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集要揭曉打通問題的思路
「一個蘿蔔一個坑」個人覺得不夠優。
主要原因是如果把面試當成是來什麼就回答什麼,像考試般那樣總是要尋找當下的最適解,沒有不可以,就是腦袋非常容易空白,並沒有這麼好因應變化球;某種程度,雖然大部分考生只會經歷過一次,但個人有算是推薦走一下申請這道。
我們難得有時機要好好認識自己,現在的「除錯」還是相對容易的。
像有的人會去指出為了醫學系一考再考「浪費時間」的緣由,以我來看,我相信有的當事者只是想透過別人的反應,讓他自己也確信他要的是這個,只是外界通常沒辦法替他具體指出問題可能是什麼。
別像考試一樣,讓面試再度成為把你商品化的一件事。
...
其實面試的目的性,正常來說應該會要是試圖揭露你的人生目的。
這時候有一些提問就會顯得很重要,比方說:你對現在的社會有什麼不滿嗎;盡可能的想一下在不滿什麼,列出來看,大致上可以比較確定你想對什麼樣的議題發揮影響力,以及揣想帶來什麼樣的貢獻。
可是會需要經過眼前這個科系,加深我對這項議題的關注,以及想帶來的改變。
那像一般人可能想到的多半是自己的價值觀,也是可以的,比方說你其實是一個很關注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的人,三年來你累積關注了多少東西、有沒有從中採取過留下證明的行動,說明你正是這樣的一個人。
「我就是如此的適合這裡」這樣的命運感能讓許多教授眼睛為之一亮。
方向參考即可,畢竟講究讀通人心太曠日廢時。
首先這確實很有可能是上對下權威的一題,背後反應的態度是「你其實可以再更特別一點」不然沒有太多深刻的印象,有些人會嘗試去說明不錄取自己的損失,也有些答案是去和已知的同輩比較分析,但其中的缺陷是:你的需求還是很可能與我無關。
那個人認為有一種漂亮答案的態度是:我就是有想達成的願景必須來這裡一趟。
這裡的為什麼,有時候可以當作是「所以我們可以怎麼樣與你產生連結」的一種體現,但前提是學生要很明白自己是誰、坐在這裡的目的,比方說法律系,可能你是個對社會現況有所不滿的人,認為能對這社會有所貢獻是你的人生使命。
那麼話說得很漂亮,在高中的三年有過實際經驗或證明就近乎完美了。
其實沒有「就說沒有」是沒關係,完全不演或演的太多就也顯得不太必要。
如果是我,後來覺得有一些職場也會遇到的問題可以拋給你試試:
當然原則上,在問題表現不去弄巧成拙算是要務,因此網路就有的東西就不用問。
比方說教授平常是學什麼的 (網站查得到)、這個科系可以做什麼工作 (工作並不是大部分科系的最終目的);上述推薦的提問,也可以依據面試氣氛做變化,有些就是想比較輕鬆的教授甚至不會太介意你問:那 ... 學校附近有什麼教授推薦的美食嗎?
輕鬆的問答不要太把眼前的教授當小弟還是視為無物,問題應該都不大。
...
「只是來賺錢」是別人必須服務於你的理由,才會不便脫口而出
個人認為面試中比較正經的題目,都在指向:這跟你有什麼關係。
大致可以回想看看你在模擬面試遇到的常見題:中/英版本自我介紹、為什麼要錄取你、學過什麼有關的、有沒有問題想問等,如果本人並不太清楚自己來到這裡的關聯,即使教授知道學生通常就是這樣正常發揮,但我想你不會想讓自己也是這個樣子。
這些問題都能指向要讓你更好的方向,那麼你知道自己為何需要它嗎。
《發現你的天職》八木仁平的書我稍微介紹給你認識:你可能很會數學、精通英文,這在一階段就會看出你的專長,問題在於選擇的科系會不會與你的價值觀有所牴觸,那麼你的人生信念究竟是什麼、什麼才是我所喜歡的事,這本書會帶你找到自己的框架。
明白自己為何而生,很多的面試題目就無往不利了。