕破臉」升級成「雙向奔赴」的轉型契機。


離職焦慮退散!EAP的心理急救包

「被裁員不是世界末日,但崩潰可能是。」

  當企業宣布裁員時,員工的情緒反應堪比「分手五階段」:否認(「不可能是我!」)、憤怒(「憑什麼裁我!」)、討價還價(「再給我一次機會!」)、抑鬱(「我的人生完了……」),最後才是接受。EAP在此時扮演「情緒防護罩」,透過三階段介入:

  1. 裁員前的「心理體檢」
    透過專業量表篩選高風險員工(如易怒、高自殺傾向者),並提前進行心理疏導。例如,某企業在裁員前舉辦「壓力管理工作坊」,教員工用「番茄鐘呼吸法」冷靜,結果當天零衝突5。
  2. 面談日的「情緒拆彈專家」
    EAP專家建議主管避免說「公司也是不得已」這類廢話,改以「你的技能在市場很搶手」等正向話術,並在現場設置「心理急救站」。曾有員工聽聞被裁後衝上15樓窗台,EAP專家靠兩小時傾聽與安撫,成功阻止悲劇。
  3. 離職後的「持續療癒」
    一位被裁員的工程師每天假裝上班,躲到公園發呆,直到EAP顧問引導他參加「職涯轉型營」,才重拾自信。企業若放任離職員工「自生自滅」,等於放任品牌形象被負評轟炸。

離職不是終點,EAP幫你「職涯轉型」開外掛

「與其送他離職金,不如給他一份『未來地圖』。」

  EAP的終極目標,是讓員工「帶著感恩離職,甚至變成合作夥伴」。例如:

  • 技能盤點與市場對接
    某零售業透過EAP為離職員工提供「技能鑑定報告」,並媒合至合作企業。一位櫃姐因「客戶安撫術」被推薦至公關公司,反而開啟事業第二春。
  • 創業輔導與資源連結
    矽谷新創公司為裁撤的工程師開設「創業加速器」,提供法律諮詢與天使投資人資源,結果3年內孵出5家估值破億的新創,離職員工反而成了生態圈盟友。
  • 心理資本充值站
    EAP的「轉職馬拉松計畫」包含模擬面試、LinkedIn履歷健檢,甚至「失敗療癒小組」。數據顯示,參與計畫的員工平均求職週期縮短40%,且對前東家的好感度提升60%。

成功案例——那些靠EAP把「離職危機」變「品牌加分題」的企業

  1. 谷歌:裁員也能裁出幸福感?
    谷歌在2024年裁撤AI部門時,不僅提供6個月EAP心理諮詢,還開設「AI技能轉型營」,協助員工銜接醫療、金融等新領域。結果離職員工在Glassdoor上的公司評分不降反升,更吸引大批人才主動投履歷。
  2. 萬科:綠色離職方程式
    這家地產巨頭將EAP與ESG結合,為離職員工提供「綠色職涯諮詢」,例如輔導轉型至永續建築領域,並舉辦「校友交流會」。離職員工參與環保專案的比例增加35%,企業形象獲《財星》評為「最友善前雇主」。
  3. 武漢地鐵:離職員工變品牌大使
    透過EAP建立「心理健康中心」與「職涯校友網」,離職員工可終身免費參加培訓課程。一位離職站務員轉行成為旅遊Youtuber,還自發拍攝「武漢地鐵冷知識」系列影片,為公司帶來源源不絕的正向曝光。

EAP,一場企業與員工的「成熟戀愛」

  離職,從來不該是「老死不相往來」。當企業學會用EAP說:「你值得更好的,但記得新公司團購要找我們哦!」(沒錯,這是某主管的EAP金句),離職就能從「職場鬼故事」變成「人才生態圈」的起點。

  畢竟,今天你幫員工優雅退場,明天他可能是你的客戶、合作夥伴,甚至回頭拯救專案的王牌救星——這才是現代企業「分手後還能當朋友」的最高境界。

avatar-img
7會員
25內容數
用純粹主觀的方式深入解析曾經發生但現在還看得見的教育現場、時事觀察與可能是所謂「創新」商業或職場議題。 一切都是Jia's Talk,Just Talk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ia's Talk 嘉式頭殼 的其他內容
。傳統「斷、捨、離」的離職方式已不合時宜,員工的離職體驗可能影響企業的市場聲譽。歐美企業透過EAP提供心理支持與職涯規劃,讓離職員工成為品牌大使,而亞洲企業則逐步本土化,如結合職涯命理、家庭諮詢等策略。當離職成為常態,企業應將EAP視為長期投資,打造好聚好散的職場文化,讓離職員工成為未來的合作對象。
離職後,前同事的關係可能從創業夥伴變點讚之交,甚至變成競爭對手。數據指出,保持5名以上前同事聯繫者,平均年薪比不聯繫者高18%。要維繫前同事關係,可透過「精準投放」提供價值、「儀式感社交」創造記憶點,並遵守「職場前任守則」。離職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哪些關係經得起時間考驗。你會最先聯繫哪三位前同事?
離職後如何將原職場的協力廠商變戰略盟友?從實際案例探討離職者如何系統化盤點「廠商資源池」:以技術腦庫、情報樞紐等標籤分類人脈,運用3:7情報交換法則避開法律風險,並借鏡跨企業生態系合作趨勢。數據顯示,78%專業人士認同跨組織人脈的價值,但僅35%有效。文末提醒,在競業條款與人情綁架間需築防火牆
本文探討離職後如何將前上司轉化為長期人脈資產。針對「資深員工」與「未滿一年轉職者」,分析前主管常見心態,並提出實證策略:知識轉移儀式化、職涯敘事架構、弱連結互動公式。。文末提供幽默實戰案例,例如用「產業梗圖」扭轉閃離負評,強調「離職是專業關係轉型,而非終點」。
本文探討中高階主管離職後如何與前下屬互動,分析下屬心理變化與常見負評,並提供五步驟策略,如透明化溝通、弱連結經營、重塑專業人設等,協助離職者將權威轉化為人脈資產,展現成熟職場領導力。
年節將近卻收到資遣通知?別慌!本文提供情緒調適、應對親友詢問、維繫客戶關係及開發潛在客戶的策略,一起度過難關,並將危機化為轉機,在新的一年開創職涯新篇章。
。傳統「斷、捨、離」的離職方式已不合時宜,員工的離職體驗可能影響企業的市場聲譽。歐美企業透過EAP提供心理支持與職涯規劃,讓離職員工成為品牌大使,而亞洲企業則逐步本土化,如結合職涯命理、家庭諮詢等策略。當離職成為常態,企業應將EAP視為長期投資,打造好聚好散的職場文化,讓離職員工成為未來的合作對象。
離職後,前同事的關係可能從創業夥伴變點讚之交,甚至變成競爭對手。數據指出,保持5名以上前同事聯繫者,平均年薪比不聯繫者高18%。要維繫前同事關係,可透過「精準投放」提供價值、「儀式感社交」創造記憶點,並遵守「職場前任守則」。離職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哪些關係經得起時間考驗。你會最先聯繫哪三位前同事?
離職後如何將原職場的協力廠商變戰略盟友?從實際案例探討離職者如何系統化盤點「廠商資源池」:以技術腦庫、情報樞紐等標籤分類人脈,運用3:7情報交換法則避開法律風險,並借鏡跨企業生態系合作趨勢。數據顯示,78%專業人士認同跨組織人脈的價值,但僅35%有效。文末提醒,在競業條款與人情綁架間需築防火牆
本文探討離職後如何將前上司轉化為長期人脈資產。針對「資深員工」與「未滿一年轉職者」,分析前主管常見心態,並提出實證策略:知識轉移儀式化、職涯敘事架構、弱連結互動公式。。文末提供幽默實戰案例,例如用「產業梗圖」扭轉閃離負評,強調「離職是專業關係轉型,而非終點」。
本文探討中高階主管離職後如何與前下屬互動,分析下屬心理變化與常見負評,並提供五步驟策略,如透明化溝通、弱連結經營、重塑專業人設等,協助離職者將權威轉化為人脈資產,展現成熟職場領導力。
年節將近卻收到資遣通知?別慌!本文提供情緒調適、應對親友詢問、維繫客戶關係及開發潛在客戶的策略,一起度過難關,並將危機化為轉機,在新的一年開創職涯新篇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Photo by Windows on Unsplash 大家覺得在公司工作是否需要和同事、上司及所接觸的人要有和諧關係呢?這是否一種職場生存之道? 在職場工作,真的需要和諧共處,才能夠容易完成工作。即使遇到一些合不來的同事一起共事,也需要想方法和他們溝通。究竟在職場上要和諧共處有什麼重要呢
Thumbnail
1.不去問不去關心不去費心與你無關的事 要是事情與你有關,上司總會找你,天涯海角也會找你 要是事情與你無關而去多問,就會變成你的事,自討苦吃自加工作量 休息時休息才有力氣繼續走 2.別讓從前的陰影標籤自己 讓自己卻步的念頭全部趕走
Thumbnail
在工作生活逐漸混為一談的時代,學會有效分離負面情緒與工作壓力將有助於提高生活滿意度。本文通過分享同事P的故事,介紹了幾種實用的情緒處理方法,使讀者能夠更好地應對工作中的挑戰。作者以《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的方法為例,鼓勵讀者採取積極面對自己工作和情緒的方式,相信自己能夠走上越來越好的道路。
Thumbnail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快節奏時代,職場、生活都有可能累積壓力,在人口老化、老齡化時代來臨,面對生育率下降、年輕生產力有限的狀況下,勞動力不足,大家負擔也日益加重,為了維持社會機能運轉,永續工作是大家關切的議題。 但要如何在高壓的狀況下維持上班的動力?除了薪水發下的那天外,平常也可以藉由療癒小物來撫慰我們緊張情緒和心靈。
Thumbnail
年後很害怕收到員工要離職的訊息嗎?國外許多大型企業都開始推出更完善的心理健康計畫,尤其亞洲相較於歐美國家,在工作場域中較為壓抑,面對工時長高壓的工作。往往當薪水已經到一定的程度時,能留下好人才,金錢的吸引力就沒那麼重要。工資高的工作其實也是工作壓力大的代表,最後會選擇離職不在只考量到薪資。
Thumbnail
疫情之下許多公司都改為遠距辦公,甚至在現今趨緩的背景中,仍有些工作是以遠距的形式合作,我自己目前也是遠距工作的形式,一開始對於充滿自由以及節省通勤時間的工作型態興奮不已,但隨著全面遠距工作將進入一年,卻也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需要調適。
Thumbnail
又到了在職場上離別的季節,同事開始紛紛離職,你是否也想離職呢?利用檢核表一起來思考自己是否應該離職吧!
Thumbnail
職場資深被PUA患者告訴你前方有大坑! 附上正向調頻秘方,給有需要的你參考。
Thumbnail
疫情讓職場組合更加多元,參與NFT商業開發時,也看到不同組織協作方式。 一年前離開企業,決定給自己一個挑戰,開始做起接案人資服務的工作。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Photo by Windows on Unsplash 大家覺得在公司工作是否需要和同事、上司及所接觸的人要有和諧關係呢?這是否一種職場生存之道? 在職場工作,真的需要和諧共處,才能夠容易完成工作。即使遇到一些合不來的同事一起共事,也需要想方法和他們溝通。究竟在職場上要和諧共處有什麼重要呢
Thumbnail
1.不去問不去關心不去費心與你無關的事 要是事情與你有關,上司總會找你,天涯海角也會找你 要是事情與你無關而去多問,就會變成你的事,自討苦吃自加工作量 休息時休息才有力氣繼續走 2.別讓從前的陰影標籤自己 讓自己卻步的念頭全部趕走
Thumbnail
在工作生活逐漸混為一談的時代,學會有效分離負面情緒與工作壓力將有助於提高生活滿意度。本文通過分享同事P的故事,介紹了幾種實用的情緒處理方法,使讀者能夠更好地應對工作中的挑戰。作者以《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的方法為例,鼓勵讀者採取積極面對自己工作和情緒的方式,相信自己能夠走上越來越好的道路。
Thumbnail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快節奏時代,職場、生活都有可能累積壓力,在人口老化、老齡化時代來臨,面對生育率下降、年輕生產力有限的狀況下,勞動力不足,大家負擔也日益加重,為了維持社會機能運轉,永續工作是大家關切的議題。 但要如何在高壓的狀況下維持上班的動力?除了薪水發下的那天外,平常也可以藉由療癒小物來撫慰我們緊張情緒和心靈。
Thumbnail
年後很害怕收到員工要離職的訊息嗎?國外許多大型企業都開始推出更完善的心理健康計畫,尤其亞洲相較於歐美國家,在工作場域中較為壓抑,面對工時長高壓的工作。往往當薪水已經到一定的程度時,能留下好人才,金錢的吸引力就沒那麼重要。工資高的工作其實也是工作壓力大的代表,最後會選擇離職不在只考量到薪資。
Thumbnail
疫情之下許多公司都改為遠距辦公,甚至在現今趨緩的背景中,仍有些工作是以遠距的形式合作,我自己目前也是遠距工作的形式,一開始對於充滿自由以及節省通勤時間的工作型態興奮不已,但隨著全面遠距工作將進入一年,卻也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需要調適。
Thumbnail
又到了在職場上離別的季節,同事開始紛紛離職,你是否也想離職呢?利用檢核表一起來思考自己是否應該離職吧!
Thumbnail
職場資深被PUA患者告訴你前方有大坑! 附上正向調頻秘方,給有需要的你參考。
Thumbnail
疫情讓職場組合更加多元,參與NFT商業開發時,也看到不同組織協作方式。 一年前離開企業,決定給自己一個挑戰,開始做起接案人資服務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